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直扑北京城,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力排众议迁都南京,凭借江南地区,绝对可以做到南北对峙,甚至可能收拾旧河山,打回北方去。
崇祯末年,明朝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国内州府官兵基本失去了抵抗能力,朝廷已经无法派出重兵前往平叛;辽东地区的满清一直对关内虎视眈眈,要不是吴三桂的五万精锐守在山海关,北京城就会面临腹背受敌。
唯一能够解决当时危局的只有一条路——迁都南京。
崇祯皇帝也这么考虑,迁都南京后,至少有半壁江山可以据有,而且江南地区远比北方要富庶,湖北、安徽等地不但有左良玉的八十万军队,而且江浙一代更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云南还有沐氏家族的重兵在守。
凭借这些优越的条件,迁都南京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却走不成,因为大臣不让。皇帝要迁都,大臣反对,这很奇葩,但是崇祯皇帝也没有办法,朝臣们把丢弃祖宗社稷,丢宗庙逃跑的帽子扣给了他,崇祯皇帝没有办法,以期与李自成谈判来解决,放弃了迁都。
如果迁都,明朝的格局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北方混乱,南明稳定
崇祯迁都南京后,北方就算是彻底的放弃,既然要迁都,那么崇祯皇帝一定会带走吴三桂的五万精兵,这是他去南京的本钱,也确保他能够稳坐皇位的资本。虽然南京是陪都,却不是崇祯皇帝的太子在那里监国,而是后来的弘光帝朱由崧。
崇祯皇帝迁都去南京,必须要有绝对忠于自己的军队,吴三桂的军队最为合适。既然吴三桂率军离开了山海关,那么满清入关就成了必然,多尔衮的八旗骑兵入关后,可能遇不到任何的明军抵抗,但是满清军队会遭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他们极有可能会为了争夺北京城和北方各州府进行战争。
北方将出现满清和农民起义军的混战,而此时迁都南京的崇祯就有时间来重整朝纲,崇祯皇帝遇到的最大困难还不是军事上的弱势,而是朝中政治上的问题,北京来的一群高官与南京本地的高官如何分配权力成了大问题。明朝本来就是个党争剧烈的朝代,现在是两拨人一起斗,该如何解决对崇祯皇帝来说压力很大,如果他是朱元璋或者朱棣,那就杀;如果他是嘉靖、万历,那就哄。
集结军队,重在防守
崇祯迁都南京后,第一个要拉拢的就是左良玉,他手下有八十多万人马,这是一股巨大的军事力量,只是成了左良玉与崇祯皇帝谈判的本钱,左良玉逐渐成为了一方诸侯,对朝廷的命令总是阳奉阴违。
解决左良玉很简单,当崇祯皇帝到了南京,左良玉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与皇帝讲条件了,毕竟现在朝廷没有太大的危险,而左良玉却是朝中大将,他又不能贸然造反自立,左良玉无非是要官要封赏,以前就给崇祯开过条件——封王。
左良玉要当王,那还不好办,现在不是忌惮谁是王,谁是候的问题,保命是关键,崇祯皇帝不但可以给左良玉封王,甚至其他的军中重臣都可以封王,还指望他们保这半壁江山呢。
理顺了江南地区的军事组织,让他们至少忠于皇帝,积极的抵御有可能来自北方的满清或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腾出手来,逐渐调派云南沐氏军队北上勤王,一方面是防御各地军阀造反,一方也是加强南京防御。
崇祯皇帝到了南京,手里有了兵,一时半分就不可能覆灭,那么就有了时间来充分调整。
经济发展,伺机北伐
北方打成一锅粥,无论是满清还是李自成,他们都没有一口吞下整个大明朝的实力和准备,又在北方互相争夺,再加上南明崇祯皇帝以逸待劳,极有可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崇祯皇帝到了南京,他丢下了北方领土包袱,国库支出将减少很大部分,江南地区一向富裕,国库收入将大大的增加,有了钱,做什么事情都好办。
随着局势的发展,北方的混乱局面极有可能发生变化,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割据一方,崇祯皇帝此时就可以逐步的北伐,渐渐的收复失地,但是要全面恢复大明王朝,估计他这一代是无法完成的。
历史没有如果,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和能力,这一切的假设基本都不可能实现,只是后人的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