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日本战国名将之所以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主要得益于日本影视文化和游戏文化的输出,比如黑泽明的武士系列让人们再次了解到战国时期的武士文化,近代好莱坞的《最后的武士》则是日本武士文化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而说到武士文化,始终都绕不开日本战国。
受到国内网络小说家,或者调侃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战国实际上是县长们在进行大规模械斗,那些战国名将都是日本人YY出来的产物。什么越后之龙、甲斐之虎,都是靠吹出来的。
那么的真正个历史上的日本战国到底是不是县长们的村战呢?
其实在雨田君来看,这得看是什么时候的战国,广义上的日本战国是应仁之乱到大阪之战这100多年的时间,而战国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应仁之乱到织田信长桶狭间崛起之前,后期是桶狭间到大阪之战。
前期的战国可以说只是小打小闹,而后期的战国则是真正意义的上的“国战”。
战国前期:小规模乱斗
应仁之乱开始的初期,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主要力量——武士,大多是半农半武。
而且即使是这样业余的武士,大名们掌握的人数也是有限,大多数时候都是去抓壮丁或者靠钱财去募集农民们组成所谓的足轻,然后领主(大名们)会管一下这些人两餐并给他们临时发一些农民,也没经过系统训练(实际上那些武士也好不到哪里去)。然后两边打仗还得约好了。不得在秋收的时候打,因为士兵们都忙农活,不能影响他们的收成,在作战中除了领主的家臣武士会和对面死磕之外,这些农兵基本上都是要么一触即溃,要么在旁边看戏。
打完仗,看完戏农民们就回去了,如果运气好,隔壁村在作战,还可以到隔壁去当兵,因此这种不专业的模式,很像咱们现在社会人的打架,或者两个村之间的合战,因此也被称之为“村战”!
小大名们打仗如此随性,大名们打仗也是人来疯,没啥策略可言。
比如京都大战,东西两军压根就没有数万人以上的冲突,倒是下面的农兵们扛着锄头糟蹋京都,到处放火和劫掠,甚至和尚们也加入到了打秋风的队伍中。
大名们的作战和隔壁的大明村战挺像,比如就拿很多坚持日本战国就是村战的学者经常拿的“义乌械斗”来说。
在自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六月直到十月秋收,双方要回去收稻谷了才宣告结束。在4个月械斗中,双方都义乌及其周边县调集了3万左右乡民,仅仅死伤就高达二千五百余人。而且作战方式和日本大名们也有几分相似……先是来一个素质问候,然后恼羞成怒才开始扭打起来。不过说来讽刺,这些人后来都被戚家军收编进队伍里面成为正规军,才开始真正学会打仗。
因此对比战国前期的战斗,再结合同期明朝南方的村都,之所以被认为是村战,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缺乏正规的作战:作战双方都是一触即溃,而且虽然架势很大,但其实都是小打小闹,缺少战略和战术的交织,都是将领们的人来疯和临场指挥。今天你砍我,今天轮到我砍,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在玩回合制游戏。
第二就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之所以说“村战”是这些人缺少职业军人令行禁止做派,在作战中没有结阵,都是凭一腔热血上头作战,在行军、后勤、训练也缺少法度,大名们都是靠手底下的半吊子武士,缺少统一和制式装备。因此即使是真是很大的作战,其实就是乱打和瞎打。
战国中后期;群雄争霸
到了战国中后期之后,经历过战火的大名们开始改革了。而正是战国后期的这些转变,才让其摆脱“村战”的模式。
首先是军队就开始走向正规化,职业化。
织田信长大搞的兵农分离,四国的长宗我部则是开发一领具足体系(类似府兵制),士兵们再也不是那种一哄而散的农兵,相反隔壁的大明除了边军之外,江南地区的官军战斗力还不如这些大名的士兵。在专业化的调教下,这些足轻们都学会了行军结营,战争的排布,在作战中也会有效利用阵法。著名的阵法有山本晴幸的啄木鸟战法,岛津义弘擅长的敌中突破在壬辰倭乱中给予中朝军队不小的威胁。双方在关原合战中,十几万人的鏖战多数是职业武士或者作战经验丰富的农兵,并非一些乌合之众。
有了职业军人的加入,即使是几百个人的作战也是比几万乌合之众的作战更具有震撼力,当年几百英军就能珠三角逞凶,张角起义被数量弱于自己的官军给镇压比比皆是……而战国末期更多的职业军人加入,以及惨烈和战场表现,并不输于同期明朝和后金的战斗。
其次是后期战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强。
不得不承认,后期日本战国日军的作战素养和作战能力一点都不输给当时的明军,在战国中经历过战火的日军入朝作战的日军对朝鲜军队的碾压式打击,这就是“村战”的战斗力吗?朝鲜虽小,但好歹也是个国家,村战出来的日本战国武士,能有摧毁别人国家的能力?
在明军入朝的第一次平壤作战中,日军的铁炮队娴熟的射击技术,让明军损失惨重。到了转折点的碧蹄馆之战,日军的铁炮队的和军阵给予明军精锐的骑兵部队打击,虽然在大炮和骑兵的冲击下,明军还是突破了日军阵地,但这场战斗充其量实际上也是明军惨胜。在蔚山之战中也让日军逃离了包围圈……
虽然和明军精锐部队有差距,但依然可以和明军打得有来有回,这可不是村战水准的部队。事实上,很多长期作战的日军在单兵上还是很强,特别是铁炮部队,在被俘之后都被明军和朝军当成宝贝的亲卫队。
最后是大名们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相较于村战争夺土地,这些大名们是要“上洛”,是要争夺日本的话事人,大名们的作战并非是和村庄和村庄之间的斗争一样,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开干,他们有自己的家臣团和智囊团,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合纵连横,或者姻亲结盟(很多大名几乎都是的姻亲关系,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关系都理不清),战争仅仅只是最后的手段,这种格局就类似于我们春秋战国混战时代,如果日本战国是村战,那么春秋战国又是啥?
到了后期的无论是小田原合战或者是关原合战,都是决定着日本走向重要战役,这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媾和功法的产物的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日本战国时期决定了一个人口千万的国家在之后两百年里的政治走向,这样一个乱世中搏命的时代,像丰臣秀吉、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之类的人物,难道仅仅是一个县长而已吗?
在战国后期大名们和村长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的领导班子,庞大的家臣团,分工明确,以本能寺事变前的时候织田信长为例,他的行政机构中,就包含了【家老】也就是家臣的主要群体,他们是辅助织田信长的职役,战时可以能组织自己的军队,拥有自己的领地,【骑本】也就是织田信长的亲卫队,【吏僚】通常指担任大名秘书或者奉行之类的工作,主要负负责文治方面,在这个队伍里面还包含专门做秘书工作的小姓。
总而言之,那个时候的大名有一系列娴熟的国家管理经验,虽然这个国家真的很小。
而反观我们这边的村战都是一些临时性质组织起来的流民,不算职业兵,虽然也有分工,但都是业余或者临时性质,很多人经常拿清朝末年的土客大战来反驳战国村战,但在雨田君看来,以单纯的参战人数来说上百万人都被卷进来,规模确实大,但以人数为衡量,那明末和女真打的那些仗,唐朝打的仗连土客之战都不如?他们也是村战?
雨田君说
诚然,日本战国大部分大名们一辈子都在琢磨如何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然后上洛光宗耀祖,他们的天下格局比当时大航海的西方和大陆纵横的大明帝国小的很多,甚至于织田信长都没能统一日本,德川家康也是靠分封当时个诸侯头子,可见日本的战略眼界实在提不起来。
但日本的战国,却有基本的国家争霸雏形,而这就是他们和村战的最基本区别。
网络小说和当年明月对于日本战国其实更多是调侃性质的,只是以明清同期的村战人数、惨烈状况与其进行对比,是拿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借此来说人家小国寡民,故步自嗨而已,并非真的说日本战国就是“村战”,因此切莫将其当真。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