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知县月俸只有3两多银子,如何养活自己?背后真相让人唏嘘!
创始人
2025-07-28 22:33:50
0

要说清朝官员的俸禄很低,清朝统治者将这口大锅甩给了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很优待,却将大明朝官员的俸禄,降到了历朝历代的低点。清朝廷说他们承续明制,其中就包括较低的俸禄制度。

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清朝文职官员的俸禄:“一品岁支银一百八十两,二品一百五十两,三品一百三十两,四品一百零五两,五品八十两,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四十两,正九品三十三两有奇,从九品、未入流三十一两有奇”。

清朝的京官,另外还会发放跟俸银等数量的禄米,但是,地方官没有禄米,只发俸银。这样算来,七品知县一年只有四十五两的俸银,平均下来,的确是每个月才三两多银子。

康熙年间,监察御史赵璟看到官员的俸禄根本就是入不敷出,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够,导致贪腐严重。于是,他就上疏要求康熙帝给官员们涨工资,其中就谈到了知县的俸禄情况:“若以知县论之,计每月支俸三两零,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乎?”

其实,赵璟这还是算多了,知县如果仅靠俸禄银,实际上连五六日都过不下去。

县衙除了知县之外,朝廷还会配备一些其他的官吏。有品级的,如县丞、主簿、县学、县尉、巡检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不入流的胥吏,比如县中吏、兵、礼、户、刑、工六房的主官等。这些人都属于官吏,哪怕是没品级的不入流,都是由朝廷发放薪俸。

可是,只靠这些官吏,县衙是运转不起来的。知县想要真正让衙门运转起来,他还要雇佣很多当地人为他干活。诸如三班衙役,即皂班衙役、捕班衙役和壮班衙役,还有其他一些打杂的,如更夫、仵作,甚至是师爷、厨师、马夫、轿夫等等。这些人,也被称为“隶”,没有正式编制,就是干活的,都是要由知县出钱雇佣的。

知县要雇佣的这些人的数量,少则十余人,多的上百人,甚至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县,要上千人之多。仅凭知县一个月三两多银子的俸禄,都不够请大家吃一顿大餐的,别说熬过一个月了。

很明显,知县必须“创收”,而创收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其中一种是灰色的,就是在规则之上额外盘剥一些,有名的就是“火耗银”。百姓纳税时,交的是散碎银两,而地方上缴朝廷时,会重新铸成五十两的银锭,中间就会有损耗。所以,在征税时,地方衙门就会增加一笔火耗银。至于火耗银征收多少,完全就看地方长官的意思了,额外的收入就有了。

除此之外,知县的敛财方法多了去了。

大家熟知的范进,在中举之后,本来都看不起范进的乡里乡亲,包括范进的老丈人,全都提着鸡鸭鱼肉,酒食银两,给范进送礼来了。甚至本地的士绅,还送了范进一座城里的小院,以及数十两银子。范进是一夜暴富。

如果说范进还是个潜力股,那知县呢?根本就不用担心没钱花。特别是逢年过节,按照惯例都是必须有孝敬的,乡绅孝敬知县,知县孝敬他的上级,一级一级上去,稍有不留神,那可能就会有大麻烦。

这个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讲得非常透彻了。

除了“礼尚往来”之外,诸如审案、各种工程、朝廷摊派的劳役,甚至直接挪用地方府库钱粮,知县有的是办法巧立名目,搜刮钱财。

到了康熙年间,吏治腐败,府库亏空,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而康熙对此却颇不以为然,“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然后,一边宣扬“永不加赋”,一边默认官员盘剥百姓的做法,也是够黑的。

甚至,康熙不但不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替贪污的官员辩护,“夫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者”,明知官员有收受贿赂的行为,却根本就不予追究。比如有名的两淮盐政,康熙自己都说了,“两淮盐差官员送人礼物,朕非不知,亦不追求”。电视剧《大清盐商》中,不都是需要商人来弥补亏空,而那些亏空去哪里呢?大清朝廷的上上下下,其实都心知肚明。

甚至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也避免不了落俗。康熙就说:“张伯行居官亦清,但其刻书甚多。刻一部书,非千金不得,此皆从何处来者?此等处亦不必究。”

康熙这老头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他儿子来解决呀,幸好是雍正继位,否则,还真不一定搞得定这些事情。

雍正登基之后,决定彻底解决康熙年间的积弊,他开始追索府库亏空的银两,其实就是追回那些被官员贪腐、挪用掉的府库钱粮。接着,又实行“火耗归公”,以“养廉银”代替,将官员的灰色收入,放到了明处。虽然说养廉银的发放,需要朝廷在征收的火耗银之上额外补贴一部分,但是,基本上解决了官员的俸禄不足问题,也并没有加重百姓负担。接着,雍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整饬吏治了。

因此,在雍正改革之后,由朝廷发放的俸禄,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知县的日常开销了。

养廉银的数额,基本上原薪俸的十倍,甚至百倍。比如,总督为一万至两万两,巡抚为一万至万五千两,布政使为五千至九千两,按察使为三千至八千四百四十四两不等。

知县的养廉银,不同地方发放的标准也有不同,大概在四百到一千八百两白银之间。这都是根据当地的生活标准制定的,基本上足够知县一家人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可是,难道高薪就可以养廉了么?雍正发放养廉银的效果,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大清朝,知县干得好,比知府还有钱。

相关内容

河北承德文旅资源走进北京宣...
7月25日,由承德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主办的“河北承德文旅资源走进北...
2025-07-29 00:37:51
原创 ...
张居正的先祖是元朝末期,凤阳定远人士的张关保。他曾经追随大将军徐达...
2025-07-29 00:33:59
面向非洲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
面向非洲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在情感的共鸣中升华中非情谊,激励更多非洲...
2025-07-29 00:33:51
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闭...
10月26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在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闭幕。...
2025-07-29 00:33:42
原创 ...
有这么一位法国总统,他在冷战最激烈的60年代初期,带领法国率先与中...
2025-07-29 00:33:34
原创 ...
东晋枭雄桓温曾有“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的豪言壮语...
2025-07-29 00:33:29
原创 ...
公元208年,曹操发起了统一南中国的战争,在长江赤壁一带被以江东孙...
2025-07-29 00:33:25
原创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上很多事情的确都能...
2025-07-29 00:33:17
原创 ...
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战争,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
2025-07-29 00:33:15

热门资讯

东西问|夏冬波:包公文化为何情... 中新社合肥10月27日电 题:包公文化为何情牵两岸远播四海? ——专访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夏冬...
路县故城遗址开考古课了!15组... “我们面前,层层叠压的地层之下,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城。”10月27日,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
原创 她... 身为女性我们更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恶意,甚至连穿衣服的自由都饱受争议,而这种现象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就...
原创 唐... 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小编就说一说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掏粪行业里成为状元的人。(这不仅...
一生一事|创业在兵团 尤良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十一连的职工。三十多年前,年轻的尤良英怀抱着美好憧憬来到新疆,却...
原创 《... 《亮剑》里因为战场抗命事件,被贬到边区被服厂当厂长的李云龙同志,其实作梦都盼望能回去带兵打仗,然而当...
原创 晚... 文 | 陈飞 提要:从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建立开始,宗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就一直持续到清王朝的灭亡,这...
原创 蒋... 提到杨永泰大家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这个名字,但是一定听说过他所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的说法。 那杨永...
原创 她...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身份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出生的高低贵贱也是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身为皇室之中...
原创 中...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2024赛季中超联赛第29轮比赛结束争夺,本轮争冠和保级形势再次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