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确奇案频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一个非常奇葩的案件,最终导致了上百名官员被革职,其中还不乏被查办充军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能看完本文,就知道清末的官场有多么的腐朽和黑暗了。
小白菜是谁
先从小白菜说起吧。小白菜姓毕,名秀姑,人长的俊秀,而且喜欢穿件绿色衣服,系一条白围裙,所以被人称为“小白菜”。她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了余杭一名叫做喻敬天的小商贩,小白菜就随母到了继父家。小白菜因为长得漂亮,经常被流氓无赖调戏。
小白菜的丈夫
再来看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是余杭本葛家村人,同样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给了一名叫做沈体仁的木匠。葛品连在父亲死后,就到余杭一家豆腐店做了一名伙计。后来,葛品连的母亲请人做媒,娶了毕秀姑,即小白菜为妻。因为葛家没有房产,就暂时入赘到了小白菜继父喻敬天家。
杨乃武出现
杨乃武是怎么牵连进来的呢?小白菜继父家房屋狭窄,小白菜夫妇长期寄居不方便,所以,他们通过葛品连的继父、木匠沈体仁跟杨乃武租了一间闲置的房间居住。
好了,三个主角终于凑齐了,好戏上演。
杨乃武被牵连的原因
杨乃武家相对富裕,而且杨乃武学问很好,刚考上了举人。小白菜在家无事的时候,就请杨乃武教她读书识字。而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每天到了后半夜,就要起床赶到豆腐店上工做豆腐,要到晚上才能回家。因为杨乃武比较刚正,不但经常指责当地官吏的不是,地痞流氓们也怕他,小白菜日子倒是过的安生了。但是,久而久之,就开始有人造谣了,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奸情,并且隐语为“羊吃白菜”,羊即杨乃武。
流言很快传到了葛品连耳中,葛品连偷偷回家听过几次,发现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确都是在讲学问的事情,并没有发现异常。不过,他们为了避流言,还是搬到了其他地方,重新租了房子居住。实际上,从这时候起,杨乃武与小白菜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
葛品连之死
小白菜夫妻搬走后,因为小白菜长得漂亮,而葛家又没有什么势力,所以,又是常被人欺负。不久,小白菜就被余杭知县刘锡彤的儿子、花花公子刘子翰给强暴了。余杭粮胥(管钱粮的小吏)何春芳也早已垂涎小白菜的美貌,趁小白菜独自在家时,入室欲行不轨。刚好,被回家的葛品连撞见,何春芳并未得逞,悻悻而去。这件事,很快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了。
葛家没有任何势力,想去告官,在清朝末年那个腐败的时代,简直就是自己找死。所以,葛品连心情不好,就开始找小白菜的麻烦,发生了很多次的冲突。葛品连做工本来就比较劳累,再加上心绪不好,很快就病倒了。
葛品连原本就有“流火疯症”(又称丹毒,似乎是淋巴管炎之类的病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败血症之类的。很快,葛品连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病死了。
葛品连死后的第二天夜间,口鼻中开始流出血液,其母觉得蹊跷,就报官说葛品连死因不明,希望官方帮助查一下。
好了,终于到了大清末年优秀的官吏们上场了。等看完他们的所做所为,就知道为什么会有100多位官吏被革职了。
各怀鬼胎的知县、小吏
知县刘锡彤“很负责”的带着仵作前往验尸。途中,遇到了一个与杨乃武素有嫌隙的当地乡绅陈湖。他就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流言讲给了刘锡彤,然后还添油加醋的说,葛品连之死,必有内情。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刘锡彤就派人去调查,发现果然有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流言。而且,刘锡彤因为一些盘剥百姓的行为,曾经被杨乃武写文指责过,所以,心里恨着杨乃武的。
仵作呢,名叫沈祥。此人应该也是散漫惯了,而且很有可能是个色盲或者色弱患者,将灰暗色辨识为青黑色;口鼻中流出溢入耳中的血水,直接被定为了七窍流血。而且,操作也不规范,银针试毒,要先将银针用皂角水清洗干净,然后再将银针插入喉部留置一段时间后拔出,才能准确辨识。结果,仵作直接将可能受到污染的银针给插入喉管,拔出来一看,服毒身亡。只是呢,仵作说是“烟毒”,即吸食鸦片过量,而在最后填写文案时,却又含糊不清的写了一个“服毒身死”。这仵作如果放到现在,早因为渎职罪,被抓起来了。
刘锡彤呢,一看反正是中毒,那就将小白菜带回去审吧。他原本就想整治杨乃武,所以,开始很快就开始对小白菜动用了大刑。夹手指、烧红的铁丝刺双乳、用滚烫的熔锡浇背,想想都恐怖,小白菜一个弱女子如何受的了。
刘锡彤的儿子刘子翰,还有粮胥何春芳,怕小白菜供出自己,还去牢中给小白菜洗脑,说供出杨乃武,没关系的。杨乃武有举人在身,怎么也不会死。小白菜经受不住酷刑,就认了。
杨乃武很快被抓。刘锡彤一边申请革去杨乃武的功名,一边开始对杨乃武酷刑拷问,什么夹棍、火砖之类的都用上了。但是,数次大刑之后,杨乃武拒不认供。而刘锡彤认为案情已明,上报杭州知府。
杭州知府再审
杭州知府陈鲁看到案卷后,觉得杨乃武并未招认,就提人复审。是不是觉得这陈鲁还挺负责任的?的确是的,被刘锡彤给收买了,还让刘锡彤篡改了最初的诉状,比如服用治疗流火药品,改为了服用砒霜之类的等等。
陈鲁呢,早知道杨乃武喜欢写文作诗,“毁谤”官府,再加上行伍出身,根本就比较鄙视读书人。来吧,大刑伺候,不说就用刑,什么时候认了,什么时候停。
杭州知府比余杭知县唯一高明之处,就是严刑逼供,让杨乃武跪钉板、跪火砖、上夹棍,轮番来,终于得到了认供画押。而且,还让杨乃武自己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跟谁买了砒霜,大写的完美!
当然,根本就没有这些事情,找到药铺的掌柜说他们铺中根本就不卖砒霜。最后,在刘锡彤和陈鲁关押、诱导下,药铺老板只得写了一个证明,然后才被放走。
好了,整个案件“真相大白”了,陈鲁判了一个“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
大清朝养了这么一批官吏,能不亡么?
案件转交按察巡抚使,再转浙江巡抚
说实话,清朝的制度还是可以的呀,一级一级的逐级审查,冤假错案总有被查明的时候吧。可惜,这么想就错了。
按察使荆贺荪就是一个贪腐之徒,虽然没有用刑,仅仅是走了一个过场,然后就认为原判无误,上报给了巡抚。
杨家不服,找到了浙江籍的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将案情直接转到了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那里。翁认为案情疑点重重,就上报同治,惊动了两宫太后。案件自此发回浙江巡抚杨昌濬那里,并派监察御史王昕私访民间。
杨昌濬倒是很会查案,很快查明了杨乃武的案件是怎么回事,而监察御史王昕也查明杨乃武交代的药铺不卖砒霜。杨昌濬久经官场,他自然明白发生了什么,可是为了掩饰自己之前未加详审的事实,还为了保住前面审案官员的乌纱帽,竟然还是以“通奸谋命”上报。
说清末百姓幸福的,可能么?杨乃武可是举人,而且家庭殷实,还有一定的朝廷关系,都受到这种待遇。如果是普通平民百姓,估计早杀了了事,的确幸福呀,不用再受罪了。
同治帝还是不错的
同治委派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再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这都已经经过了知县、知府、按察使、巡抚四级审案了,这次钦差大臣都来了,应该有个好结果了吧?记住一点,皇帝再英明,办事的官员不得力,照样是零。
胡瑞澜根本就不懂大清律法,完全无知的状态。他身边的人全部被刘锡彤收买,而胡瑞澜呢,身边的人怎么建议,他就怎么做。胡瑞澜再次动用了烧红的铜丝穿乳之刑,小白菜只能继续诬告杨乃武。然后,还冠冕堂皇的上报“并无滥刑逼供之事”,维持原判。
杨家联合浙江籍官员再次告御状
小白菜案还有胡雪岩的出现。胡雪岩宴请丁忧期满,准备回京的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席间,杨乃武的同窗吴以同提起了杨乃武,夏同善准备回京后再次相机进言。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陪同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再次进京告御状。经过夏同善的引荐,联络了在京的浙江籍官员三十余位,会同之前同治派出的监察御史王昕一起,再次上疏,为杨乃武鸣冤。如果是大清普通百姓,恐怕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同时,他们还联系了《申报》,刊登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并说存在“屈打成招”的情形。至此,杨葛案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很多浙江乡绅,早已不满浙江巡抚杨昌濬的欺压,以及包庇下属的行为,也开始为杨乃武案奔走。
冤案昭雪
光绪二年(1876年),刑部尚书桑春荣重审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并开棺验尸。根据在刑部供职六十年的老仵作检验之后,证实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并非毒发身亡,而是病死,喉骨白色,只是骨头表面有点点发霉罢了。
光绪三年(1877年),在经历了14年的牢狱之灾,与数不尽的酷刑之后,一生伤残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终于沉冤昭雪,无罪出狱。
上百名官吏被查办革职
两宫太后还是很果断的,很快就将浙江学政、钦差大臣胡瑞澜、浙江巡抚杨昌濬以下的三十多名官员撤职查办,而其他相关的官员,近百人被革职。是不是觉得慈禧这时候还不错?结局呢,其中包括诸如杨昌濬等没有死的人,很快就被重新启用了。余杭知县刘锡彤被充军黑龙江,还未出发,被吓死了。而浙江巡抚陈鲁则是病死狱中。
对于所有涉案的官吏,诸如行贿受贿之类的罪一律不稳,就是问了一个枉法的罪名。大清朝不腐朽才怪。
受害人的结局
案情大白后,大清律法果然公平、公正么?
小白菜的婆婆,葛品连的母亲,被杖100,徒四年;葛品连的继父沈体仁也被杖80;最后,小白菜毕秀姑竟然在释放前,也被杖80。杨乃武呢?革去举人,不再续用。
一场冤案,受害人不但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反而还受了责罚,人生也彻底毁了。
杨乃武因为腿瘸,与妻子詹氏种桑养蚕度日,最后患疮疽去世,享年74岁,还算高寿。
小白菜毕秀姑,回到余杭后,出家为尼,以养猪、养鸡了残生。193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