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即我国现在的四川、重庆、陕西等一带,历史上此区域非常特殊。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在《蜀警录》中也提到
一句名言“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一语
中的点出了巴蜀之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章节和大家盘点一下。
首先是地理位置优越。我们都知道它处于一个盆地,四面环山,地形闭塞,与其他地方沟通联系不方便。在古代一般中央政府对蜀地的军事控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那边军事力量比较薄弱,一旦天下大乱,经常是蜀地先发生叛乱接着才会影响到其他地,所以就叫天下未乱蜀先乱。而一般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一般也是先治理,中原以及江南一块比较富庶地区,才会再去统一蜀地。
其次从经济上来看,盆地面积高达十六万平方千米,其中宜于农耕的川西平原即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向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蜀地具备了易守难攻和粮草充足的军事和经济优势。
当统一王朝瓦解之时,蜀地足以独立于天下逐鹿的中原之地,独树一帜,虽无力进取,亦足以自保。而天下将定之时,蜀地又因僻处西南,无关大局,往往最后才被纳入版图之地。
项羽灭秦后分封各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为巴郡、蜀郡及汉中。凭借巴蜀的天然优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养精蓄锐,练兵备战,“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挥军东出,开启了楚汉争霸的序幕,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四川统一全国的四川割据政权。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蜀郡太守公孙述建立割据势力,并于公元25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光武帝派兵征讨,到36年,成都被吴汉所破,成家灭亡。
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公元214年被刘备所灭。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进位为汉中王。公元221年曹丕篡汉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
西晋末年,由于天灾动乱,氐族首领李特率流民进入四川。他们入川后遭到了当地官吏的强制遣返,李特率流民在绵竹起义,公元303年李特之子李雄攻下成都,建立成国,后改国号为汉,公元343年被西晋恒温所灭。
公元405年,谯纵在成都自立为成都王,建立割据政权,辖境包括四川盆地大部,公元409年,谯纵被后秦封为蜀王,至公元413年谯纵兵败被杀,其所建立政权史称谯蜀。
唐朝末年,西川节度使王建逐渐占据四川,后又取汉中,公元902年被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至公元925年被李存勖所灭。
前蜀被李存勖所灭后,后唐发生内乱,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于是自立,并吞并东川占据全蜀。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公元964年,后蜀被宋所灭。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于1363年在重庆建立大夏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公元1371年,大夏国被汤和、傅友德所灭。
明朝末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并于1644年于成都称帝,建国大西。1646年,张献忠在与清军作战中战死,其义子孙可望继任,自称国主并转战贵州、云南,后奉南明为正朔,公元1657年被清军所灭。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四川先后被杨森、刘文辉、刘湘等占领。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此四川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在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下最后获得解放,迎来新生。
由此,川蜀历经千年,在历史上一直演绎着重要角色,其乱治废兴和自身的地理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如今正在共和国的治理下焕然一新,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