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的皇帝当中,开国皇帝刘邦和中兴之主汉武帝都是非常让人非常敬仰的人选,他们人生历程当中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被人津津乐道,可其他的皇帝因为没有什么突出政绩,所以就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其实如果咱们有兴趣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这些不太出名的皇帝的话,就会发现这里面也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受篇幅限制,咱们今天就先来说一个中等偏上的人物吧,他就是汉景帝刘启。
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自从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朝的整个政治大局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吕氏家族的人大量占据朝廷中的重要职位,原来刘邦的一些遗臣都纷纷反对,后来由于镇压太厉害了,变成了敢怒不敢言,可不满的情绪却是一直酝酿。到了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一直对她不满的陈平和周勃等人立马跳了出来,把吕氏集团给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宽厚仁慈的刘恒给扶上帝位。
由于这场大动荡,西汉的各方面实力都受到了严重损失,刘恒立马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与此同时又把土地税率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三十税一”,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这一系列的宽和政策得到了官兵和百姓的大力拥戴,他的贤君名声也逐渐确立起来,而刘启,正是刘恒的长子。他的母亲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他还有一个一母同胞的亲兄弟,那就是刘武。按照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讲,皇位毫无疑问就是他的,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与世长辞,刘启顺理成章当了皇帝。作为父亲的继承人,他毫无保留地延续了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削诸侯,平叛乱,巩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使得西汉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后来的“汉武盛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这刘启还是一个大孝之人,对自己的母亲和弟弟都非常好,这些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微不至的照顾。
刘启继位之后,虽然表面上一言九鼎,威风八面,可在母亲和弟弟面前全都是例外,他们还是能够保持非常和气的状态,把所有制约其他诸侯王的条款全都在刘武那儿实行了废止,还给予他特殊优待,每次刘武一进京,他都要亲自带着自己的仪仗队前去迎接,然后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话家常。
至于窦太后,那就更是百依百顺了,只要不是军国大事,基本上就是她说啥是啥,每次外邦一有点儿好东西进贡,他首先派人送到窦太后那儿去,让她先挑,她开心了自己就乐开花了。可就是这样,窦太后却依然不是太满意,因为刘启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军国大事上,剩下的精力再对付点儿家长里短的事情,能在她的事情上耗时耗力的时候实在是不多,至少在窦太后看来是这样。
反观他的小儿子,由于没有这一大堆事情的拖累,他反而能够常常进宫来陪陪自己,想办法逗她开心,时间一长,窦太后的心思就逐渐偏向了自己的小儿子刘武,她经常对他大加赏赐,金银珠宝不计其数,甚至连形同天子的仪仗队都给了他,而刘武因为得到的赏赐太过丰厚,也在自己的封地建立起了差点儿赶上皇宫规制的府邸,对于这些,窦太后非常欣慰,刘启也是默认。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在窦太后看来,这俩儿子在天分和能力上都是差不多的,并没有因为刘启当了皇帝而对他高看一眼,所以在家庭聚会的时候,刘启时不常地就能够感受到母亲和弟弟之间的那种紧密关系。
有一次家宴的时候,刘启看到母亲窦太后愁眉不展,心里明白她是为刘武的未来担心,刘启一来为讨母后的开心,二来也是喝多了,就顺口说了一句:“我立你为皇太弟,以后直接继承我皇位!”刘武当时也喝多了,本来没当回事,可没想到窦太后却当了真,她以为自己儿子是说的真话,所以一直有一个希望,刘启以后的继任者是刘武,这样不仅自己的地位有了保障,就连她最发愁的儿子也会有一个相当不错的人生。可她哪儿想到:这皇帝喝醉酒说的话是不能算数的,更何况刘启还有儿子,这么做当然也不符合常理。果然,几年的功夫过去,窦太后的期望就逐渐变成了失望。
公元前153年,刘启立他的长子刘荣为太子,彻底算是让刘武靠边站了,窦太后顿时大失所望,也更加心疼她的小儿子。后来,长公主刘镖为了让自己的女儿阿娇成为皇后,有意巴结刘荣的母亲栗姬,栗姬刚开始的时候态度很好,俩人的关系也维持得不错,可当刘镖提出药品结儿女亲家的时候,栗姬立马让她下不来台,她表现的非常傲慢,还说:“让阿娇做妾已经算是抬举她了!”刘镖自幼也是个娇生惯养的主,哪儿经得住这等羞辱,当时就恼羞成怒,转身就联合不得宠的王娡一块儿斗栗姬,不得不说,团结的力量就是大,在他俩的合力运作下,公元前150年,刘荣被废。
这件事过后,窦太后似乎又看到了小儿子登上将皇位的一点儿希望,于是就经常旁敲侧击地对刘启说道:“我听说殷商的制度亲如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我年事已高,唯独放不下刘武,我若百年之后,便把刘武托付给你了。”刘启自然明白母亲的意思,可朝中大臣竭力反对,他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后来又在长公主和其他大臣的怂恿下,立刘彻为太子,就这么的,刘镖的女儿如愿成了皇后,顺带还出了一段非常有名的“金屋藏娇”的故事。
因为这件事的出尔反尔(在窦太后的眼里就是这样),窦太后对刘启彻底绝望了,无论他以后做得多好,始终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态度。说白了,这俩人之间的态度之所以这么恶劣,归根结底就两个字“私心”,窦太后为了让自己的小儿子当上皇帝,顾不了什么国家制度,可刘启身为一国之君,就不可能做到她要求的那样,从这个角度看,出现这样的事情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