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发动了一场差点“灭族”的运动,那就是汉字废除。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冲击,当时的先进文人以及部分革命人士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太多束缚民众思想的“糟粕”,尤其是传统的文言文,更是阻碍普通民众学习的一大障碍。
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为了保证老师的地位,以及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士族阶级),普通人是很难看到书,且很难自学成才的。传统文言文并没有标点,必须得有老师告知句读等,才能保证学生们理解文章含义。
这样子的学习方式很明显不利于文化推广,因此就产生了废除汉字,推广更为通俗易懂的新式文字的废除汉字运动。当时很多文人都对到底该用何种文字来代替汉字发表了意见,比如说著名教育家钱玄同就提出主张,直接采用世界通用语(字母文字);赵元任则提出使用罗马文字的概念;瞿秋白认为可以采用拉丁化的新文字。
但为何说这是“民族”运动呢?因为文字是一个国家之本,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独特的民族文字,可以说是直接失去了一半的民族之魂。一个国家如果可以称得上有灭亡的危险,基本上都是因为两种情况:“一是遭受侵略,是谓亡国之险;一是文化衰微,是谓亡种之虞。”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亡种之虞”的边缘。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汉字,正是这一段“新文字运动”时期,被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刘半农提出来的,这个字就是“她”字。她在我们如今来看,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汉字,通常可以用来代指女性及女性的一切事物。
但在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关于男女的代指并无具体区分,虽然“伊”字也可作为指代女性之意,但“伊”乃是多义词,既可作为语气词,也可当作动词指“却”。其实“伊”的含义,也正说明了古代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有多难以理解。
而在西方语言中,无论是代指“她”这个词的“she”,还是代指“她的”意思的“her”,都令当时文人深感用词方便,并且体现出一种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西方语言的熏陶下,1918年,还在北大任教的刘半农率先提出,使用“她”字来代指第三人称女性。
此言论一出,立刻引起了当时国内震动,轰动全国。一般封建女性以及保守势力代表指着他鼻子骂,认为这是糟蹋传统文字;而另一半先进女性则非常认同这个专门为女性量身打造的汉字,认为这是一种文字进步的表现。
不过不管群众是褒还是贬,这种改革文字的行为立刻得到当时广大文人的认同,“她”字被迅速收录到各种词典、字典中,文人们也开始广泛采用这个“新”汉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争论了大半个世纪还未争论出结果的新文字运动终于有了定论,不用拉丁语也不用罗马文字,而是采用拼音注音跟汉字简化相结合。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更为方便的简体字,也没有忘记原本的文化传承;至于这个“她”字,从使用之初的备受争论,也成为了如今的常用字。
参考资料:《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