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四年,汉军大将军韩信荡平了齐地,暗搓搓地想称王。但他又不好明说,就派使者给刘邦报信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换言之,我只是称个“代理王”,而且是为了帮您镇守边疆啊。
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送来救兵。一听到韩信想称王,马上跳起来就骂娘:“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是明白人,立即把刘邦拉到一边耳语,陈述其中利害关系,“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刘邦是何等聪明人。顿悟之后仍然装作大怒的样子,骂称:“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然后,刘邦就派遣张良前往齐地,册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表面来看,刘邦是为了借调韩信之兵而采用了权宜之计。实际上,这也符合刘邦的一贯用人策略,或者是驭人之术,即“与天下同利”。
刘邦刚起事的时候,身边只有沛县的兄弟,萧何、曹参、樊哙等人。这些人管后勤,打打小城池可以,但打大仗没有战斗力。在打天下过程中,刘邦一直收拢人才,而且礼遇之。
最开始,张良只是下邳的一名普通小青年,别人对他说的所谓《太公兵法》都不以为然,但唯独刘邦很赏识。第一次遇到张良时,就拜张良为厩相。
韩信在汉军中也不受重视。只因为萧何的一句“国士无双”,刘邦就愿意拜韩信为大将,而且使用了最高礼仪:“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将之后,韩信终于向刘邦展露了才学,刘邦“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汉二年,刘邦带五路诸侯,号称50万大军攻打彭城。结果被项羽3万精兵打得一败涂地,丢盔弃甲。大量士兵被杀,“睢水为之不流”,刘邦父亲和老婆也被掳走当人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使出杀手锏,决定“分利”吸引同盟者。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随后,张良提出了黥布、彭越、韩信三个人,而且说,“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而事实证明,刘邦最后打败项羽,确实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一统天下后,刘邦召集群臣总结经验,“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随后,臣子高起、王陵两人说,刘邦能“与天下同利”,而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政权与机构能否运转,归根结底,是因为“系统”能够给予参与者利益。对于领导者而言,无论是权宜之计,还是真心与打天下的兄弟们共富贵,“同利”都是极为重要且有效的团结策略。
所以,干大事,一定要会用人,会激励。所谓任人唯贤,赏罚分明,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