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一天清晨,邓小平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吃过早饭后按部就班地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读报、看书、看文件,仿佛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上午九点左右,秘书兼办公室主任王瑞林告诉邓小平:“全会通过表决,晚上由新闻公布。”
邓小平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都特别开心,大家都认为应该庆祝一下。邓小平笑着说:“退休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生活得简单一些,过一过真正的平民生活,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
1982年2月,一份关于“干部离退休制度”的红头文件,摆在了很多老同志的办公桌上。而大力推行这一制度的人就是邓小平,这一年距离他重新主持中央工作,不过短短的7年时间而已。但已经78岁的邓小平,却清醒地意识到干部队伍年轻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他曾在很多重要会议上,多次表达“带头退休”的愿望,给出的理由也很实际,随着领导干部年龄越来越大,在工作方面就很容易因为精力有限、心力不足,进而导致判断力下降,并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但由于当时党内和军队的很多领导人,都不同意邓小平的退休请求,尤其是他作为改革开放的掌舵人,还需要继续为改革开放领航,所以一直到邓小平85岁高龄时才真正从岗位上退下来,辞去党内职务后的邓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过真正的平民生活。
但退休之后的邓小平,想要逛商店的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他的小女儿邓蓉将这件事情,写入了《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工作特别忙,而且生活方面都由家人打理,所以他根本没机会逛商店。
另一方面则是碍于领导人身份,如果在职时去逛商店,那么就很容易影响工作人员和老百姓的生活,这一点让邓小平非常苦恼,他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扰民”,所以即使退休后也没有立即实现逛商店的愿望。
即使邓小平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但在刚退休的几年间,依然无法彻底放下国家大事。每天的生活习惯几乎和上班时一模一样,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儿依然是看报纸,虽然人已经退休在家,但他的心中却一直装着国家大事。
另外,即使邓小平退休赋闲在家,很多外国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仍然希望可以和他见一面,但每一次邓小平都予以拒绝。他告诉工作人员:“我已经退休,去见这些外国人不合适。”当然万事总有例外,1991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金日成访华时,邓小平亲自接见了他。
1992年1月,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为了“检验”改革开放的成果,开启了至关重要的“南巡”之路。他乘坐火车一路南下,武昌、深圳、珠海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呈现出了一派经济繁荣之景,尤其是深圳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年2月,邓小平乘坐的专列抵达上海,过完新年之后他又提起逛商店的想法,于是在元宵节这天特意等到高峰期过后,才在上海市委书记和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即使当时商店内的顾客并不多,但眼尖的群众还是看到了邓小平。
不一会儿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就聚集在了邓小平身边,他和现场的群众频频挥手致意,将自己当成了一位普通顾客,对商店内的物品十分感兴趣。“一百货”的工作人员马桂宁负责接待邓小平,据她回忆,当天邓小平兴致很浓,不断向她询问商品的价格和用途。
这一幕也被马桂宁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老人家一点架子都没有,就像邻居家的老大爷似的”,这是马桂宁对邓小平的第一印象。邓小平虽然实现了逛商店的愿望,但回家之后却对大女儿邓林说:“以后再也逛商店了,扰民。”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逛过商店。
其实,邓小平之所以不逛商店了,并不是老人家不想去,而是作为一位爱民如子的老革命家,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扰民”。虽然他心里明白这是群众对他的爱戴之情,但身为领导人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能给群众造成任何不必要的麻烦,这或许才是邓小平不逛商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