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认为,明朝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封建、最专制的朝代。
以前皇权再集中,也是能够三公论道,宰相还可以有椅子坐。
到了明朝,宰相看似能坐椅子,实则只能站着。
因为朱元璋不喜欢有臣子可以和他“平起平坐”。
明朝初中期就建立了各种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组织势力遍布全国。
换句话说,明朝上下都是特务的眼线,这是一种全面控制。
虽然诛杀功臣开始于越王勾践,但能连杀全部功臣的皇帝,就是明朝一代。
曾老认为南方士民维护衣冠文化的热情,远胜于拥护明朝政权。
有网友表示,就戚家军被诱杀演武场一事,已对明朝没有好感。
明朝的地方保护主义之盛,在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表现非常明显。
以至于作为南方系的戚家军,即便在平壤之战中表示优异,却被北方主帅李如松故意将此战首功,给了同样是北方将领的杨元。
看似臣子间的钩心斗角,却与朱家人为保持皇权专制,长期故意离间和制衡南北文臣武将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但这种策略只对朱家人有利,却对整个朝廷和社会治理的腐坏,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当初,明朝廷内部文臣武将间为了抢功,把7000多名陆地最强的戚家军,先诱骗到演武场交了武器,然后诛杀到只剩下1000多人。
好不容易重新建制,在救援被围困的守城部队时,被北方的队友和将领抛弃,直接导致团灭,可谓是自毁长城。
而这种看似稀松平常的权力内斗,实则是朱家皇帝为了维护自身专制统治,让臣子间过度内耗,而故意视而不见。
这从朱元璋开始分封诸王开始,就已经表示了非常明显。
很多人以为海禁政策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实则是洪武四年就开始了。
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似出海。
禁民间用番香、番货。
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看似自我保护的政策,却失去真正同世界文明交流的机会。
而且在福建沿海地区,老百姓是长期以海为田地,严格海禁之后,不少百姓就断了生路。
到了永乐时期,海禁政策虽有缓和,但却对远洋航行造船技术,进行了严格限制,将原来的海船改为不适合远洋的平头船。
在各种严厉的海禁政策加持下,福建沿海地区,出现了不少海外逃民的现象。
后面虽然各种局势的激烈变化,明朝短期调整过海禁政策,史称隆庆开关。
当时福建下南洋的造船工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建造出大型的远洋货船。
这也使得他们有机会能够在南洋各国之间,构建起了兴盛的民间私人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