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杨永泰大家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这个名字,但是一定听说过他所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的说法。
那杨永泰作为蒋介石的“诸葛亮”他与蒋介石是如何认识的呢?杨永泰又有什么通天的本事能作为蒋介石的帐前军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杨永泰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最后的悲惨下场。
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视频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运筹帷幄展现才华)
在1926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在当时影响巨大,当然当时的杨永泰也被震撼到了。
图1
在此之前其实杨永泰经历了一段郁郁寡欢的时期,他认为自己有着盖世的才华,但是无处施展,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悲叹,觉得自己欲报国而无门。但是当他听闻蒋介石的北伐战争之后,他觉得自己一展才华的机会来了。
杨永泰是一位极为聪明的政治家,在早期的时候,后他与各界的关系都十分的融洽,他与滇军中级将领熊式辉的关系十分要好,这为他日后投靠蒋介石做好了铺垫。
熊式辉比杨永泰小三岁,是江西安义人,他与杨永泰是在护国战争中认识的,他十分羡慕杨永泰的才华,两人因此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后来熊式辉与他的好朋友赖世璜,率领部下在北伐战争的时候投靠了蒋介石,并且在1928年蒋介石又任命熊式辉为淞沪警备司令,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之一。
当时,刚刚复出的蒋介石正在准备第二次北伐战争
。有一天蒋介石向
外交部部长黄郛
聊天的时候
表示自己现在正缺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希望黄郛能够与自己一起努力建设国民党。但是黄郛并未答应蒋介石而是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海内有奇才杨畅卿先生,胸罗经论,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畅卿无所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国家大计,望公商之。”畅卿就是杨永泰的字。
图2
蒋介石大为震惊,因为在他的印象当中,黄郛就是最佳的佐政之才,因为如果没有他的“离俄清共”的计划,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南京政权。现在连他都说有比他更厉害的人,杨永泰难道真的有如此之大的本领?
1932年,蒋介石亲自奔赴武汉指挥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时,杨永泰就向蒋介石写了一封“万言书”,在其中提到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并且立即任命他为”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跟随蒋介石来到武汉。
杨永泰认真地分析了前三次“剿匪”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蒋介石将红军看成是像当年的北洋军阀一样的军队。实际上红军是一支不怕死,有信仰的军队。
红军是靠政治起家的,他们实行政治建军,因此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治剿匪”。此等分析深得蒋介石心意。
图3
杨永泰在“万言书”中有几句话更是处处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里。
“我之所言新的谋略,意即剿共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所谓七分政治,在吾,则加强对匪区民众管理,加强对匪区民众宣传,澄清吏治,务使土豪恶霸横行乡里者灭绝。对贫穷困苦弱孤者,给予救济,对匪区民众日常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渐使匪区民众日益脱离共党,不为共党所左右。达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谓三分军事,在下大力于上述诸务中,然后派重兵对匪区共党实行严厉的围剿,务使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同时对投诚者,要给予宽大和出路,实行先生之剿抚兼施。吾认为,如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变军事剿共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会初见成效。”
蒋介石对“万言书”大为赞叹,也就是因此杨永泰成为了蒋介石的军师。
蒋介石按照杨永泰的方法进行部署,导致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是红军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做好应对蒋介石新策略的部署,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张国焘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的指挥错误,导致蒋介石运用杨永泰的战略成功。
蒋介石看到这次“围剿”的成功,继续用此方法对苏区红军进行“围剿”,因此也更加器重杨永泰。
(巧用妙计夺取四川)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进入西南,蒋介石中央军尾随其后。
蒋介石也是因为围剿红军进入四川,但是发现这里山川富饶,易守难攻。如果将来跟日本人开战的话,这里如果过作为后方补给的基地就一定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于是蒋介石就想要派中央军进入四川。
图4
杨永泰本身就是一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在他看出蒋介石意图之后,就建议蒋介石撤销南昌行营而建立重庆行营,在剿灭红军的理由之下还可以乘机派中央军进入四川,从而达到将四川统一的目的,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派中央军进入四川。
他带领部队极力“围剿”红军,但是没想到红军如此的顽强,自己在这过程中损兵又折将,吃了不少的苦头,无奈只能跑到南京想要得到蒋介石的在武器和经济上的帮助。
本来蒋介石想要派10个师进入四川,但是没想到刘湘拒绝中央军进入四川。
这个时候杨永泰提议,答应给刘湘武器和经济,也不派兵进入四川,就派一个没有武器的参谋团去,让参谋团协助刘湘计划作战。率领参谋团的是陈国光,他和杨永泰一起到了四川。
他们到了四川第一步就是帮助刘湘建立了四川省政府,并且告诉四川的防区拥护四川统一,大大小小的防区首领不敢违抗只好纷纷拥护,这使刘湘十分高兴。
图5
并且杨永泰将各个防区重新划分,防区的官员也是由四川省政府来统一任命,并且对原来的官员进行重新培训,参加各种培训班,杨永泰这一方法就是将四川的地方官员牢牢地抓在了手中。随后杨永泰将与红军作战失败的军官进行惩罚,这一招“杀鸡儆猴”一下子就树立了蒋介石的威信。
1935年参谋团正式改为重庆行营,刘湘面对蒋介石的这一招“换汤不换药”又是着急,但又没有办法,后来杨永泰将四川的军官用庐山军官训练团的方法来训练,使得川军更加牢牢地抓在了蒋介石的手中。事已至此,刘湘十分后悔,导致后来与韩复矩合谋反蒋介石的时候,被蒋介石知道后一通斥骂,刘湘也气的命丧黄泉。
(命运多舛怀才不遇)
杨永泰早期的时候其实是飘摇不定的,漂泊了半生最后才遇到蒋介石。
他于1880年出生在广东茂名高州的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封建旧学教育。他17岁的时候就考中了家乡当地的秀才。21岁的时候杨永泰来到广州接受西式的教育,22岁的时候他离开广州,来到北京专门的政法学校学习法律,在学习上他的成绩一直是保持优异。
图6
在毕业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广州,在《广东报》担任记者以及编辑的职务。由于接触过西方近现代的培育,还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使得杨永泰的文章思路清晰、思维灵敏,他写的文章越来越受欢迎。
没过多久,他就已经在当地有了不小的名气。随着自己的名气越来越大,杨永泰开始接触政治。当时正值
孙中山先生
提出反清思想的时候,各个地区纷纷不由自主地支持君主立宪制。杨永泰在这场运动中也是十分支持君主立宪的,他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结合当时国家的情况作为分析,写出了不少支持君主立宪制的文章,从而来推动当时君主立宪制的大潮。
在1908年的时候杨永泰成功被选为广东省咨议局的议员,这全然是因为在反清的运动中他高举君主立宪的旗子,为君主立宪大力宣传的结果。
在杨永泰的不懈努力之下在1912年的时候,他成功被选为临时国会的议员,前去北京任职,后来又因为袁世凯的废除国会时,杨永泰不得不离开北京来到上海,与曾经的国会议员创办了《正谊》杂志。
在这个大背景下,使得杨永泰对于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革命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革命学说更加适合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革命学说更加能够解决中国现在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他开始接触国民党黄兴等人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当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的时候他就率先加入,从此以后他投身民主,成为了最早的那一批革命党人。
图7
1916年,因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将军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宣布云南独立,贵州、广东、广西纷纷响应,在广东肇庆建立了肇庆军务院。
这使得杨永泰投笔从戎回到广州,参加了广州的护国运动,前面提到过,杨永泰十分擅长交际,所以他的门生很多,并且他还是广州本地人,
所以在他的朋友力推之下,他成为了当时两广护国军军务院财政厅厅长。
1916年6月袁世凯在众人的讨伐之下病死了,由国民党原来的几个代表组织了政学会,实际上都是一些旧派国民党,代表有张耀曾、李根源和谷钟秀等。当然,这让杨永泰也成为了其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从此之后国民党内部的党争,大大小小纠纷大多都和政学会有关联。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上台执政,但是段祺瑞一意孤行,拒绝恢复原来的《临时约法》和国会制度。孙中山先生高举护法旗帜,南下广州成立南方政府,因为在北京段祺瑞没有恢复国会,所以国会议员纷纷追随孙中山先生南下,组织了临时政府的非常国会。
南方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先生因为杨永泰在革命时期的表现,就十分看重他。他跟杨永泰说想要让他当南方政府财政厅厅长,虽然在孙中山先生的面前杨永泰应下了这件事。
后来杨永泰和政学会的张耀曾等人提起的时候,政学会的人觉得孙中山现在是个空架子没有多大势力,如果投靠西南实力派的话,肯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图8
在众人的建议下,杨永泰加入了西南实力派,因为当时孙中山先生是实力远远不如西南的军阀,并且杨永泰自身也缺乏发展和明辨君主的眼光。这使得他在孙中山先生身边人的面前口碑很差。
并且杨永泰加入了当时的改组军政府活动,西南实力派联合改组军政府一致排挤孙中山先生,导致后来孙中山先生辞职,这使得国会和孙中山本人十分痛恨西南实力派。
好景不长,就是因为此事,正在杨永泰得意之际,粤军陈炯明回到广东,赶走了西南实力派桂系的陆荣廷。
之后
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政学系所干的丑闻也被揭露,杨永泰等人所干的事也被孙中山先生知晓,导致杨永泰在孙中山先生面前站不住脚。
后来杨永泰已经感觉到自己在广州已经是毫无立足之地,他也没有脸面再在广州待下去,就只好北上来到京城再次担任北洋政府参议院的议员,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后旧国会也被瓦解,杨永泰十分无奈只好离开北京,再次来到上海。在上海他整天郁郁寡欢,每天“宅”在家里,悲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欲报国而又无门。
后来直到北伐战争打响之后,才让杨永泰再次看到了希望。
(党派分化明争暗斗)
上文提到,
杨永泰属于政学派骨干,而国民党内部还存在着CC系、黄埔系等。
但是
政学派中的大部分人又属于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就比如说张群、吴铁城、熊式辉等人,他们对于蒋介石也是十分的忠诚。
图9
而CC派则是以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为首的派系,由国民党组织部和中统局为根基发展,
在教育和文化等领域有一定的成就,虽然历史没有政学系那么悠久,但是却比政学系更加有组织有纪律,并且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的“陈氏家族”在当时根基较为深厚。
而黄埔系,又称为蒋家军,就像这个派系的名字一样,是由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以及教官组成的派系,但是在黄埔系中又分为了很多个小的派系,导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与军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渊源于矛盾。
当时在国民党内部,杨永泰可以说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高级官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引起了有很多人都嫉妒他,尤其就是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所领导的CC系。
两兄弟曾经与众人谈话的过程中指出杨永泰只不过是一个首鼠两端没有能力只会投机的小人而已。
杨永泰还在许多地方得罪过CC系,就比如说
1934年6月
的时候,
南昌机场有几架飞机被烧毁了,本来已经调查有了结果的事情,但是杨永泰觉得有蹊跷,和戴笠一起彻查了此事,发现是徐培根故意将飞机烧毁,徐培根是CC系的人,时为航空署署长,所以杨永泰在做法上就已经惹怒了CC派,因此结下了不小的恩怨。
图10
当时陈家两兄弟掌握着国民党的党务大权,蒋介石早就已经有了意见,想要在暗中削弱CC派在国民党中的实力。
后来杨永泰在第五次“围剿”中就向蒋介石提出了一条妙计:
集中党、政、军力量于“剿匪总部”,
蒋介石同意了,因为他认为他认为这样能够有效的削弱CC派的权力。
杨永泰的这条“妙计”确实奏效了,原先CC派的许多地方官员,一下子变得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也导致了CC派在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地位大不如以前。
由于杨永泰之前的这一系列做法,惹怒了许多的党派。
1935年,汪精卫被刺杀,杨永泰就想接替汪精卫的位置来一展自己的才华,但是陈氏两兄弟毅然决然地反对,直到最后他的死也直接与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的CC派有着直接的关系。
(武昌江边血洒江畔)
因为陈氏两兄弟在蒋介石面前表示对于杨永泰的不满
,
蒋介石决定将杨永泰安排到南昌,做南昌党政军联合办事处的秘书长。
杨永泰还没有到任,就遇到了阻止,
因为杨永泰所在的政学系当时是亲日派,所以CC派当时就到南昌的学校中去,挑动一些学生反对杨永泰到南昌上任,学生本来就不知这场打着爱国旗号的运动,原来是被CC派的有心人利用作为反对杨永泰的手段。
图11
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说如果学生如果再次打着反对杨永泰的旗号,来向政府施压的话,那么就将严惩当地政府。
CC系的人慌了手脚,表示学生上街游行时学生们自行组织的,当地政府并不知情,并非是由省党部组织的。这件事情虽然说已经解决,但是并没有平息CC系对于杨永泰的恨意。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在参加一个宴会结束后,来到码头上准备坐船回武昌的时候,突然冲出来一个年轻人,向杨永泰连开两枪,杨永泰倒在了血泊中,身边的人将他迅速的扶上车,到达医院的时候人已经归西了。
但是,杨永泰在死之前,对身边的卫士说自己早就想到有今天了,自己以身许国,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唯一遗憾的事情就是,还有想做的几件事情没有来得及做。
这位蒋介石的“诸葛亮”只活了56岁。
蒋介石怎么也没有想到杨永泰会被刺杀了,他命令将杨永泰厚葬的同时,也让戴笠秘密调查此事。不久之后就真相大白,
刺杀杨永泰的人叫陈燮起真名叫谭戎轩,而他幕后的指使人是一个叫刘庐隐的人,刘庐隐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部长。
但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杨永泰死因公开以后,就有不少的人在推测这是CC派所策划的暗杀;还有的人说是是“复兴社”邓文仪因为要报复杨永泰派人行刺的。
后来经过国民党军统的调查,这是一个由爱国青年所组织的“中华抗日锄奸团”所为。他们对于亲日派特别痛恨,对于杨永泰有些丧权辱国的思想极为痛恨,所组织的一次暗杀行动。最后国民党高层,为了避免杨永泰之死造成不好的影响,就将这件事情列为普通刑事案件。
但是,杨永泰的真正死因,现在还有不少人在推测,到底是党派之争CC派所策划,还是“中华抗日锄奸团”青年自发组织锄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