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刘黑闼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下面谈谈相关学者对玄武门之变的一些看法:
学者一: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集团和太子齐王集团长期斗争的总爆发。这场政变以李世民集团全面胜利告终,由此开创了唐初盛世,但是也给唐朝的历次政治交接,埋下了动乱的伏笔。
个人看法:“上梁不正下梁歪”,李世民的做法为后世子孙开了一个不是很“和谐”的先例,再加上唐朝藩镇割据制度和宦官专权,唐朝从安史之乱后,确实越来越动荡。
学者二:李世民登基之后成为一代贤君,这是铁一样的事实。可是这个龙袍是靠杀戮获得的,这也是铁一般的事实。所以,玄武门政变带来了两大后果:
第一、唐朝迎来了伟大的贞观之治的盛世。
第二、可能造成了唐太宗疯狂篡改历史的后果,在这一条上面,太宗犯下的错误可能比政变更加糟糕,因为开了一个极坏的头。
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就想问史官褚遂良要求看历史记载,没想到褚遂良这个人,虽然楷书写的眉清目秀,骨子里却是一个硬骨头,直接把李世民给怼了回去。
“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个人看法:1、从史料看,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迫不得已、身不由己,但他也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础;2、确实如学者所言,唐太宗李世民有篡改历史的可能,包括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
学者三:玄武门之变不是篡位,史学界定义叫“军事政变”,定义为“夺嫡”,历史上夺嫡太多了,远的如曹丕和曹植,近的如杨勇和杨广,文斗武斗的区别而已。李世民手段激烈直接一箭射死对方。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是皇子,具有合法继承权,他杀的是太子,是皇位继承人,没有杀皇帝。这也是老李和李二聪明和达成默契的地方,李渊想不想动李世民?想,李世民逼没逼父?逼了。但李世民是通过提高自己的继承顺位逼李渊放权的,怎么提高自己继承顺位?把太子干掉,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他明面上夺的是太子位。父子二人在玄武门之变后各退一步,为了大唐的稳定,李渊体面退位,别再跟李世民硬刚,李世民也给他爹体面养老。所以玄武门之变两天后,李渊就立李世民为太子,军国大事由太子节制,两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的上位程序完全合法合理。大臣一看,老皇帝都愿意禅位了,还有啥可说的?
个人看法:也可以这么认为。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总得有个动机啊,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也好,他确实是想当皇帝。
学者四:李建成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太子,他是李渊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者之一,在攻打西河、霍邑、潼关和长安的战斗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并肩作战。大唐开国后,李建成被封为皇太子,但他的军事生涯并没有结束。李世民进攻王世充,李建成就带兵北上抵抗突厥,确保李世民的唐军能顺利的消灭王世充。在平等刘黑闼的战斗中,李建成的部队和李世民并肩作战,李建成还亲手斩获刘黑闼的首级,三军军心大振。
除了武功优秀,李建成的文治也不差。在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率领唐军经常在外打仗,而李建成一方面出兵配合李建成打仗,另一方面,他在唐高祖李渊的带领下处理唐朝国政。唐朝的很多典章制度,包括租庸调制的改革,都由李建成和李渊一起推动。
从整体上看,李建成是一位优秀的治国之才,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干预,李建成登基后唐朝走向盛世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个人看法:历史没有假设,李建成能力再强,也没有机会展示,毕竟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是失败的一方。好在他的兄弟李世民,也不是昏君,即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史学界评价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