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看到的珍妃井,上面有一块上下穿孔的大石头,石头中间还横锁着一根大铁棍子,井口也十分狭窄,根本就没办法下去一个人。
事实上,大石头和大铁棍子原本是没有的,这是后来才加上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珍妃入宫的时候十三岁,与她一起入宫的还有她的姐姐瑾妃,当时十五岁。
瑾妃之所以被光绪帝喜欢,一是因为珍妃长得好看,比皇后叶赫拉那氏(后来的隆裕太后)强多了;二是因为珍妃读过书,对于洋玩意儿感兴趣,跟光绪帝有话题可以聊;三是因为珍妃与很多王公贵族的女儿不太一样,她单纯可爱,烂漫天真,不谙世事,特别讨人喜欢。
珍妃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一缕阳光洒在了窗台,让深受慈禧欺压之苦的光绪帝,突然间感受到了一丝安慰,所以光绪帝极其宠爱珍妃,也连带瑾妃也受到恩宠,因此而冷落了慈禧的侄女叶赫拉那皇后。
慈禧原本也不那么讨厌珍妃,但是叶赫拉那皇后经常跑去跟慈禧诉苦,这就让慈禧有些不开心了,所以开始对珍妃有些小意见。
后来,叶赫拉那皇后和慈禧就经常找珍妃的茬,常常因为小事处罚珍妃。不过珍妃的教养很好,也不跟慈禧和叶赫拉那皇后生气,依然我行我素,与光绪帝开心地生活。
等珍妃年纪稍长,她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对政治颇感兴趣,常常参与朝政,而且还十分支持光绪帝的维新思想,甚至还举荐了很多维新派人物给光绪帝,这让慈禧开始对珍妃十分不满。
据历史记载,慈禧曾对珍妃实实施过两次褫衣廷杖之刑(脱掉衣服再廷杖),第一次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以光绪帝和珍妃为首的主战派,遭到了以慈禧和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的猜忌。
那时候,珍妃举荐的两个臣子文廷式和志锐为了针对主和派,居然写了份奏折,参了李鸿章一本。李鸿章哪能容得下这个,于是让御史杨崇伊反参了文廷式和志锐一本,而且李鸿章的理由特别狠毒。
杨崇伊在奏折中说,文廷式和志锐准备联络大臣,支持珍妃取代慈禧的侄女叶赫拉那氏成为皇后,并且还要慈禧还政于光绪帝。
正所谓姜是老的辣,李鸿章的让杨崇伊上的这个奏折,直接点到了慈禧的痛处。
慈禧看完之后果然勃然大怒,她原本想直接废掉珍妃,但是一时找不到借口,于是她先就先把怒气撒在了文廷式和志锐身上,以“交通宫闱,扰乱朝政”的罪名革职查办,并且永不录用。
紧接着,慈禧再以文廷式和志锐的罪名说事,把珍妃和瑾妃从贵妃降为贵人,还对他们实施了褫衣廷杖之刑。
这个刑罚是十分残酷的,而且由李莲英监督。李莲英曾因为得罪光绪帝遭到廷杖,所以他对珍妃自然也不会手下留情。
根据当时宫中太医张仲元脉案记载,珍妃在行刑之后,全身不断抽搐,压门紧闭,呼吸十分急促,不一会儿就突然不省人事,好不容易才给救活。
到了1898年,戊戌变法被慈禧残酷镇压,后来发现很多维新派人士都是珍妃举荐给光绪帝的,所以慈禧再次勃然大怒,第二次对珍妃实施了褫衣廷杖之刑。
戊戌变法的影响比较大,慈禧感受到光绪帝对自己的威胁太大,也不好控制,所以将光绪帝软禁在瀛台,将珍妃关押在钟粹宫的北三所,一个老妈子住的地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冷宫。
珍妃这下算是彻底凉凉了,她的生活十分凄惨,吃的饭菜很差,一天只能上一次厕所,而且不能跟别人说话,没到逢年过节,慈禧还要派人去训斥她,而他却只能跪在地上细数自己的过错,然后磕头谢恩。
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就要攻入紫荆城了,慈禧带着大包小包的就准备逃走,在临走前她突然想起珍妃,于是让人将她带到乐寿堂,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为借口,就要将珍妃杀死。
刚好那时候乐寿堂前的一口井的井盖是开的,慈禧灵感爆发,让领班太监崔玉贵和宫女王德环将珍妃投入井中淹死。
珍妃苦苦哀求王德贵,说找个人替自己去死,大恩大德来日再报。不过王德贵那时候怕慈禧怕得要死,但是起事情泄露自己遭罪,于是就将珍妃给塞到井中淹死了。
慈禧美其名曰带不了珍妃了,为免她被洋人侮辱,给祖宗丢脸,所以将其杀死,实际上慈禧自己带的大包小包中没用的东西多了去了,宫女太监也有几百人,甚至连珍妃的姐姐瑾妃都带着了,怎么会带不了珍妃呢?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慈禧是痛恨珍妃支持光绪帝变法,她不能杀光绪帝,但是杀珍妃是完全不费事的,也不用担心后果。事实上,后来光绪帝的死亡,很多人也认为是慈禧让人给下毒的,所以说慈禧还是心狠手辣啊。
不过现在也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珍妃或许也有一些把柄在慈禧手中。因为珍妃经常赏赐宫女太监,而她的工资每个月也就三百两,时间一长就入不敷出了,于是经常偷偷变卖自己的金银首饰,还利用手中权柄接受一些官员的“馈赠”......
所以这么来看的话,慈禧杀珍妃眼睛都不眨一下,是因为她早就想好了怎么去应对如果有人质疑珍妃之死这件事了。
珍妃被投入井中之后,众人也来不及将井盖盖上,就匆匆忙忙逃命去了。慈禧这一去就是大半年,中间吃了一些“苦”,打扰了许多人,欠下了很多人情,也认了一些干儿子干女儿,也算是到民间体会了一把疾苦。
1901年春天,清朝与八国讲和了,八国联军退出了北京,慈禧就带大队人马和几百车包裹回到了北京,可谓是收获颇丰。
据慈禧身边的一些太监回忆,慈禧在离开北京之后,每天晚上睡觉就一直做噩梦,梦到珍妃要去索取她的性命。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慈禧回到北京之后,依然是每天还在做梦。
要说啊,人年纪大了,心态真就不如年轻的时候平稳,慈禧杀死珍妃这个事,她自己可能事后都觉得有些过分。
在回到北京之后,慈禧看到珍妃淹死的那口井还是走之前的模样,心中感慨万千,于是让人把珍妃的尸体给捞了出来,装殓入棺,然后安葬在了恩济庄的宫女墓地。可怜珍妃贵为光绪帝的妃子,竟然落到跟宫女安葬在一起的下场。
既然是下葬珍妃,慈禧总要对她的死给个说明吧?慈禧当时给出的理由是,珍妃为了保持自己的贞洁,所以自投水井自杀了。慈禧给的这个理由看似是赞扬珍妃,实际上是为了掩饰她的罪行。
自珍妃死之后,珍妃井附近惊现了很多鬼魅之事,比如说有宫女晚上听到哭泣声,还有人看到过珍妃的影子,甚至是还有人见到鬼了。这些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在宫中越传越邪乎,人们也越来越怕。
时间一长,就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一块大石头压住水井的井口,然后再用一根大铁横穿过去再锁起来,其目的就是禁止人再使用水井,可能还存在一些迷信的说法,我们就不多做延伸了。
珍妃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尸体泡了大半年才被捞起来,而且还只是简单下葬,她的姐姐瑾妃一直过意不去,但是那是虎慈禧还在世,她又不敢说什么,所以就在宫中偷偷立了一个牌位以示哀悼。
直到慈禧死后,瑾妃被尊为端康皇贵太妃,她便在1913年的时候出钱将珍妃改葬到了光绪帝崇陵的妃园寝,这才让珍妃葬在了她也该在的地方。
为了纪念珍妃,瑾妃还在珍妃井北边的一个门房里为珍妃立了一块牌位,牌位上写着精卫通诚四个大字,以表彰珍妃对光绪帝的一片痴情。
总结:
珍妃明知会得罪慈禧,还义无反顾地支持光绪帝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可见珍妃对光绪帝确实是一片真情。对于光绪帝而言,他没什么能力维护自己最爱的人珍妃,甚至是无法在关键的时候救下珍妃的性命,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珍妃在那时候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能力了,但慈禧还是痛下杀手,让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实在是心狠手辣。
从珍妃的事情我们可以发现,慈禧对反对自己的人确实是不留情面的,后来在慈禧要去世之前,她很担心自己死在光绪帝前面,光绪帝会推翻她的一切。但是,最后光绪帝却死在了慈禧前头,而且只相差不到一天时间,这怎么看都是一场阴谋。
所以说,珍妃之死也许是一种解脱,如果没有八国联军,她也许就会老死在冷宫,这还不如早点死掉。
珍妃井现在在故宫是一个著名的景点,珍妃井这个叫法也是一种不约而同的叫法。
殊不知,在故宫之中,像珍妃一样投入井中而死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只不过珍妃比较被我们所熟知而已。
珍妃的错,就错在她嫁给了帝王,如果她嫁给一个平民,也许会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