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前天写了《
大同、集宁战败,聂荣臻说是张宗逊指挥不当所致,张宗逊表示不服
》一文,文中讲到:发生在1946年8、9月间的大同、集宁战役失利,成了众开国将领的心头之痛。
尤其是聂荣臻和张宗逊这两位军事主官,后来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都对这一场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复盘、推演、检讨和探究。
作为大同、集宁战役前线指挥部的指挥员之一的罗瑞卿,也对这场战役的失败耿耿于怀。
他除了在1946年9月15日和张宗逊一起整理了《绥东战场经过及经验教训》之外,事过多年,他还念念不忘地对这场战役做了反思。
他在反思中无比沉痛地说:这个战役对战略全局发生了重大影响,“影响了张家口的过早失守,影响了晋察冀地区在大半年时间内,在对敌作战中,都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的确如此。
大同、集宁战役失利,不但过早地把傅作义拉入到了战争中,还极大地鼓舞了傅作义的野心。
老覃在这里补充一下。
老蒋在北伐胜利之后,经常吹嘘他完成了南北“统一”。
实际上,他所谓的“统一”,不过是对地方军阀的拉拉打打,恩威兼施,又哄又骗,把他们整合在一起。
一句话,蒋介石的“统一”,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存在。
从这个现象我们也应该知道,蒋介石对拿捏军阀很有手腕,他摸透了众军阀的心思,以利相诱,往往是屡试不爽。
当大同遭到解放军围攻,他就慷他人之慨,把原属阎锡山管辖的大同划为傅作义管辖,诱使傅作义出兵解救大同之围。
阎锡山原本是不愿大同就这样归属于傅作义的,但他最后想通了。他认为,大同与其被共产党占领,还不如交给傅作义管理合算。
蒋介石一计得逞,又生一计。
他为了夺取张家口,又故伎重演,把原属第十一战区管辖的张家口划归傅作义,鼓励傅作义夺取张家口。
前面说了,经过大同、集宁战役,傅作义的野心已经被鼓起,当他看到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指挥第13军、第92军和第53军也在这个时间段攻占了承德,而蒋介石又许可他把张家口划归自己的地盘,更加贪念大起,蠢蠢欲动。
早在8月底,傅作义还在考虑要不要增援大同的时候,蒋介石就委派心腹将领、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飞往归绥和傅作义密谋攻打张家口的部署。
那个陈诚用惯常的甜言蜜语给傅作义狂喂定心丸,说:“攻张家口作战,总座已安排了第十一战区的孙连仲司令长官和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杜聿明将军指挥部队配合你作战。”
到了9月10日,蒋介石动员了绥、冀、热、察地区能调动的全部国民党军投入到进攻张家口的行动中去,要求“全力攻占张家口”。
对我军来说,大同、集宁战役的失利,就意味着毛主席制定的夺取“三路四城”的计划无法开展下去了。
毛主席也随之改变了战略思想,要求不要太过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要注重于歼敌人有生力量。
张家口是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处于蒋介石必欲得之而后快的风口浪尖,面对敌人重兵来攻,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转移,避敌锋芒。
根据《聂荣臻传》里面的记载,说聂荣臻在绥远战役之后,因为觉得未能消灭傅作义部主力,张家口东西面临两面的威胁,他就开始考虑要撤出张家口了。
即在正式撤出张家口之前一年,聂荣臻就开始有计划撤出张家口,其从张家口转移到北岳山区的作战物资,光105口径榴弹炮的炮弹就有几万发。
1946年9月15日,聂荣臻在晋察冀中央局干部大会上作了《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力争战胜敌人》,他向广大指战员指示,称:“张家口这个大城市,是压在我们肩上的大包袱,并非绝对不能放弃,但决不能轻易放弃。”
他的这个指示也公开透露出了要放弃张家口的思想。
随后,他分别在9月16日和9月17日向毛主席提出自己撤离张家口的想法。
毛主席在18日复电,称“同意你们十六日十八时电之精神”,但要求晋察冀解放军在撤退的同时,要主动寻找战机歼灭一部分敌人,以“振奋军心民心,打出威风”。
对于是不是一定要放弃张家口,晋察冀的高级干部中,意见分歧非常大。
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主动放弃好,可以从容布置撤退,减少损失;一种认为张家口可以守得住,因为西面的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和东面冀热辽军区、第二纵队均是能征惯战的威武之师,能攻能守,不应该放弃;还有一种是不管能不能守住,都应该舍死力保,与张家口共存亡。
老实说,持第三种意见的人最多。
毕竟,张家口是抗日大反攻以来我军攻占的唯一大城市,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在那段时间,来找聂荣臻反映意见的领导干部络绎不绝。
这些人的来意只有一个:劝聂荣臻一定要坚守张家口。
没办法,聂荣臻在9月20日发布了《关于保卫张家口战役部署的命令》,做出了拼死保卫张家口的势头。
考虑到东面可能是敌人的主攻方向,聂荣臻把第一纵队的第一、二、三旅,第二纵队的第四、五旅,第三纵队的第七旅,第四纵队的第十旅和独立第五旅等大量兵力都安排在东面战场上,以萧克为司令员、罗瑞卿为政治委员,组成野战军指挥机关,直接到前线指挥作战。
此外,他还动员了大量的民兵参战。
时任二纵队五旅旅长的萧文玖回忆道:聂荣臻司令曾到二纵队做动员,对大家说:“你们必须在这里准备打恶仗,打大仗,顶住敌人的一切进攻,以保卫张家口。”
聂荣臻还亲自带领作战处长到怀来地区实地勘察,对郭天民等纵队领导进行过指导,做过具体部署。
他到了晚年还清晰地记得那里的地形地貌。“作为防御,那不是很好的地形吗?在那里筑点工事,打击他呀!”
东线战场的阻击战从10月2日打到10月10日深夜,打得有声有色,粉碎了敌人迂回怀来的企图,共消灭敌人1万多人,挡住了敌人的6个师。
但是,傅作义调集了2万兵力避开西线晋察冀部队设防地区,从集宁向东穿过几百里草原,突如其来地出现在张家口北面的张北地区。
张家口的形势顿时紧张起来。
聂荣臻赶紧组织参加集宁战役刚刚归建的教导旅和警卫团到张北与张家口之间的狼窝沟一线抗击敌人,掩护领导机关转移。
10月10日晚,晋察冀领导机关全部安全撤离张家口。
傅作义于10月11日占领了张家口,挂起了他的第十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的牌子。
之后,傅作义洋洋自得地公开致电延安,提出所谓“诚要劝告”。
蒋介石在南京更加嚣张、颠狂,他口出狂言地公开宣布:“共军已总崩溃。”
晋察冀的军民的情绪这个时候低落到了极点。
有些军民私下议论说:“丢失了张家口,晋察冀就等于完了。”
还有人发牢骚说:“抗战八年,我们艰苦奋斗了八年,在山沟沟里跟敌人打游击,好不容易有了张家口这个落脚点,这才一年多点儿的时间,又让给敌人了!”
为了解决部队中出现的思想混乱问题,1946年10月22日,聂荣臻在河北省的涞源召开了晋察冀中央局扩大会议,进一步集中学习和贯彻毛主席给晋察冀军民的一系列指示,认真总结前期作战失利原因。
会议中,出现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着“郭大炮”之称的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抑制不住自己的悲愤情绪,“炮轰”起聂荣臻来。
关于郭天民,老覃早年写过《
被毛主席批为“铁匠”的郭天民,有“铜墙”之称,一生崇拜毛主席
》一文,文中讲到,“郭大炮”郭天民是毛主席的爱将,性烈如火,刚正不阿,做事百折不回,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这次张家口保卫战中,郭天民率第二纵队在河北怀来的东面战场阻击拥有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共有两个军。
老覃在前天写的《
大同、集宁战败,聂荣臻说是张宗逊指挥不当所致,张宗逊表示不服
》一文中提到,聂荣臻过早相信了《国共两党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在1946年2月就严格执行了中央第一期复员三分之一的指示,一次就“复员转业约10万人”。
郭天民的二纵队在这次裁军行动中,四个旅仅留下两个旅,部队被裁掉了一半。
他就凭借着这两个旅的兵力,坚守在抢修出来的堑壕里,硬扛了敌人拥有飞机、大炮、坦克的两个军的猛攻,时间长达14个昼夜!
但不管郭天民在东线的怀来战场上打得如何虎虎生风,傅作义从西线的奔袭,张家口还是过早地丢失了。
郭天民因此仰天长啸,伏地痛泣。
在涞源会议上,他有了倾吐积愤的机会,有什么说什么,把所有的不快通通倒了出来,指责聂荣臻误信了蒋介石政府“和平建国”的谎言,裁军过多,把晋察冀野战军从20万裁减到5万,造成我军战斗力锐减,在绥远战役没能消灭傅作义的有生力量,打大同、集宁战役后继乏力,最终连张家口都保卫不了。
郭天民在会议上发出的那一连串连珠炮式的发问,振聋发聩,众人哑口无声。
也因为这一场风波,郭天民暂时离开了军队,直到1947年夏才复出,出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