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波罗的海地图
马修-麦金托什(Matthew A. McIntosh)策划/审核
公共历史学家
词源
立陶宛名称的最早记录见于 1009 年 3 月 9 日《奎德林堡纪事》中圣布鲁诺的故事[22]: Litua[23](读作 [litua])。由于缺乏可靠的证据,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不得而知。如今,学者们仍在争论这个词的含义,并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版本[24]。
由于 Lietuva 有一个后缀(-uva),因此原词应该没有后缀。由于许多波罗的海民族地名起源于水词,因此语言学家在当地水词中寻找其起源。通常,这些名称的演变过程如下:水名 → 地名 → 民族名[25]。
立陶宛的文字名称,1009 年。/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Lietava 是一条小河,离克尔纳韦不远,克尔纳韦是立陶宛早期国家的核心地区,也可能是立陶宛大公国的第一个首都。另一方面,这种命名方式在世界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先例[26]。
Artūras Dubonis 提出了另一种假设,[27] 即 Lietuva 与 leičiai (leitis 的复数)一词有关。从 13 世纪中叶起,leičiai 就是立陶宛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战士社会群体,隶属于立陶宛统治者或国家本身。在 14-16 世纪的历史资料中,leičiai 一词被用作立陶宛人(但不是萨摩吉特人)的民族名称,在与立陶宛语密切相关的拉脱维亚语中,leičiai 一词仍在使用,通常是在诗歌或历史语境中使用。
史前和古代
波罗的海琥珀曾是一种宝贵的贸易资源。琥珀通过 "琥珀之路 "从现代立陶宛地区运往罗马帝国和埃及。/ 图片由 PrinWest Handelsagentur J. Kossowski 提供,维基共享资源
公元前 10 世纪最后一个冰川期之后,第一批人类在立陶宛境内定居:昆达文化、奈曼文化和纳尔瓦文化。公元前 8000 年,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森林逐渐发展起来。这时,现在立陶宛的居民减少了旅行,在当地从事狩猎、采集和淡水捕鱼。由于气候和地形恶劣以及缺乏合适的耕作工具,农业直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才出现。手工业和贸易也在此时开始形成。公元前三至二千年,印欧人来到波罗的海,与当地人混居,形成了不同的波罗的海部落。
波罗的海部落与罗马帝国并没有保持密切的文化或政治联系,[33] 但他们确实保持着贸易往来(见琥珀之路)。塔西佗(Tacitus)在他的《日耳曼尼亚》(Germania)一书中描述了艾斯提人(Aesti people),他们是波罗的海东南海岸的居民,可能是波罗的海人,时间大约在公元 97 年。西波罗的海人开始分化,并首先为外部编年史家所知。公元 2 世纪的托勒密(Ptolemy)知道加林迪亚人(Galindians)和约特温尼亚人(Yotvingians),中世纪早期的编年史家提到了老普鲁士人(Old Prussians)、库伦人(Curonians)和塞米加利亚人(Semigallians)。
立陶宛语被认为是非常保守的语言,因为它与印欧语根密切相关。据认为,大约在 7 世纪,立陶宛语就已经从现存关系最密切的拉脱维亚语中分化出来。直到皈依基督教之前,统治者的尸体都是火化的:大公阿尔吉尔达斯(Algirdas)和肯斯图蒂斯(Kęstutis)的火化仪式的描述一直流传至今[36]。
立陶宛大公国
13-15 世纪立陶宛领土的变化。立陶宛的优势在于它对各种文化和宗教的宽容。
从 9 世纪到 11 世纪,沿海的波罗的海人一直遭受维京人的袭击。[38] 10-11 世纪期间,立陶宛领土是向基辅罗斯进贡的领土之一,智者雅罗斯拉夫(Yaroslav the Wise)是入侵立陶宛的鲁塞尼亚统治者之一(从 1040 年开始)。1183 年,波洛茨克(Polotsk)和普斯科夫(Pskov)遭到蹂躏,甚至遥远而强大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Novgorod Republic)在 12 世纪末也屡次受到新兴立陶宛战争机器入侵的威胁[39]。
从 12 世纪晚期开始,立陶宛出现了一支有组织的军队,用于对外袭击、掠夺和征集奴隶。这些军事和经济活动促进了立陶宛的社会分化并引发了权力斗争。立陶宛唯一的罗马天主教国王明杜加斯于 1251 年受洗成为罗马天主教徒,并于 1253 年 7 月 6 日加冕为立陶宛国王。
1263 年他被暗杀后,异教徒立陶宛成为条顿骑士团和利沃尼亚骑士团基督教十字军的目标。皮莱奈之围因立陶宛人抵御入侵者而闻名。尽管与骑士团的斗争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但立陶宛大公国还是迅速扩张,超过了基辅罗斯的前鲁塞尼亚公国。
1236 年 9 月 22 日,萨莫吉蒂亚人与利沃尼亚剑兄弟会在希奥利艾附近发生了索尔战役。利沃尼亚兄弟在这场战役中被击败,他们进一步征服波罗的海土地的行动被阻止了。[45] 这场战役激发了库罗尼亚人、塞米加利亚人、塞洛尼亚人和伊泽利亚人的叛乱,这些部落之前曾被利沃尼亚兄弟征服过。
2000 年,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议会宣布 9 月 22 日为波罗的海统一日。
特拉凯岛城堡,大公的故居和中世纪国家的首都。/图片由 BigHead 提供
据传说,格迪米纳斯大公有一次在维尔尼亚河附近打猎,打猎成功后疲惫不堪的他在晚上睡觉时梦见一只巨大的铁狼站在山顶上,发出百狼般的嚎叫声。克里维斯(异教祭司)利兹代卡解梦说,铁狼代表维尔纽斯城堡。格迪米纳斯遵从神的旨意,建造了这座城市,并将其命名为维尔纽斯--取自维尔纽斯河的溪流[48]。
1362 年或 1363 年,阿尔吉尔达斯大公在蓝水战役中取得了对金帐汗国的决定性胜利,阻止了金帐汗国在今乌克兰的进一步扩张。[49] 这次胜利使基辅市和今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人口稀少的波多利亚和迪克拉,都处于不断扩张的立陶宛大公国的控制之下。
到 14 世纪末,立陶宛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包括今天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波兰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统治精英奉行宗教宽容,官方文件使用钱瑟里斯拉夫语作为拉丁语的辅助语言[53]。
1385 年,约盖拉大公接受波兰的邀请,成为波兰国王。约盖拉开始逐步使立陶宛基督教化,并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建立了个人联盟。立陶宛是欧洲最后一批接受基督教的异教地区之一。1186 年,西方商人和传教士成立了 "兄弟与宝剑骑士团"(Order of the Brothers and the Sword),通过军事组织传播基督教。
格伦瓦尔德战役和居中的维陶塔斯大帝。/图片来源:华沙国家博物馆,维基共享资源
经过两次内战,维陶塔斯大帝于 1392 年成为立陶宛大公。在他统治期间,立陶宛的领土扩张达到顶峰,国家开始实行中央集权,立陶宛贵族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 1399 年伟大的沃尔斯克拉河战役中,托克塔米什和维陶塔斯的联军被蒙古人击败。由于密切合作,立陶宛和波兰的军队在 1410 年的格伦瓦尔德战役中战胜了条顿骑士团,这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战役之一。
1429 年 1 月,在卢茨克会议上,维陶塔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的支持下获得了立陶宛国王的称号,但运送王冠的使者在 1430 年秋天被波兰大亨们阻止了。另一顶王冠被送了过来,但维陶塔斯在王冠到达立陶宛的前几天死在了特拉凯岛城堡。他被安葬在维尔纽斯大教堂[59]。
约盖拉(Jogaila)和维陶塔斯(Vytautas)去世后,立陶宛贵族试图打破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联盟,从雅盖隆王朝中独立选出大公。但在 15 世纪末,由于莫斯科大公国日益强大,威胁到立陶宛的俄罗斯公国,并引发了莫斯科-立陶宛战争和利沃尼亚战争,立陶宛被迫寻求与波兰结成更紧密的联盟。
1514 年,波兰-立陶宛军队在奥尔沙战役中战胜了莫斯科人。/图片来源:华沙国家博物馆,维基共享资源
1514 年 9 月 8 日,立陶宛人在大赫曼特-康斯坦丁-奥斯特罗夫斯基(Konstanty Ostrogski)的指挥下与莫斯科人进行了奥尔沙战役。根据西吉斯蒙德-冯-赫伯斯坦(Sigismund von Herberstein)所著的《莫斯科评述》(Rerum Moscoviticarum Commentarii),波兰-立陶宛的军队规模要小得多(不足 3 万人),他们击败了 8 万名莫斯科士兵,俘虏了他们的营地和指挥官[60]。数以千计的莫斯科人被俘,在立陶宛庄园中充当劳工,康斯坦丁-奥斯特罗夫斯基则将缴获的莫斯科旗帜送到维尔纽斯大教堂。
根据 1582 年 1 月 15 日签署的亚姆-扎波利斯基休战协议,已经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收复了利沃尼亚、波洛茨克和韦利日,但将韦利基耶卢基移交给了俄罗斯沙皇俄国,利沃尼亚战争因此停止了十年。1600 年,Lew Sapieha 率领前往莫斯科的外交使团与沙皇鲍里斯-戈杜诺夫(Boris Godunov)进行了谈判,休战期延长了 20 年。
波兰-立陶宛联邦
1600 年,维尔纽斯立陶宛大公宫,标记为 6。/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波兰-立陶宛联邦于 1569 年根据卢布林联盟成立。作为联邦的一员,立陶宛保留了自己的机构,包括独立的军队、货币和成文法--《立陶宛法规》。从 16 世纪中叶到 17 世纪中叶,在文艺复兴和新教改革的推动下,文化、艺术和教育蓬勃发展。从 1573 年起,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由贵族选举产生,他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黄金自由。这些自由,尤其是自由否决权,导致了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的最终解体。
17 世纪初,英联邦进入黄金时代。其强大的议会由贵族主导,他们不愿卷入三十年战争;这种中立的态度使国家免于遭受政治-宗教冲突的蹂躏,这场冲突摧毁了当代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英联邦在与瑞典、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的战争中坚持了自己的立场,甚至成功地对邻国发动了扩张主义攻势。在动乱时期的几次入侵中,英联邦军队进入了俄国,并成功占领了莫斯科,从 1610 年 9 月 27 日一直守到 1612 年 11 月 4 日,最后在一次围攻后被赶出莫斯科[65]。
埃米莉亚-普拉特,绰号立陶宛圣女贞德,在 1831 年起义中领导农民镰刀手。/图片来源:波兰陆军博物馆,维基共享资源
1655 年,在歼灭战之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有史以来第一次被一支外国军队占领。有 8000 到 10000 名市民被杀害,城市被焚烧了 17 天。灾后返回的人已经认不出这座城市了。俄罗斯对立陶宛大公国的占领一直持续到 1661 年。许多文物和文化遗产不是丢失就是被掠夺,从 13 世纪开始收集的国家档案--《立陶宛度量衡》的重要部分丢失,其余部分被转移到国外。在北方战争(1655-1661 年)期间,立陶宛的领土和经济遭到瑞典军队的严重破坏。立陶宛大公国的几乎所有领土都被瑞典和俄罗斯军队占领。这一时期被称为特瓦纳斯(大洪水)时期。
立陶宛还没来得及完全恢复,就在北方大战(1700-1721 年)中遭到蹂躏。战争、瘟疫和饥荒导致全国约 40% 的人口死亡。[67] 外国势力,尤其是俄国,在联邦的国内政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68] 贵族中的许多派别利用《黄金自由法案》阻止任何改革。
1791 年 5 月 3 日的宪法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大国民议会为挽救国家而通过的。该立法旨在纠正由于黄金自由制度(又称 "贵族民主制")而导致的联邦政治缺陷,该制度赋予贵族(Szlachta)过多的权利,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败坏了政治。这部宪法力图以更加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取代由该国一些大亨助长的普遍无政府状态。
它引入了城镇居民与贵族在政治上平等的元素,并将农民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下,从而减轻了农奴制最严重的弊端。它禁止了自由否决权等议会制度,因为自由否决权使众议院任由任何议员摆布,他们可以撤销众议院通过的所有立法。它是根据《美国宪法》的副本起草的。它被认为是世界上仅次于 1787 年《美国宪法》的历史第二悠久的成文国家政府宪法。
俄罗斯帝国
Motiejus Valančius 主教抵制俄罗斯化。他敦促人们抗议关闭天主教堂,并在小立陶宛组织用立陶宛语印刷书籍。/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最终,联邦分别于 1772 年、1792 年和 1795 年被俄罗斯帝国、普鲁士和哈布斯堡君主国瓜分。
立陶宛最大的领土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1831 年和 1863 年起义失败后,沙皇当局实施了一系列俄罗斯化政策。1840 年,《立陶宛第三法规》被废除。他们禁止立陶宛报刊,关闭文化和教育机构,并将立陶宛划入一个名为西北边疆区的新行政区域。由于立陶宛图书走私者的广泛网络和秘密的立陶宛家庭教育,俄罗斯化失败了[72]。
俄土战争(1877-1878 年)后,德国外交官将被视为俄罗斯战利品的东西分配给了土耳其,俄罗斯与德意志帝国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俄罗斯帝国重新开始在西部边境修建要塞,以防御德国可能从西部发动的入侵。1879 年 7 月 7 日,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俄罗斯军事领导层提出的一项建议,即在整个国家建造最大的 "一级 "防御建筑--面积达 65 平方公里(25 平方英里)的考纳斯要塞。
Simonas Daukantas 提倡恢复立陶宛联邦成立前的传统,他将其描绘成立陶宛的黄金时代,并以立陶宛语言和习俗为基础,复兴本土文化。带着这些想法,他早在 1822 年就用立陶宛语撰写了立陶宛史--Darbai senųjų lietuvių ir žemaičių(《古代立陶宛人和萨莫吉蒂亚人的事迹》),不过当时并未出版。S. Daukantas 的同事 Teodor Narbutt 用波兰语撰写了巨著《立陶宛民族古代史》(1835-1841 年),他在书中同样对历史上的立陶宛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扩展,立陶宛的辉煌时代随着 1569 年卢布林联盟的结束而终结。纳尔布特援引德国学者的观点,指出了立陶宛语与梵语之间的关系。在古代立陶宛历史、语言和文化的激励下,立陶宛民族复兴运动为现代立陶宛民族和独立的立陶宛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和 21 世纪
1918-1939
1918 年 2 月 16 日,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后的立陶宛议会最初 20 名成员。/图片由立陶宛国家博物馆提供,维基共享资源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撤退,德国于 1915 年底占领了立陶宛和库尔兰的全部领土。立陶宛人失去了他们所获得的所有政治权利:个人自由受到限制,立陶宛的新闻媒体一开始也被禁止。
1917 年 9 月 18-22 日,维尔纽斯会议选出了由 20 名成员组成的立陶宛议会。议会于 1918 年 2 月 16 日通过了《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恢复以维尔纽斯为首都、奉行民主原则的立陶宛独立国家。在该法案框架内建立的立陶宛国从 1918 年一直延续到 1940 年。
立陶宛独立战争中使用的立陶宛装甲列车格迪米纳斯 3 号和立陶宛士兵。/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后,立陶宛通过了第一部《临时宪法》,并组建了由总理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Augustinas Voldemaras)领导的第一届政府。与此同时,军队和其他国家机构也开始组建。立陶宛进行了三次独立战争:与宣布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布尔什维克的战争、与贝蒙特人的战争以及与波兰的战争[77][78] 由于 1920 年 10 月发动的泽利戈夫斯基兵变,波兰控制了维尔纽斯地区,并于 1922 年将其并入维尔诺省。
立陶宛继续声称维尔纽斯是其法律上的首都(事实上的临时首都是考纳斯),在整个战时期间,立陶宛与波兰的关系一直特别紧张和敌对。1923 年 1 月,立陶宛发动了克莱佩达起义,占领了根据《凡尔赛条约》从东普鲁士分离出来的克莱佩达地区(梅梅尔领土)。该地区成为立陶宛的一个自治区。
安塔纳斯-斯梅托纳(Antanas Smetona)是立陶宛战乱时期(1919-1920 年,1926-1940 年)的第一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总统。/图片来源:立陶宛国家博物馆,维基共享资源
1920 年 5 月 15 日,经民主选举产生的制宪会议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即立陶宛临时宪法(1920 年)和永久宪法(1922 年),致力于规范新国家的生活。土地、财政和教育改革开始实施。立陶宛货币立陶宛立特开始使用。立陶宛大学成立。随着立陶宛开始走向稳定,外国开始承认立陶宛。1921 年,立陶宛加入了国际联盟。
1926 年 12 月 17 日,立陶宛发生军事政变,以 Antanas Smetona 为首的保守专制政府取代了民选政府。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Augustinas Voldemaras)被任命组建政府。所谓的专制阶段开始加强一个政党--立陶宛民族主义联盟--在国内的影响力。1928 年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巩固了总统的权力。反对党逐渐被取缔,审查制度更加严格,少数民族的权利也越来越小。当时唯一继续存在的民选机构是克莱佩达地区议会。
1933 年,纽约上空的 Lituanica。这次跨大西洋飞行是航空史上最精确的飞行之一。它等同于查尔斯-林德伯格的经典飞行,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他。/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1933 年 7 月 15 日,移居美国的立陶宛飞行员斯捷潘纳斯-大流士和斯塔西斯-吉列纳斯完成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行。他们用 37 小时 11 分钟(172.4 公里/小时(107.1 英里/小时))飞越大西洋,全程 6,411 公里(3,984 英里),没有着陆。相比之下,就不着陆飞行距离而言,他们的成绩仅次于罗素-波德曼和约翰-波尔多。
临时首都考纳斯被昵称为 "小巴黎",这个国家本身也具有西方的生活水准,工资足够高,物价足够低。当时,立陶宛合格工人的实际工资与德国、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的工人非常接近,立陶宛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高得惊人,达到了 9.7,而且从 1913 年到 1940 年,立陶宛的工业生产增长了 160%[85][86]。
全球经济危机使情况更加恶化。[87]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幅下降。1935 年,Suvalkija 和 Dzūkija 的农民开始罢工。除经济要求外,还提出了政治要求。政府残酷镇压了这场骚乱。1936 年春,四名农民因发动暴乱被判处死刑。
1939-1944
1939 年 3 月 20 日,在紧张局势持续多年之后,纳粹德国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放弃克莱佩达地区。两天后,立陶宛政府接受了最后通牒。[89] 当纳粹德国和苏联缔结《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时,立陶宛最初被划入德国势力范围,但后来又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陶宛宣布中立。
1940 年苏联第一次占领期间,红军士兵进入立陶宛领土。/图片来源:Kėdainių krašto muziejus via LIMIS
1939 年 10 月,立陶宛被迫签署了《苏联-立陶宛互助条约》:苏联在立陶宛建立了五个军事基地,并派驻了两万名军队,以换取苏联从波兰手中夺取的维尔纽斯。他们要求撤换立陶宛政府,并允许红军进入立陶宛。
立陶宛政府认为,苏联的基地已经在立陶宛境内,武装抵抗是不可能的,因此接受了最后通牒。[92] 斯梅托纳总统离开了立陶宛,希望在流亡中组建政府,与此同时,20 多万苏联红军士兵越过了白俄罗斯-立陶宛边境。
第二天,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收到了同样的最后通牒。波罗的海三国被占领。苏联按照半宪法程序将这些独立国家转变为苏维埃共和国,并将其并入苏联。
弗拉基米尔-德卡诺佐夫被派去监督傀儡人民政府的组建和人民议会的操纵选举。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 7 月 21 日宣布成立,并于 8 月 3 日被苏联接纳。立陶宛迅速苏维埃化:政党和各种组织(除立陶宛共产党外)被宣布为非法,包括许多知名人士在内的约 12000 人被逮捕并作为 "人民公敌 "关进古拉格监狱,大量私有财产被国有化,立陶宛立特被苏联卢布取代,农业税增加了 50%-200%,立陶宛军队被改造成红军第 29 步枪团。
1941 年 6 月 14 日至 18 日,在纳粹入侵前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约有 17000 名立陶宛人被驱逐到西伯利亚,许多人因非人的生活条件而丧生(见六月驱逐事件)。
立陶宛抵抗战士。武装抵抗力量最强大时有 5 万人。/图片来源:立陶宛种族灭绝与抵抗研究中心,维基共享资源
1941 年 6 月 22 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立陶宛人在立陶宛积极阵线的组织下开始了反苏六月起义。立陶宛人宣布独立,并组织了立陶宛临时政府。该政府很快自行解散。[97] 立陶宛成为德国民政管理机构--东岸帝国委员会的一部分。
帕内利亚大屠杀遗址,德国纳粹及其合作者在此处决了多达 10 万名不同国籍的人。其中约 7 万人是犹太人。/ 照片由 Avi1111 dr. avishai teicher 提供
截至 1941 年 12 月 1 日,超过 12 万名立陶宛犹太人被杀害,占立陶宛战前犹太人总数的 91-95%: 110 近 10 万名犹太人、波兰人、俄罗斯人和立陶宛人在帕涅里亚被杀害。 以色列已承认 893 名立陶宛人(截至 2018 年 1 月 1 日)在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犹太人而成为 "民族中的义人"。
约有 13000 人曾在立陶宛辅警营服役。 在与纳粹 "冲锋队"(Einsatzkommando)合作的 26 个立陶宛辅警营中,有 10 个参与了大屠杀。1941 年 6 月 25 日,在党卫军旅长 Walter Stahlecker 的监督下,由 Algirdas Klimaitis 组织的流氓部队在考纳斯及其周边地区开始了考纳斯大屠杀。Lietuvos saugumo policija 的目标是共产党地下组织。
新的占领开始了。国有化资产没有归还给居民。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迫为纳粹德国作战,或被带到德国领土上做苦力。犹太人被赶到犹太人聚居区,逐渐被枪杀或送往集中营。
1944-1990
Naujoji Vilnia 纪念苏联从立陶宛驱逐犹太人的纪念碑。/维基共享资源 ViršuLF 供图
德国军队撤退后,苏联于 1944 年 7 月至 10 月重新控制了立陶宛。大规模驱逐到西伯利亚的行动重新开始,一直持续到 1953 年斯大林逝世。安塔纳斯-斯涅奇库斯(Antanas Sniečkus)是 1940 年至 1974 年期间立陶宛共产党的领导人,他监督了逮捕和驱逐行动。莫斯科当局以立陶宛经济复苏为借口,鼓励工人和其他专家向立陶宛移民,目的是使立陶宛进一步融入苏联并发展该国的工业。与此同时,他们还向立陶宛人许诺在新地方定居的所有特权,吸引他们到苏联工作。
第二次苏联占领伴随着 1944-1953 年立陶宛人民的游击战。它试图恢复立陶宛的独立国家,通过摧毁国内的共产主义来巩固民主,恢复民族价值观和宗教自由。在游击战争后期,立陶宛人成立了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Union of Lithuanian Freedom Fighters),其领导人约纳斯-热迈提斯(Jonas Žemaitis,代号 Vytautas)被追认为立陶宛总统。 [113] 尽管游击战没有实现解放立陶宛的目标,而且造成了 2 万多人死亡,但武装抵抗事实上表明立陶宛并不是自愿加入苏联的,而且还使立陶宛人民的独立意愿合法化。
波罗的海之路 "是一次大规模的反苏示威活动,波罗的海国家约有 25% 的人口参加了这次活动。/图片由 Rimantas Lazdynas 提供
即使镇压了游击队的抵抗,苏联政府也未能阻止立陶宛的独立运动。地下持不同政见者团体积极出版地下报刊和天主教文献。该运动最积极的参与者包括文森塔斯-斯拉德凯维丘斯、西吉塔斯-塔姆凯维丘斯和尼约莱-萨杜奈泰。1972 年,罗马斯-卡兰塔(Romas Kalanta)公开自焚后,考纳斯的骚乱持续了数天。
约 25 万人在 Vingis 公园举行反苏集会。Sąjūdis 是一场导致恢复立陶宛独立国家的运动。/图片来源:立陶宛中央国家档案馆
在承认二战后边界的赫尔辛基(芬兰)国际会议后,立陶宛成立了赫尔辛基小组,该小组在外国广播电台上宣布立陶宛独立。1988 年 6 月 3 日,随着苏联政府机构和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Glasnost)的提高,立陶宛成立了 Sąjūdis 组织,罗穆尔达斯-奥佐拉斯(Romualdas Ozolas)是该运动的关键人物。很快,它就开始寻求国家独立。
最终,维陶塔斯-兰茨贝里斯(Vytautas Landsbergis)成为该运动的领导人。松久迪斯的支持者加入了立陶宛各地的运动组织。1988 年 8 月 23 日,维尔纽斯的文吉斯公园举行了一次大型集会。
一年后的 1989 年 8 月 23 日,为了纪念《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 50 周年,并引起全世界对波罗的海国家被占领的关注,组织了一次名为 "波罗的海之路 "的政治示威活动。 [121]这次活动由松尤迪斯(Sąjūdis)领导,人链横跨维尔纽斯、里加和塔林,全长 600 公里(370 英里),表明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人民脱离苏联的愿望。
1990 年至今
1990 年 3 月 11 日,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在拒绝撤销该法案后,苏联军队冲进了议会宫,而立陶宛人则保卫他们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该法案是苏联第一个此类宣言,后来成为苏联其他共和国的典范和灵感来源,并对苏联的解体产生了强烈影响。
经济关系逐渐得到恢复。然而,1991 年 1 月,紧张局势再次达到顶峰。当时,有人试图利用苏联武装部队、内务部内务军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发动政变。由于立陶宛经济状况不佳,莫斯科的部队认为政变会得到公众的大力支持。
1991 年 1 月 13 日,苏联军队向手无寸铁的独立支持者发射实弹,并用坦克碾压了其中两名支持者,共造成 13 人死亡。时至今日,俄罗斯仍拒绝引渡被判犯有战争罪的肇事者。
立陶宛全国各地的人们涌向维尔纽斯,捍卫他们合法选出的立陶宛共和国最高委员会和独立。政变以和平平民的少量伤亡和巨大的物质损失而告终。没有一个保卫立陶宛议会或其他国家机构的人使用武器,但苏军使用了武器。苏军士兵打死 14 人,打伤数百人。1991 年 2 月 11 日,冰岛议会投票确认,由于冰岛从未正式承认苏联对立陶宛的控制,因此冰岛 1922 年对立陶宛独立的承认仍然完全有效,并应尽快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991 年 7 月 31 日,苏联准军事人员在白俄罗斯边境杀害了七名立陶宛边防军。
1992 年 10 月 25 日,立陶宛公民投票通过了现行宪法。1993 年 2 月 14 日,在直接大选中,阿尔吉达斯-布拉绍斯卡斯(Algirdas Brazauskas)成为立陶宛恢复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1993 年 8 月 31 日,苏联军队的最后一支部队离开立陶宛领土。
133] 2004 年 3 月 29 日,立陶宛加入北约。[134] 2004 年 5 月 1 日,立陶宛成为欧盟正式成员,[135] 2007 年 12 月 21 日,立陶宛成为申根协定成员。[136] 2015 年 1 月 1 日,立陶宛作为波罗的海国家中的最后一个加入欧元区并采用欧盟单一货币。[137] 2018 年 7 月 4 日,立陶宛正式加入经合组织。
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2009-2019 年)是立陶宛第一位女总统,也是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统。
2022 年 2 月 25 日,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赛达延长了为期两周的紧急状态,以应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这援引了北约第 4 条,就安全威胁进行磋商。
尾注
Baranauskas, Tomas(2009 年秋)。"《论立陶宛名称的起源》。立陶宛艺术与科学季刊》。55 (3).
Zigkevičius,Zigmas。“Lietuvos vardas”;Vle.lt(立陶宛语)。检索日期:2021年7月12日。
Zigmas Zinkevičius。Alfredo Bumblausko旧立陶宛1009-1795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想法。沃鲁塔,2005年。
Zigkevičius,Zigmas(1999年11月30日)。“Lietuvos vardo kilmë”;Voruta(立陶宛语)。3 (669).
Arthur Dubonis(1998)。立陶宛大公:来自立陶宛静态结构的过去(立陶宛语)。维尔纽斯:立陶宛历史研究所出版社。
杜博尼,亚瑟。“Leiti[UNK]Orbis Lituaniae”;LDKistorija.lt(立陶宛语)。维尔纽斯大学。检索日期:2021年7月13日。
Chapony,Tom;萨卡劳斯卡斯,明道加斯。信件(PDF)。维尔纽斯:立陶宛国防部。
Patackas,Algirdas。立陶宛,立陶宛,莱蒂斯,或者立陶宛的意思。Lrytas.lt(立陶宛语)。存档于2021年7月2日。检索日期:2009年8月11日。
埃德加·波洛梅;Werner Winter(2011)。重建语言和文化。Walter de Gruyter。第298页。
阿道夫·沙波卡(1936)。立陶宛历史(PDF)。质量:轻。第13-17页。
Michael H.Mac Donald(1996)。欧洲,一段坦荡的浪漫:学生和严肃旅行者的过去和现在的欧洲。美国大学出版社。第174页。
艾丁,阿尔芬斯;阿尔弗雷德·邦布劳斯卡斯;Kulakauskas,安坦;塔莫谢提斯,明道加斯(2013)。立陶宛历史(PDF)。尤格里姆。第22-26页。
Eidintas等人(2013),第13页
Eidintas等人(2013),第24-25页
“民族和宗教多样性/十六世纪中期--XVII a.”LDKistorija.lt。存档于2018年1月27日。检索日期:2018年1月26日。
Andres Kasekamp(2017)。波罗的海国家历史。麦克米伦国际高等教育。第9页。
奥钦斯基,耶兹(1982)。《立陶宛历史》(波兰语)(第二版)。他们在国家公园。Ossolińskich。第39-42页。
Baczkowski,Krzysztof(1999)。Dzieje Polski póroz redniowiecznej(1370–1506)[中世纪晚期波兰历史(1370-1506)]。克拉科夫:福格拉。第55-61页。
“立陶宛——历史”;大英百科全书
Boswell,A.Bruce(1919)。波兰和波兰人。伦敦:Methuen&Co.,第61页。
(立陶宛语)Tomas Baranauskas(2001年)。Lietuvos karalystei–750于2012年6月1日在Wayback Machine存档。voruta.lt。
R.N.Swanson(2015)。劳特利奇中世纪基督教史:1050–1500年。劳特利奇。第193页。
Zikaras,Karolis(2014)。太阳之战1236(PDF)。考纳斯区多梅卡瓦:立陶宛武装部队军事制图中心。存档于2019年8月8日的原件(PDF)
古瑞克,阿尔吉曼。“立陶宛能拯救1939-1940年吗?”lrytas.lt(立陶宛语)。存档于2020年1月15日。检索日期:2010年6月30日。
布莱克,卡兹(1989)。内存碎片(PDF)。维尔纽斯:小心。第56-57页。检索日期:2017年12月10日。
Senn,Alfred Erich(2007)。立陶宛1940年:来自上方的革命。罗多皮。第99页。
跪着,史黛西。“摧毁立陶宛军队(1940-1941年6月15日)”;Genocid.lt。检索日期:2017年12月14日。
Gurjanovas,Alexander(1997)。“SSRS的人口入学范围(1941年5月至6月)”;Genocid Ir Resistenza(立陶宛语)。2 (2).
使命,Romuald J。;Rein Taagepera(1993)。波罗的海国家:1940年至1990年的依赖年(扩展版)。加州大学出版社。第47页。
阿努绍斯卡斯、阿维达斯;等人,编辑(2005)。立陶宛,1940年至1990年(立陶宛语)。维尔纽斯:立陶宛居民种族灭绝和抵抗问题研究中心。第177页。
Prit Buttar(2013年5月21日)。巨人之间。
米切尔斯基,祝贺你。波兰语“Ponary-Golgota Wileńszczyzny(Ponary-Golgota of Wilno)”。概念5,2000-01年冬季,克拉科夫教育学院。存档于2008年12月24日。
维多利亚说。“拯救犹太人”;genocid.lt
“按国家划分的正义之名”。2017.
Anušauskas等人(2005年),第232页
《立陶宛安全警察与大屠杀(1941-1944)》。
Oshry,Ephraim,《消灭立陶宛犹太人》,犹太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纽约,1995年
Bubnys,Aaron(1998)。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1-1944年)。维尔纽斯:立陶宛居民种族灭绝和抵抗问题研究中心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