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的语言?
创始人
2025-07-27 23:03:09
0

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当地的语言呢?

印度这个词,还是唐玄奘定下来的,并且他还要负责翻译、传播佛经,你说他懂不懂古印度语?

不过呢,古印度语并非就是大家熟悉的梵文,且听我慢慢说来。

佛教传入中土

1、大月氏

匈奴,曾是中原最强大的对手,秦始皇看在眼里老不舒服了,直接派蒙恬将其赶出了河套地区。

匈奴跑到蒙古高原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的大月氏势力极为庞大,打得匈奴没了脾气,只好送质子到大月氏求和。

这位质子也是个狠人,在秦末逃回匈奴后直接杀了父王自立为冒顿单于,准备充足后开始对大月氏火力全开,并成功击杀了大月氏王。

大月氏族只好败走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居住,后来因为遭到了乌孙部落的复仇再次被迫南迁至阿姆河北岸。

缓过气来的大月氏,就此扩张,征服了阿姆河南的大夏王朝,将其分为五部,建立大月氏王国。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从而打通了西域,开辟出了丝绸之路。

《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大月氏大兴佛学,沙律便是其国最为有名的高僧,他有个弟子叫伊存,以西域大月氏使臣的身份出使长安,负责接待的乃是博士弟子景卢。

两人往来,景卢为伊存的佛学知识而倾倒,于是伊存口授其《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载:“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无论是伊存还是景卢,都没意识到自己成为了佛教在中土传播历史的见证者,这一刻,佛唱就此在中原传响。

2、贵霜帝国

《鹿鼎记》中有个混混叫韦小宝,在朝廷和与之对立的天地会之间混得风生水起,他因缘巧合获得了《四十二章经》,根据夹藏在经中的地图指向找到了龙脉所在地鹿鼎山。作为康熙帝的妹弟,贪财的韦小宝最终还是没去鼓捣大清的命脉所在。

比较有意思的是,《四十二章经》还真是在中土亮相的第一部佛经翻译。东汉明帝派使臣出使西域寻找高僧,慕名找来了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在洛阳翻译出了佛经摘录的《四十二章经》,这也是大月氏传入中土的第一部汉译佛经。

月有圆缺,大月氏走下了神坛。

五部之一的贵霜部后来打败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威名大盛,可是汉朝只知有大月氏王不知有贵霜王,这皆因一汉将班超!

汉明帝驾崩,西域大乱,焉耆国击杀西域都护陈睦,龟兹、姑墨等国也发兵进攻汉朝属国疏勒,班超与疏勒王互为倚靠固守城池待援。

汉章帝刘炟继位,下诏班超回师,附属汉朝的西域小国感觉主心无骨一再挽留班超,这最终促使班超折返西域平乱。

班超大杀四方,迅速扼制稳定了西域恶化的局势,上书汉章帝提出“以夷制夷”的方针并得到了汉章帝的支持,派出援军,重整西域。

班超打通西域南道后,开始进攻莎车,并用巧计击溃龟兹王派出的五万援军,从而迫使莎车投降,威震西域。

班超进攻车师之时,贵霜王曾派兵出征协助,如今见西域大局已定,为交好汉朝便提出和亲,欲娶汉朝公主。

班超一口拒绝了!

班超只知道曾经强大的大月氏没落了,怎能娶尊贵的汉朝公主呢?所以拒绝的完全不带情面。

西域新贵贵霜王被气坏了,派遣副王谢率军七万进攻班超,意图争回面子。

班超这时战力正如日中天,来者不拒,不服打到你服,直接把贵霜王这支精锐军打得找不着北,最后贵霜王只能纳礼求和。

班超至始至终都不知贵霜王之名!仍称为月氏王。

贵霜帝国在迦王一世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建立起了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

迦王一世崇信佛教,也包容其它宗教,允许部族文化传统差异共存的局面,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贵霜帝国进行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举措也就造成了一国多教、派别林立的局面,再加上文化的差异,对佛经的争论剧烈,歧义百出,这促使迦王一世产生了结集的念头。

迦王一世与胁尊者发起结集,整理记录十八部说法,召集五百罗汉对经律论三藏进行解释,编成《大毗婆沙论》,大乘佛教由此诞生。

由于天竺南北文化的差异,在众多的地方语言并存的情况下,又形成了主流的两大语言文字。

两种古经文字

迦王一世尊重部落派别的文化差异,这造成了一种乱象,即贵霜国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和文化。

在佛经古文字中,能够在战火中留存下来的最著名的是巴利文和梵文,依靠佛教和佛经才得以保存下来。

1、巴利文

巴利文是佛陀时代的大国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后来随着小乘佛教向南传布而成为南系佛经的书面语,是释迦族的母语。

缅甸、柬埔寨、泰国用本国语记录了巴利文三藏,而纯粹的巴利文已经消亡。

2、梵语

梵语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标准语言,但并不是民众日常通用语言,而是婆罗门与佛教高僧使用的密语,又称天竺语。

梵语一词是随佛经传入中土的,在《梁高僧传》中说清了其来源“于是宣译众经,改梵(胡)为汉。”

在印度梵语早已失传,是中国的佛学让梵语在佛经中保存了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天竺佛经毁于战火,而流入中土后的佛经却找到了新家。

中土佛教之路

天竺小乘教多不胜数,大乘教又允许小乘教的自由发展,所以佛经进入中土后发展之路异常艰难。

1、语言难

西域高僧来到中原,与负责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专员也只能做到正常交流,如何精准通过汉语翻译佛经术语以及理论观念,成为了第一个难题。

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

译经人不仅要精通天竺各种方言,更要精通汉语,对于西域高僧或中原译官都是一样要求。

西域人学汉语,中原人学天竺语,彼此学习,密教之语梵语慢慢在中原僧人中成为了通用语。

2、立足难

佛教传入中土正是儒家文化盛行的时期,儒家具有根深蒂固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如何避免与儒家正面争锋成为了第二个难题。

西域高僧便采取了译经的方式来避免激化矛盾,不立教,先正理论,通过经文让民众了解佛家理念,最终能够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

3、理解难

佛家理念要获得民心的认可和接受也不是件易事,所以不得不借助中原传统文化来进行传播。

东汉时借助的是道家的黄老之学,也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其中的术语正好符合佛学的术语,观念也一致,这样就更容易被民众所理解,但也造成了佛道之间的区别模糊,“佛本是道”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东晋后秦文桓帝姚兴,推崇佛教、儒学,让太子姚泓拜大儒淳于岐为师,又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以国师之礼待之。

鸠摩罗什居凉州十八年,通晓汉文,发现早期汉译佛经与梵文出入较大,这是因为早期西域高僧凭记忆传法时,双方因语言差异造成的误解、漏缺或词不达意,因此建议姚兴重新翻译佛经,纠偏立正。

姚兴欣然应允,组织了以鸠摩罗什为首的大规模僧人重新译经,并广建寺院,佛教从此走向兴盛。

东晋玄学流行,崇尚老庄,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本末有无”,正好对应大乘教中般若学中的“空”,玄佛合流之下,佛教开始大放异彩。

三国曹魏高僧朱士行,历史上第一位在白马寺受戒的汉僧,一脚迈出长安,终身未归,只传回手抄《大品经》梵本,即后译成的汉文《放光般若经》。

东晋高僧法显大师,65岁时西行求取戒律真位,以图规范僧人言行,他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流连贵霜帝国的佛教中心,再返中原时,岁月已匆匆流走了14年。

北魏僧慧生大师,奉胡太后之命前往西域,带回梵本经论170部。

道安身得汉传佛教禅法、般若两系大成,提倡本无之学,正好契合了道家玄学之说,最关键的是他提出了“不依国主,法事难成”的佛教发展之路:皇权为佛法让道,佛法为皇权护法。

唐朝十三棍僧救秦王,正是皇权与佛教结合的最好体现。

天竺高僧进中原传道,中原高僧西行取经,一进一出,原本属于天竺的众多佛文化在在消散,而在中原却得到了更好地发展和保护。

这时,唐僧西行开始了。

唐僧西行

唐朝东都洛阳净土寺,前身乃是北魏洛阳净土寺,名僧云集。

陈祎13岁时在此出家,法名玄奘,俗称唐僧。

唐僧高祖和曾祖都做过北魏的太守,那时正是佛学渐兴的时候,其父陈惠重儒学,因此玄奘从小就深受儒学与佛学的双重熏陶。

陈惠去世后,二哥在净土寺出家,11岁的玄奘跟随二哥入寺学习了《法华经》等多部佛家经典,两年后受大理寺卿郑善果赏识,破格允许13岁的陈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出家。

隋炀帝频繁发动战争导致起义四起,战乱不断,陈玄奘和二哥跟随净土寺的名僧逃往四川避难,并拜空、景两位高僧为师继续学习,学业大进。

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戒品具足,正式取得了僧的资格,可成为比丘。

陈玄奘随后前往河南、河北游学,随着学习的深入,比照梵文,发现的汉传佛经的翻译往往不畅或义理含混不清,甚至南北理念还有重大分歧,这让陈玄奘生出了正法的念头。

陈玄奘从天竺来唐僧人口中得知戒贤法师正在那烂陀寺讲授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于是决定亲自前往印度取经,上书朝廷请求西行。

此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不久,国内局势不安,北边又面临突厥的威胁在实行禁边政策,因此拒绝了陈玄奘的要求。

贞观二年,大唐荒年,禁边政策放开限制,允许百姓外出谋生,陈玄奘便跟随着灾民出了大唐,迈向了西行的第一步。

没有官方的保护,没有方向的指引,陈玄奘凭着正法的信念过荒漠,翻雪山,跨沼泽,望苍鹰狐独地徘徊天空,看山狼对月长啸,历经千艰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迎接他的却是断壁残垣。

强大的贵霜帝国早在东晋时期已经彻底灭亡,在陈玄奘到来时,天竺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诸国林立,许多佛教小派与佛位皆毁于战火之中,天竺正处于佛教的末法时代。

贵霜帝国结集让梵语成了佛经主流语言,但并非民众通常口语,这也造成了不少小乘佛经乃是用地方语记载而成,流入中士后迫使中原僧人去学习这些语言,陈玄奘也因在研习这些小乘佛经时学了些地方常用言,这就是他能够听懂当地语言的原因。

由于长期战火的弥漫,天竺许多教派和经文就此消亡,尽管全民皆信徒的时代结束,但人们仍然对梵文抱有莫大敬畏,因此当地人对一口流利梵文的陈玄奘倍加尊崇,热心带他前去寻找散在当地的僧人。

在当地僧人的口诉追忆中,天竺的佛史一步步还原进《大唐西域记》中,一路走,一路记,陈玄奘终于来到了中天竺,见到了时任天竺国王摩伽陀王尸罗逸多。

天竺王对大唐僧人的到来惊喜交加,并派人将陈玄奘送往那烂陀寺——天竺佛教最后的圣地。

陈玄奘在此学习多种经论,着重研习《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五年后,陈玄奘再次出发历游天竺四方数十国,寻求真经。

再回那烂陀寺,陈玄奘已开口讲大乘教义,声名大震。

贞观十九年,陈玄奘带经返回长安,往返用时17年,旅程五万里,游访138国。

唐太宗召见,赐住长安弘福寺,后改住大慈恩寺,开展译经大业。

陈玄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输入天竺,成为一段佳话。

而印度一词乃是由陈玄奘而定,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看到这儿,你该明白唐僧陈玄奘为什么懂天竺语了吧?这份成就,足可称为“天竺通”的中原第一人。

相关内容

5盘大逆转,烂柯杯32强赛...
逆转与命运——2025烂柯杯16强赛的光与影 2025年7月2日,...
2025-07-27 08:37:51
诡异!中超半程冠军为何突然...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2025赛季中超联赛第18轮比赛展开争夺,...
2025-07-27 08:37:41
原创 ...
在汪峰和森林北前往日本旅游的同一时刻,46岁的章子怡则在社交媒体上...
2025-07-27 08:37:41
原创 ...
说到明朝的历史,除了历代皇帝那些事儿,大家平时谈论最多的可能就是锦...
2025-07-27 08:34:15
聚焦朱子文化周丨纪念朱子诞...
■南平广播电视台:余华尊 ■建瓯融媒 聚焦朱子文化周 今天上午,2...
2025-07-27 08:33:52
原创 ...
1862年,这一年清朝可以说刚刚挺过亡国的危险。在这之前英法联军攻...
2025-07-27 08:33:50
原创 ...
众所周知,日本和我们国家一衣带水,从唐朝到当代一千多年的时间,两个...
2025-07-27 08:33:45
原创 ...
说起清代的翰林院,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清水衙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
2025-07-27 08:33:43
原创 ...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臭名昭著的暴君,臂如夏桀,这位夏朝时期的君主在位期...
2025-07-27 08:33:39

热门资讯

原创 卿... 宋义是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楚军前期的风云人物。他的来头可不小,他本来是原先六国中楚国的令尹。楚国被灭以...
原创 清...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
原创 通... 三国时期,是没有科举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察举制就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东汉末年时期,察举制成为了主...
原创 在... 在古代,想要出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许多电视节目中,我们看到一个人选择出家,是因为他厌倦了世俗世界...
原创 张... 导语:张飞被害时,手下的18骑燕将为何不现身?原因有2点 刘关张三人是结拜兄弟,刘备发迹后一路对他不...
原创 中... 封建社会的皇帝几乎都是男性,这一点大家都清楚;但唐朝依然出了个史无前例的女皇武则天,这一点大家也都熟...
原创 黑... 战争,永远是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但是在某些奇葩的文明发展史上,有一些奇葩的民族,发动的奇葩...
你知道吗?其实《上甘岭》中的这... 最新播出的电视剧《上甘岭》大家看了吗?本来以为这种战争早已家喻户晓,但是真的没想到,随着剧情的进展,...
如何鉴定古代瓷器?这个培训班“... 10月21日,2024年常德市古代瓷器鉴定培训班在常德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常德博物馆)正式开班...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清朝轿夫正在抬轿子的情景,图片中的轿子跟其他老照片中有所不同的是,它是由竹编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