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攻克济南)
1947年9月中旬,粟裕发起济南战役,至9月24日,华野攻克济南,歼敌10万。之后,粟裕领兵南下,准备进一步实施淮海战役。
为配合华野作战,继大别山之后,中野又一次进行了分兵,刘伯承、邓子恢(时任中原军区副政委)、李达率一部分兵力留在豫西,陈毅和小平率主力北进。
刘伯承在一次讲话中,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进一步说明了这么做的战略意义:“粟裕在东边夹住敌人的额,我同子恢、李达在这里揪住敌人的尾巴,陈毅和小平同志上去截住敌人的腰,置敌人于死地。”
中野北上“截腰”,重点“截”的是陇海、平汉两大铁路干线的枢纽,即郑州、开封(简称郑、汴)。攻取郑、汴之前,华北的物资运到中野,需几经转运:先从豫北抵洛阳,再通过水运、汽车、人力车运输等方式送至部队。
这当然很不方便,尤其秋冬之季多阴雨,运输上更无保障。当时中野弹药亟待补充,其中山炮炮弹只有两百余发,步兵炮炮弹十余发,迫击炮炮弹平均每门一发多,步马枪、轻重机枪的弹药则不足一个基数。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改善,很难投入大规模作战。
10月19日,陈邓所部发起郑州战役。由于郑州附近已无敌军大兵团,城内守敌孤军作战,自知不敌,三天后在弃城北逃的途中被九纵所歼灭。
郑州战役打响时,陈毅、邓小平都在前线,但具体指挥由陈锡联负责。后来邓小平回忆说,其间他和陈毅都没有发现下面做得有什么不对,也没有对陈锡联的指挥进行过纠正。当然,这与郑州战役在规模和组织难度上都不是特别大有一定关系。
眼看着解放军攻下郑州,开封之敌遂成惊弓之鸟,只一两天时间便逃得一干二净。中野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就又拿下了开封。
攻占郑、汴,标志着陇海、平汉两大铁路干线的枢纽尽为解放军所有。华北老区支前的弹药、装备和中原的粮草供应,均可由火车直运前方。这不仅解决了中野参加淮海战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且对支援华野作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电影《大决战2:淮海战役》,像淮海战役这样大的规模,后勤输送单单靠独轮小车是不行的。其实当时是先通过水路、公路、铁路把物资运到前线兵站,之后再动员群众用独轮小车把物资送到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