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林彪和刘伯承,都是八路军的主力师师长。在解放战争期间,林彪与刘伯承的威名显赫,但贺龙却显得相对默默无闻。林彪作为八路军115师的师长,曾在抗日战争中带领115师取得了震惊全国的平型关大捷,使得他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将领。然而,在这一胜利之后,林彪却因被阎锡山的一个士兵误认为是日军军官而遭到重创,昏迷数日。这场意外使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得不远离战场,先后在延安和苏联进行养伤。林彪在恢复后,并未立即前往前线指挥作战,而是参与后方的工作,直到解放战争开始时才奉命奔赴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野司令员和四野司令员,指挥着一支人数庞大的部队。
刘伯承则是八路军129师的师长,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129师是八路军主力师中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支。刘伯承不仅成功建立了冀鲁豫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期间更是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指挥部队,迅速解放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豫皖边等地。他与邓小平的“刘邓大军”更是声名远扬,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令敌人胆寒。
相比之下,贺龙的120师名气和战绩都不及115师和129师,贺龙的知名度也远不及林彪和刘伯承。这与贺龙所肩负的任务密切相关。他负责的120师驻守在偏远的西北地区,肩负着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重任。虽然同为八路军的主力师长,林彪和刘伯承都在前线指挥作战,贺龙却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相对默默无闻。
在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陕北,而当时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4个野战旅,总人数不足2万,与胡宗南的25万大军相比,力量十分悬殊。此时,毛泽东决定不让陕北的部队选择撤退,以免让敌军影响其他解放区。于是,贺龙作为陕北部队的指挥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贺龙当时因任务在陕甘宁地区,无法第一时间返回指挥前线作战。时间紧迫,毛泽东便决定任命彭德怀暂时指挥前线,彭德怀向毛主席建议:“在贺龙同志未回延安之前,是否由我暂时指挥?”经过批准,彭德怀便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兼政委。
此后,贺龙积极协助彭德怀组织和指挥西北战场部队,并承担起后方的工作,负责陕甘宁和晋绥地区的财政事务。在与敌军的对抗中,前线的战事日益紧张,胡宗南的进攻对中央机关造成了一定影响,党中央决定将一部分人员转移到晋绥解放区。贺龙时刻为前线输送兵员和物资,还需护送从延安转移的机关人员。面对蒋介石重兵的威胁,前线部队的弹药补给捉襟见肘,彭德怀向贺龙发出求助:“前线急需弹药支援。”贺龙闻讯,二话不说,立刻组织人员迅速搜集弹药,火速运往前线。
随着战场局势的变化,贺龙逐渐成为西北野战军的后勤部部长。彭德怀在作战中没有粮食时,贺龙立即组织粮食运输;没有弹药时,他也第一时间将弹药送往前线。贺龙还考虑到前线部队的消耗情况,决定建立兵工厂,为前线生产炮弹、子弹、手榴弹等。这种强有力的后勤支援,让彭德怀能够全心投入作战,不再担忧物资的问题。因此,彭德怀能打败胡宗南,贺龙的贡献不可忽视。
贺龙的任务同样重要,尽管身在后方,他依然在紧张工作,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整合边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援前线作战。尽管后方的工作常常被人忽略,但贺龙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后勤与财政工作为西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如此,贺龙在解放战争中的“默默无闻”背后,隐藏着他对整个战局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