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宣帝刘病已将西汉推向巅峰,功绩超过汉武帝,为何知名度却不高
创始人
2025-07-31 10:03:49
0

在西汉,汉宣帝刘病已绝对算得上被严重低估的那一个,他把大汉的辉煌推向了顶峰,甚至可以说,比汉武帝那会儿还厉害。

想当初,刘病已可是从监狱里走出来的皇帝,他整治贪官污吏,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直接把汉朝的版图扩张到了最大。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位有手腕、有魄力的皇帝,他的知名度却远不如他的那些“前辈们”。

这是为什么呢?

从囚徒到帝王

贵为汉朝皇室后裔的刘病已,一出生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本来皇室血脉,锦衣玉食,那都是标配。

可偏偏赶上了“巫蛊之祸”,父母都被牵连,丢了性命,而尚在襁褓中的他,也被关进了冰冷潮湿的长安监狱。

好在当时的狱官丙吉是个好人,看孩子可怜,就偷偷照顾他,还给他取名“病已”,希望他身体健康,平平安安长大。

就这样,刘病已在监狱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一直长到十七岁。这期间的苦他都经历过。

可也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刘病已养成了隐忍、坚韧的性格,同时也练就了一双洞察人心的慧眼。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权臣霍光想找个听话的皇帝,就把目光投向了刘病已。在他看来,一个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肯定没什么见识,容易控制,于是刘病已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

可霍光千算万算,没算到刘病已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孩子了。他知道自己羽翼未丰,贸然反抗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选择韬光养晦,表面上对霍光言听计从,背地里却暗中积蓄力量,培养自己的心腹。

等到霍光去世,刘病已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果断出手,一举铲除了霍氏集团,把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谁也没想到,当初那个在夹缝中求生的落魄皇子,竟然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隐忍,最终逆袭成功,成为一代明君。

超越汉武帝?“孝宣之治”成就几何

刘病已这位皇帝,可不是坐在龙椅上只顾享乐的人。他心里明白,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光靠武力震慑可不行,还得有真本事才行。

之前的汉武帝,一心想着开疆拓土,结果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刘病已吸取了这个教训,一上台就琢磨着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吏治腐败是百姓深受其害的根源,于是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对那些贪官污吏,是零容忍,一经发现,立马严惩不贷。

以前那些仗着自己有点权势就鱼肉百姓的官员,现在还能嚣张得起来吗?

老百姓交的税少了,日子自然就好过了,刘病已深知这个道理,他下令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让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能够喘一口气,过几天安稳日子。

除了这些,刘病已还特别重视司法公正。在他看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司法公正可是个重要指标。

他经常亲自过问一些疑难案件,为老百姓平反冤假错案,他还废除了一些过于严苛的法令,力求给百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

可别以为刘病已只会搞内政,他在军事方面也毫不含糊。

他继承了汉武帝的遗志,继续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隔三差五就派兵去骚扰一下,打得匈奴毫无还手之力,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了汉朝多年的边患问题。

公元前60年,刘病已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设置西域都护府,把西域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

这一招不仅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还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如果说汉武帝把汉朝的疆域拓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汉宣帝刘病已更像是汉朝的“定海神针”,他不仅稳固了汉朝的疆域,还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功绩斐然,为何声名不显?

要说这汉宣帝刘病已治国理政的本事,确实厉害,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生活富足安康,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孝宣之治”,这功劳可不比那位雄才大略的祖先汉武帝差。

可奇怪的是,跟汉武帝的赫赫声名比起来,刘病已的名声就显得有点“低调”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还真有几分原因。

首先汉武帝那可是出了名的厉害角色,打仗打出了汉朝的威风,开疆拓土,功勋卓著,他的名声早就深入人心了。

而刘病已更像是一位默默耕耘的“管家”,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但他并不追求个人声望,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就显得没那么“高调”了。

这跟后来的文化也有关系,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比较推崇法家思想,注重实际效果,这跟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有点格格不入。

再加上他儿子汉元帝刘奭特别喜欢儒家学说,还确立了“独尊儒家”的国策。

儒家学者掌握了文化话语权,他们在写历史的时候,自然会对汉宣帝的一些政策和理念有所保留,这就导致后世对汉宣帝的评价多少有点“偏差”。

当然刘病已本身的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做事低调务实,不喜欢张扬,跟汉武帝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形成鲜明对比。

在他看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个人的名声,那都是过眼云烟。

所以说历史的评价有时候也不尽然完全公平,但金子总会发光,汉宣帝刘病已作为一代明君,他的功绩和贡献,历史终究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结语:

说到底人各有千秋,时代背景也不一样,每个年代对于每个皇帝似乎都有不同的评价。

但是老百姓心里跟清楚,评价一个皇帝,不能光看名声响不响,得看他实实在在做了什么。

从这方面来说,汉宣帝绝对是位难得的好皇帝,即使名气不如其他皇帝,也是老百姓心里实实在在的好皇帝。

相关内容

热情似火!利物浦官方社媒晒...
北京时间7月26日,季前友谊赛,利物浦将在香港启德体育园体育场对阵...
2025-08-01 00:42:40
藏在龙泉驿的舌尖秘境:墨脱...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华信大道,一家挂着 “墨脱石锅菌汤” 木牌的店铺十...
2025-08-01 00:40:42
经济政策一线微观察|氛围感...
  炎炎夏日里,“清凉”既是广大市民游客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文旅...
2025-08-01 00:39:31
暑运首月 天津航空新疆区域...
2025年暑运自7月1日启动,至7月31日迎来半程节点。暑运以来,...
2025-08-01 00:39:08
原创 ...
斯大林为何对他的幕僚说:“毛泽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没见过他,我不...
2025-08-01 00:33:57
原创 ...
李世民——唐太宗,唐朝第二任皇帝(618-907),太宗李世民是中...
2025-08-01 00:33:48
慈禧睡个觉有多麻烦?为何一...
伺候慈禧睡觉麻不麻烦,要看看侍寝的宫女晚上需要做什么,以及她们的看...
2025-08-01 00:33:31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相信很多90后、00后的童年中除了《武林外传》这部电视剧之外,《神探狄仁杰》也是大家的回忆之一。剧中...
原创 如... 既然说以唐太宗为标准,那么我们首先要看看唐太宗干了些什么事情,唐太宗首先是成功的以非皇帝继承人的身份...
原创 司... 最近正在热播的《军师联盟》中司马懿可是一个狠角色,而历史中真实的司马懿在三国后期可以说是威名赫赫,他...
原创 唐... 节度使的权利大,导致大唐的没落,而大唐的没落始于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昏庸无道,花钱大手大脚,宫...
原创 武... 738年,39岁武惠妃去世,53岁唐玄宗知道后,郁郁寡欢。他身边的太监知晓,特地跟他说:“寿王李瑁身...
原创 唐... 唐朝曾写出了中国古代封建历史的辉煌,国祚虽然不及汉朝长久,经济不及宋朝富饶,物产不如明代丰富,科技不...
原创 韩...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话可不是谁都敢说着玩的。在楚汉传奇中有一个镜头,刘邦问韩信:“我的本事能领多...
原创 秦... 导语:嬴政继位,当真没有动摇过帝国制度的心思吗?盘点嬴政心路历程;三次巧合成就秦始皇帝国伟业,郑国疲...
原创 唐... 一、六部侍郎平章事成为宰相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废尚书令一职,使本为尚书令副贰的...
探访太原新发现北魏石窟:孤独隐... 中新网太原11月13日电 题:探访太原新发现北魏石窟:孤独隐匿山间近1500年 记者胡健 立冬后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