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人入错行当,如果是普通男人也就罢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但是如果这个男人不小心错当了皇帝,那真是“生命危险”。
宋徽宗赵佶和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这样两个人。
宋徽宗赵佶出生的时候,南唐后主李煜已经死了整整104年了。传说赵佶降生之前,他的爸爸宋神宗曾经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神宗被李煜的容貌深深震撼,觉得这个人风流倜傥,优雅的无与伦比。不久赵佶诞生。神宗认为,就是因为儿子诞生之前自己做了个梦,梦见南唐后主李煜来拜见自己,所以儿子赵佶可能是李煜转世来投胎。将来也必将才华横溢,远远超过李煜。
不料一语成谶,赵佶的身上真的处处可见李煜的影子,两个人都是文采斐然,诗词歌赋、笔墨丹青天赋极高。最让人慨叹的是二人日后均做了皇帝,随后国破被掳,在敌国受尽屈辱,双双死于非命。
李煜的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传唱至今: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徽宗赵佶的《宴山亭》也是宋词中佼佼者: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国破家亡,身为俘虏,搁在平台百姓身上,生死未卜,谁还有心思写诗!偏偏这俩人是皇帝,虽已沦为俘虏,但身份在那里,想必敌人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让他们死。所以,被掳途中生出的离别愁、亡国恨竟成就了二人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
这二人,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而徽宗则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书法上独创了“瘦金体”。
而在治理国家方面,南唐李煜处在北宋大兵压境、日日紧逼的困境之下,尚能坚守十几年,无奈,北宋实力太强,终究没能逃过覆灭的结局。
徽宗赵佶则纯粹是选帝不当的结果。这个“轻佻浪荡”皇帝书法、绘画、踢球、射箭.......无所不爱,无所不精,唯独在“做皇帝”这件事上,荒腔走板。任用奸臣,滥收税赋,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最终金兵破城,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元代脱脱在撰写《宋史》的《徽宗纪》时,翻阅往事,不由扔下笔感叹:"宋徽宗啥事都能做,啥都做的好,唯独不会当皇帝啊!"诚然,如果这两个人没有当皇帝,凭二人都生在帝王之家,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又都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只要潜心钻研,必将成就巨大,至少断不至于死于非命。而让能当皇帝的人当皇帝,也许可以保住江山。
所以,入错行很不幸,错当了皇帝就更加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