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讲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系列第二十一刘政会。刘政会在李唐前期创业的过程中,贡献很大,武德年间刘政会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而在贞观年间,刘政会就退居二线,不再属于唐朝大臣的核心领导圈子了。那么我们就看看刘政会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太原起兵,元老功臣
刘政会出身河南刘氏,虽然姓刘,但不是汉人,是匈奴单于冒顿后裔,是北齐中书侍郎刘环隽之孙,隋大理卿刘坦之子。其实这点也不奇怪。汉朝时有很多匈奴人被赐予汉姓。五胡乱华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渊就是匈奴人,他是汉朝和亲公主的后代,所以自称是汉朝后裔,其实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结果。总有人以为刘文静和刘政会出身一样,都是汉皇后裔,这一点,我要特别说明一点。刘文静出身彭城刘氏,确实和汉朝皇室有点关系,刘政会则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汉化,改用汉姓。
隋朝末年,刘政会任太原鹰扬府司马,他的顶头上司是当时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李渊想趁隋炀帝杨广巡幸江都,起兵反隋。大业十三年二月,马邑鹰扬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勾结突厥,进攻山西。杨广闻听要抓捕李渊治罪。李渊害怕,决定借机讨伐刘武周,招兵买马起兵。派遣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招兵买马。暗中派人联络李建成,李元吉回晋阳,准备起兵。
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载: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
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怀疑李渊想造反,但没有确凿证据,手中兵力又没李渊多。于是决定骗李渊到晋祠求雨,趁机干掉李渊。但消息走漏,被晋阳的一个叫刘世龙的乡长知道,报告给了李渊。李渊提前做好了打算。先是指示李世民安排长孙顺德,刘弘基埋伏在晋祠周围,然后又指示刘政会告发王高二人,勾结突厥,意图谋反。
王威,高君雅和李渊在晋祠刚刚坐定不久。刘文静领着刘政会,就走了进来。刘政会向李渊递上状纸,李渊让王威看状纸,刘文静与刘政会表示,这状纸只能由李渊一人观看,李渊故意表示很奇怪,于是把状纸又递给高君雅看。高君雅看过之后,大叫中计。二人急忙向外逃跑,被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抓住。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谋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
刘政会与刘文静配合演了一出好戏,帮助李渊诱捕王威,高君雅二人。也是这两人倒霉,抓住二人不久,突厥人侵犯。于是李渊名正言顺的杀掉二人。
李渊起兵之后,自封将军,任命刘政会为户曹参军,随李渊攻克长安。授卫尉少卿,留守太原。
留守太原,被刘武周擒获
李渊称帝之后,派刘政会留守太原,协助李元吉看守李唐的大本营。武德二年,刘武周听从宋金刚的建议,联合突厥,进攻晋阳。李元吉派车骑将军张达率军抵御,被刘武周打败,全军覆没。李渊命太常少卿李仲文,左卫大将军姜宝谊领兵救援被刘武周部将黄子英击败。之后又派裴寂领兵救援晋阳,又被刘武周击败于介城。刘武周携大胜之威,包围晋阳。李元吉连夜带着妻儿逃跑,留下刘政会一人。最后晋阳人薛深深夜打开城门,刘武周攻入晋阳,刘政会被俘虏。
要说刘政会也挺倒霉的,辅佐李元吉这么个玩意儿。被刘武周俘虏之后,刘政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经常秘密向李渊报告刘武周的军情。会刘武周寇并州,晋阳豪杰举应之,政会为武周所擒,每密表贼形势。
回归唐朝,退居二线
刘武周攻陷晋阳,最后还是李世民给李元吉擦屁股。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击败刘武周。刘政会也回到了唐朝。
本以为被俘虏已经够倒霉的了,虽然恢复了官职爵位,但没想到回到唐朝以后,刘政会基本上也就没什么大作为了。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自然没有多少用到刘政会的地方。
在史书中,从此也见不到刘政会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有什么贡献了。李世民继位以后,李渊的一批班底彻底让位给了秦王府旧部和文学馆十八学士。刘政会调任洪州都督,食邑仅仅三百户。他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贞观九年,刘政会病逝。刘世民亲自下旨,刘政会在太原起兵时,有特殊的功绩,他的葬礼要好好办理。并且追赠刘政会为民部尚书,谥号“襄”。后追封渝国公。
贞观初,转洪州都督,卒。太宗手诏:“政会昔预义举,有殊功,葬宜异等。”于是赠民部尚书,谥曰襄。后追徙渝国。——《新唐书·刘政会传》
贞观十七年,又把刘政会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位列第二十一。我基本上每次都感慨,李世民确实对待功臣不错,像刘政会这样,不属于秦王府的人,又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打天下时又没多少功绩。
但刘政会在他们老李家创业的时候,有过功劳。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总得对得起人家。刘政会确实要感谢李世民,同是太原起兵的元老,一个刘文静被杀,一个裴寂被逼退休。反而是刘政会入了凌烟阁。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也算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作者:大唐守捉郎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