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49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军队一直是维护统治者统治地位的重要角色,是保证国家安定、百姓安全的柱石。尤其是对于古代政权来说,军队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唐朝国土面积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辽阔,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疆域扩大,边境打仗,无法等待请示朝廷之后再决定。
而唐朝对手大多都是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要想占据主动,那就需要有一个快速反应的边防军,同时还能让将领既能够打胜仗,又不会拥兵威胁到朝廷,唐朝的府兵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唐朝有完备的户口册,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将郡县的农民。分成了九个等级,这为府兵制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府兵制落实起来轻松了很多。
而府兵制的实质就是将兵和农民结合起来。需要打仗的时候,农民就放下家中的农活去作战,战争结束了,农民们就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务农。
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国家不需要养军队,国家就有更多的财力投资到经济、文化中去,唐代的辽阔疆域和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府兵制的实施。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唐朝府兵制的建立与废除。
第一、按资产等级招募府兵
府兵制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实行的一种重要兵制。唐朝初期,朝廷用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唐朝中央机构商议根据当时的情况实行了以资产多少来对老百姓进行划分等级,总共九个等级。
资产在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必须要派一人参军,而这一人就是府兵。按照当时的人均寿命来看,府兵制基本上属于终身服役,因为府兵要到了58岁才可退休。
唐太宗贞观时期,全国拥有675个折冲府,这些折冲府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长1200人,中等长1000人。下等长800人,总兵力达60万人。
第二、府兵准备装备物资,官府代管和补助
唐朝的府兵较为特殊,以往的朝代中士兵的物资和武器装备都是由国家来负责,而在唐代府兵在应征时在武器装备上需要装备好弓箭和横刀以及毡帽毡装,在物资上唐朝每一名府兵需要准备好九斗小麦。
这些装备平时是由地方官府经行代管,等到发生战争时府兵就可以用官府发的凭券将装备换回。另外,在服役的府兵若在边防防御超过一年者,官府还会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对府兵进行补助。
由于府兵武器和物资都是由自己准备的,国家对府兵只需要做好管理和激励,这种供军方式给唐朝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唐代士卒一年的粮饷是粟12石、绢布12匹,当时唐朝的军队大约有60多万。
如果全国的士兵的粮饷都由国家来负担,将是一笔巨额的开支。而采取府兵制,国家制只需要承担战争时的口粮,其他大部分费用由府兵自己负担,这就为朝廷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使得官府有更多的钱财投入到发展经济、文化、民生等。
唐朝实行府兵制下大部分的府兵是由自己负责军费开支,但府兵制下也有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北衙禁军。
北衙禁军是唐朝皇帝亲兵,总兵力大约三万人,不同于一般的府兵,他们是独立于府兵存在的军事力量,国家给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由国家来承保,另外还提供必要的赏赐,属于国家全额财政拨款的兵种。
第一点、“府兵制”是魏晋南北朝兵制的延续
早在北魏时期府兵制已经开始出现了雏形,并建立于北周,到了隋炀帝时期逐步完善,成熟于唐朝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实行府兵制为唐朝统一天下,开疆扩土,然而府兵制虽然贡献很大,却未能长盛不衰。
在隋文帝时期利用府兵制与均田制协同发展,唐承隋制这种模式也在唐朝建国以后继续延续,府兵制也因此有了更为稳定的发展基,但是也为府兵制未来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点、“府兵制”在贞观时期达到顶峰
李世民登基后隋朝末年的割据势力已扫除,开创贞观之治。在贞观时期,唐王朝面临北部突厥的威胁和东部野心勃勃的高句丽,出于对边防安全和国家战略意图的考量,将原有的军府改成折冲府,士兵要肩负起守护长安城和轮流驻守边境的职责。
但是在唐朝的府兵制度中,府兵大部分都属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富农,没有皇帝下召和兵部的虎符就无法经行军事人员的调动,为了避免地方将领独揽兵权。
还特别制定了在战争结束之后。各地士兵的遣散政策,可以说在李世民同治时期,府兵制发展到了鼎盛时代,大唐更以府兵制为傲。
第三、“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衰败”
唐朝建国初期边防紧张,府兵制在这一时期对唐朝的贡献很大,给唐军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员,军事力量日益壮大。
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代,由于战事减少,府兵制的软肋开始显现,士兵经常无所事事,也不受重视,最后甚至有士兵逃跑的情况出现。
随着唐高和唐宗睿宗统治时期,社会奢靡腐朽成风,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这也使得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就此开始走向了衰败。
到了玄宗时代,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府兵制很难再为唐朝守疆扩土,之后便由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府兵制在对唐朝初期开疆破土,巩固边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还给唐朝节省了军费开支为唐朝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
但是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军农合一的军事制度,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使得府兵制在没有了发展的基础,也随之土崩瓦解。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