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第一次转折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主席第一次离开了生育他的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毛主席人生历程的第一次转折。对此,毛主席非常激动。临行前,改写了首诗,并把它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薄里:
“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心怀大志的少年毛主席自此第一次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
2、毛主席最早的政论文章
毛主席在东山小学,除了学习传统经籍外,还有自然科学、地理和英语等新科目。
此时的毛主席还较多的接受了维新派思想,康有为、梁启超是他崇拜的人。尤其深受梁启超在日本刊印的《新民丛报》的影响。
这些思想是从他表哥文詠昌借的一套《新民丛报》合订本中汲取到的。
毛主席非常喜爱,他读了好几遍,里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下来,并写下一些批注。
在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他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是毛主席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政论文章。
表明了毛主席对当时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
从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从赞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到主张以英日为楷模进行立宪变法,这是毛主席早期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梯。
更重要的是,梁启超的《新民说》深入接触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主张从“变化民质”入手来寻求社会改革的途径的思路,对毛主席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其后组织的新民学会的会名就源于此。
3、毛主席第一次开始关注中国以外的事情
毛主席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是从一位在日本留过学的教员那里了解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非常羡慕。
于是,就从同学萧三处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毛主席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深深感染和影响,还书时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4、毛主席第一次公开表达政见
1911年春天,18岁的毛主席第一次座轮船到省城长沙,并顺利考取了湘乡驻省中学。
毛主席在省城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眼界顿时开阔了。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主报》,接触到了许多革命言论,并迅速成为它的热心读者。
当他在报纸上看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新闻时,就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的政治想法。这是毛主席第一次表达他的政见。
同时,为表示同腐朽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主席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辫子。
5、毛主席第一次当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来长沙,要求湖南革命党人举义响应。其中一位代表来到湘乡驻省中学介绍武昌起义情况,毛主席听后异常奋,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
后因长沙革命党人发动了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主席和几个同学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一名列兵,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军旅生涯。
在当兵期间,毛主席除了参加军事训练外,就是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政治,他把每月仅七元的军饷大都购买了报刊和书籍,以致读书看报成为他一生的习惯。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全国大多数省份宣告独立,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清王朝宣布退位,中国进入新的时代。
人们普遍认为革命己经成功,毛主席也觉得他参军的目的己经实现,随弃军求学,结束了半年的军旅生活。
但就在这半年的军营生活中,毛主席第一次知道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他是从《湘汉新闻》上读到一篇谈论社会主义的文章。其实,毛主席所看到的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但,毛主席却很有兴趣,并热情的同土兵们进行了没有结果的讨论。
6、毛主席第一次畅谈自己的救国之道,并留下的第一篇完整文章
毛主席离开军营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即后改名的省立第一中学。
尽管毛主席在这所学校里读了半年书,但留下了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其中毛主席第一次谈出了自己的救国之道。这篇文章叫《商鞅徙木立信论》。
《商鞅徙木立信论》是19岁的毛主席于1912年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今长沙市第一中学)读书时的作文,时任国文教员柳潜(涤庵)给予其一百分。原文: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全文仅467字,柳潜老师的批语却有150字,说作者“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批给同学们“传观”。
眉批(76字)
1.“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
2.“名言,古未曾有”;
3.“而入,笔力挺拔”;
4.“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5.“力能扛鼎”;
6.“积理宏富”。
尾批(65字)
“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涤庵六月二十八号100分”
7、毛主席第一次系统接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对学校的刻板校规和填鸭式学习以及科程设置,毛主席不是很喜欢,因为这满足不了他求知的欲望。
毛主席对柳潜老师借给他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爱不释手,喜欢异常。116卷,他都读的非常认真。读罢,自感收在颇丰。并感在学校读书不如自学,于是依然退学,每天步行三里路到省立图书馆自学。
为此,毛主席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
毛主席勤奋好学,不停的如饥似渴的研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
如卢梭《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业》等,这些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家的著作,毛主席非常喜欢,收获也最大。
可以说,毛主席第一次系统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就是从这次自修中获取的。
当他从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时,也由此知道了世界有多大,中国有多小。
这时快满20岁的毛主席已然对世界有了初步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也直接影响了他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设计。
毛主席作为一位不满20岁的满怀救国之情志的、有世界眼光的少年,“七个第一次”足以说明了毛主席的非凡,他的国文老师柳潜的评语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