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两段对话耐人寻味,是在刘邦与项羽分别打胜仗之后,在关于去与留的问题时说的。
项羽鸿门宴之后说过的话
在鸿门宴之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未灭,收秦货物、宝器和妇女而欲东归。这时有人劝说项王道:“关中阻山河四塞,地富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都已烧毁,满目疮痍,已成废墟。因此,心里想着回江东,便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客当面感叹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听罢马上命人将其烹了。
我觉得项羽的这番话太有意思了,它反映了这位不可一世的霸王的心胸和抱负。他胸无大志,根本没有做帝王的野心和谋略,只是想着荣归故里,哗众取宠,光耀门楣,炫耀自己,欲前呼后拥,招摇过市,如是而已。
说项羽胸无大志,还真不为过。在经过三年的杀伐征战之后,也没打算称帝,只是想当郡王,过过官瘾而已。于是乎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摄九郡,建都彭城。亚父范增疑心沛公日后会来和项羽争天下,因此建议差遣沛公到巴蜀荒凉之地,立沛公为汉王,管理巴、蜀、汉中,都城南郑。
范增的猜疑果然应验了,刘邦可不是个甘居人下的主儿。他主动出击,公然挑衅西楚霸王,攻城掠地,从来就没有安分过。就这样经过了五年的楚汉战争,难分胜负,项王、汉王决定谈判,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划沟而治,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互不侵犯,是为成语“不可越鸿沟一步”。
楚河汉界厘清之后,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项王天真的认为天下太平了,双方会和平相处,互不侵犯,这次竟然真的领着军队心满意足的回江东去了。
刘邦鸿沟之后说过的话
当时汉王刘邦也想西归,但张良、陈平出主意说“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进去了。这便是我所指的第二次对话。
其后,刘邦召集诸侯王,用兵数重,将项羽围于垓下。项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于是项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言讫,带领八百余人突围,与灌婴五千追兵鏖战,止剩二十八骑相随。项羽对他们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最后项羽在乌江边遇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渡江重返江东,以图东山再起,项羽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表达了一代英豪的坦荡胸怀和诚恳。其后又将爱马送与亭长,又闯入敌阵独杀汉军数百人,项王亦身受十余剑,最后于乌江边自刎而死,何其悲壮苍凉!
司马迁评项羽曰:“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为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其不谬哉!”
再看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用筹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去,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还有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对项羽的评价:“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分明是一种期盼。
王安石《乌江亭》也评价过项羽:“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分明是谴责。
李清照《咏项羽》对项羽的评价:“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既肯定,又惋惜。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项羽的看法:“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观点鲜明,批评项羽沽名钓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