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4日,两岸关系正处于紧张时刻,就在这时,一艘国民党的军舰突然出现在厦门海域,船头高挂半旗。
此时,解放军准备随时发起攻击,谁知船上船上一个年轻的水兵大声喊着:
“别开枪!我是来投诚的!”
这个水兵叫赵宗礼,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曹仲周座舰的驾驶员,这个水兵为什么敢开着国民党王牌军舰,冒死投诚呢?投诚后的他,又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呢?
赵宗礼,出生于1928年,家乡在山东潍坊。家境贫寒的他,自小就过着艰苦的日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4岁的赵宗礼跟随同村人前往青岛打工,却因年纪太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好不容易进入了一家工厂,却因为工厂倒闭,再次流落街头。
就在他失落徘徊的时候,厄运降临。国民党部队正在四处抓壮丁,年纪尚轻的赵宗礼成了他们的目标,被强行拉入国民党的军营。当兵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得那样好,甚至一度让他陷入绝望。
虽然国民党当时号称军械齐全,装备精良,但赵宗礼所在的部队,连基本的武器装备都老旧不堪,原来那些美国援助的军事装备早已被上级军官偷偷卖到了黑市。
更不幸的是,连长为掩盖自己的罪行,竟把赵宗礼作为替罪羊,将军械失窃的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赵宗礼被判12年有期徒刑。面对如此不公的判决,赵宗礼心中愤懑不已,但他无力反抗,只能任凭命运摆布。
幸运的是,赵宗礼并没有在监狱里待太久。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兵力告急,不得不从监狱里调出犯人补充兵源。赵宗礼就这样被释放,重新加入了海军部队。然而,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节节败退。最终,赵宗礼所在的部队接到了撤退到台湾的命令。
这个命令让赵宗礼心里非常不甘。他不愿意离开家乡山东,更无法接受国民党要抛弃大陆,逃往台湾。他一度想反抗,但面对枪口,只能屈从,随部队退守金门。
1958年,赵宗礼被派往金门,和解放军对峙。每天在紧张的战备中,他开始接触到一些秘密:许多像他一样的国民党士兵,心向大陆,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逃回故乡。这些事迹深深触动了赵宗礼,他也开始在脑海中谋划着自己的回家计划。
然而,赵宗礼的一些异常举动很快被国民党察觉。为了防止他成为“逃兵”,国民党将他调到了给水部门,让他远离舰艇,免得他有机会偷船回大陆。赵宗礼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的回乡愿望却从未熄灭。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64年,国民党高级将领曹仲周来金门视察,乘坐的是美国提供的王牌舰艇“天山号”。然而,由于“天山号”吃水太深,无法靠近码头,曹仲周的学生们只好开着“1279”号登陆艇前去接他。
这让赵宗礼看到了机会。他知道,只要能接触到这艘登陆艇,他就有希望回到大陆。他趁机与船上的看守人员交谈,没想到对方竟是他的老乡。两人聊了很久,赵宗礼借机探听到了这艘登陆艇的驾驶细节。
赵宗礼本可以强行制服看守,偷船投诚,但他选择了更艰险的路——劝说看守和他一起投向大陆。然而,看守人员犹豫不决,赵宗礼只好另谋出路。
机会终于来了。赵宗礼发现,看守人员因事务外出,登陆艇“1279”号暂时无人看管。赵宗礼压抑住内心的激动,迅速登上登陆艇。他知道,时间紧迫,如果不马上行动,机会就会溜走。
虽然驾驶这样一艘20多吨的登陆艇需要五个人,但赵宗礼硬着头皮,只身一人启动了主机。他快速解开缆绳,驶离金门港口,伪装成运送物资的船只,朝着厦门方向前进。
一路上,赵宗礼时刻保持警惕。幸运的是,国民党海军此时忙着陪同曹仲周,根本没注意到登陆艇的异常。等到他们发现赵宗礼失踪时,他已经驶出了台湾海峡,离大陆不足百里。
赵宗礼并不敢掉以轻心。就在他接近福建沿海时,他的无线电中传来了国民党的通讯指令。国民党已经派出了战斗机,准备追击他。
形势万分危急,赵宗礼加大马力,奋力冲向厦门海域。为了让我军辨认他的投诚意图,他降下了半旗作为信号。
当解放军的雷达监测到这艘登陆艇时,立刻提高了警惕。厦门前线的战士们严阵以待,正准备发起攻击。就在这时,赵宗礼的喊声传来:“别开枪!别开枪,我是来投诚的!”
我军迅速反应,明白了赵宗礼的意图,随即派出战斗机拦截国民党的追击,保障赵宗礼的安全。
赵宗礼成功将登陆艇驶入厦门港口,完成了惊心动魄的逃亡。得知这一消息后,时任海军总司令的萧劲光与皮定钧亲自赶赴厦门,接见赵宗礼。他们对赵宗礼的投诚表示极高的赞扬,并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
不仅如此,赵宗礼的父亲和弟弟也受邀来到厦门与他团聚。赵宗礼老父亲激动不已,连连感谢党和政府给了他们全家的幸福团聚。对赵宗礼来说,这不仅仅是投诚,更是与亲人的重逢。
为了表彰赵宗礼的英勇行为,我军为他提供了六百两黄金作为奖赏,并给予了他少尉军衔。赵宗礼被安排在北海舰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步晋升,直到最终以少将军衔光荣退役。
赵宗礼的故事,正是两岸民心所向的一个生动例证。
小僮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像赵宗礼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终究是要回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