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峻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很多国人的命运因为这场战争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包括一位名叫董占林的长工。当时他不会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一名中将。
【董占林将军】
董占林1923年生于河北房山县,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董占林长在这片土地,童年却并不幸福。董占林的父亲是一个穷秀才,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教书,家境并不富裕,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困难时期更是揭不开锅。穷到什么地步?1932年河北闹饥荒,书香家庭的董家也为生计发愁,最后迫不得已,只得将董占林一岁半的三弟董占山送给一个农户做养子。两年后,董占林的父亲离开了人世。
祸不单行,第二年,董占林的母亲也积劳成疾,离开了人间。董占林为生活所迫,小小年纪就开始为生活操劳。但董占林并没有被生活所压倒,虽然做的是长工,但心怀大志,想着要出去闯一闯。抗战的爆发,给董占林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北平沦陷后,在平西地区和冀中平原,一些地主民团、土匪武装和打散了的蒋军结合起来,各自称霸一方。这些杂牌武装,虽然也抗日,但也经常干些趁火打劫、盘剥民众的事,今天派粮、明天征款,当地人说“土匪司令赛牛毛”。
1937年冬天,河北中北部就驻扎着蒋军的所谓十二路“抗日救国军”。那时候有人跟董占林说,要去找队伍当兵。说起当兵,董占林是有想法的。但董占林却不想当蒋军。因为他听说在蒋军部队经常打人骂人,大官欺负小官,小官欺负士兵,就连老兵也要欺负新兵。过去蒋军过路的时候,一进村就弄得鸡犬不宁,姑娘媳妇个个都吓得不敢出门,年轻小伙子怕被抓去当挑夫,也跑得老远。这样的军队,肯定不是董占林想参加的部队。
除了蒋军,还有横行华北的一些杂系部队,那就更差了。兵不像兵,官不像官,整个就是土匪,董占林更是一点都不想去。
正当董占林犹豫的时候,八路军来了。董占林看到八路军的第一印象,就是军容严整,队伍整齐,步伐一致,很威风。队伍里也没有吊儿郎当的人,一进村子,就忙着打扫院子,帮老乡做事。干部训话也和蒋军不同,不会对着战士凶神恶煞,而是和和气气,听起来非常亲切。开饭也很有秩序,开饭前总要唱军歌。然后有秩序地开饭,一个班围在一堆吃饭,吃饭静悄悄,没人嚷嚷,这和蒋军吃饭时的混乱形成鲜明的对比。最让董占林觉得贴心的是,八路军和村民相处起来都很融洽,没有“兵威”,见面打招呼,借东西都很客气。这让过去见惯了旧军队“威风”的董占林,大生好感。
最使董占林感到惊奇的是,八路军从来不白白地要老百姓的东西,所有物资都用钱买,司务长买东西的时候态度和气,买卖很公平,这和蒋军那种强买强卖强占有天壤之别。
有一次,董占林跟在八路军司务长后面去买鸡蛋,看到他一个人不好拿,就主动上去帮忙。司务长看到这样一个机灵的小伙子,也很喜欢。董占林问:“我要当兵,你们要不要?”司务长一听,连声说“那好哇!我们这个队伍就是穷人的队伍,你要当兵,我们欢迎!”董占林也很欢喜,第二天就找到司务长,带他参加了八路军。
当时董占林还比较小,才15岁。这个年龄在作战部队肯定会吃更多的苦,也可能跟不上紧张的节奏。司务长看到董占林挺机灵,脑袋瓜子聪明,就建议连队安排董占林当通信员。通信员这个岗位很锻炼人,既要完成上传下达的工作,又要负责连长指导员的一些生活事务。当然作为连部的人员,训练节奏肯定没有班排那么大。对于董占林这种年龄正好合适。
参军之后,司务长曾问董占林为什么想参军,董占林却回答不出来,只是觉得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参加八路军不会受欺负,更多的大道理就讲不出来了。
董占林参军之后,对一个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是——同志们。连长吴法武、指导员郑三生每次在队列前讲话,开口就是“同志们”。大家听到“同志们”三个字,就立正肃立,昂首挺胸。董占林感到这三个字很神奇,又很迷惑,不知道为什么这三个字有那么大的魅力。
有一天,董占林打扫完屋子,干完杂活,就去找文书。连队的文书在连队可是有学问的人了,大家都说他喝墨水多。董占林就向他请教,什么叫同志们?文书听到这个问题,挠着后脑勺说:“这里面的道理,我也说不大清。同志,就是大家志同道合,我们革命战士吃住在一起,工作训练在一起,目标一致,理想相同。就是为了打鬼子,救中国。称呼起来,就是同志们嘛!”这是董占林第一次听到对“同志们”的解释。
【郑三生】
没多久,董占林却与指导员郑三生发生了矛盾。1938年9月,部队从冀中平原回师北岳,部队越过平汉线,在山区的一个村庄宿营。董占林第一次参加这种行军,身体很疲劳,但作为通信员到了宿营地,却不能歇着,既要给连长、指导员搭铺,又要烧水、打扫院子等。
这天晚上,灯没有油了,董占林就到炊事班添油。这个工作在以前通常是文书来做,这天文书突然有事,就让董占林来做这个事。那时很多农村还没有煤油灯,只能用食用油代替。董占林也没经验,就把油添多了,灯油就溢了出来。指导员郑三生是老红军,在参加红军之前家里是贫农。看到灯油溢出来了就很不高兴,斥责道,你连灯油都不会添吗?我们不是地主老财,能这么浪费吗?董占林委屈地说:“我添得不多呀。”
指导员认为董占林是故意顶撞,顺手就给了董占林一掌。这下子,董占林毛了,在旧军队,长官打了就打了,普通士兵除了委屈,根本没有办法。但董占林加入的是八路军,这可不行,干部战士人格是平等的么!这些道理董占林早就知道。他很生气,当晚就找到支部书记、一排张副排长(当时书记不一定是指导员或者连长,基层骨干也能当书记)反映情况。
董占林说:“不是说革命军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关系吗?指导员怎么能打人呢?这不是军阀作风吗?”
董占林
张副排长之所以能当连队支部书记,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是老红军,注重为战士说话,很受大家信任。张副排长听了董占林的话,连忙问了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董占林如实给他讲了,张副排长说:“你很有觉悟,向组织反映情况很好。那么,你想怎么处理这事呢?”
董占林参加八路军,本来是想上前线抗日,却一直在连部工作。董占林毫不犹豫地回答张副排长:“我不当通信员了!我要去战斗班!”对于董占林的愿望,张副排长也不能立刻答复,他对董占林说:“这样吧,这件事情我们要研究一下,决定了再告诉你。”
董占林没想到,第二天指导员就向董占林道歉,并在连队作了检讨。他郑重地告诉董占林,同意他的请求,安排他去战斗班。事后,张副排长又找董占林谈心。
通过这件事,董占林深刻地认识到八路军这支部队与其他军队的不同,官兵民主真不只是说说而已。
董占林到了战斗班,很快参加了第一次实战。9月下旬,董占林所在的一团奉命攻击王快镇,战斗从上午7点打响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董占林所在的4连伤亡了20多人,两个排长也都牺牲了。董占林所在的班只剩6个战士,在下午5点时,总算突破了敌人的防御阵地。
向前搜索时,“呼”的一声,从地里窜出五六个日军,这些日本兵端着刺刀,在夕阳的照射下,刺刀闪着道道寒光。如此近的距离,想开枪是来不及了,八路军和日军短兵相接。
日军擅长拼刺,但董占林豁出去了,并不畏惧慌张,反而很冷静地观察日军的动作和神情。董占林看到日本兵其实心里很虚的样子,因为他们的防线已经崩溃了。6个八路军战士和5个日本兵展开了殊死搏杀,有3个八路军在搏斗中牺牲,董占林的左手食指也被刺刀刺伤。
剩下的3个八路军战士,和日本兵拼杀,董占林在旁边战友的配合下,
一个突刺,将刺刀捅进了一个日本兵的胸膛。这时,旁边的战友也赶了过来增援,与董占林他们合在一起,将这股残敌彻底消灭。
董占林(右1)
参加这一战,董占林只有15岁。这一战,也成为董占林军旅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不久,董占林被选派到干部培训班训练,推荐人正是指导员郑三生。这次培训,彻底改变了董占林的人生,董占林从一个战士,成长为骨干。
董占林的老指导员郑三生,于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后来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董占林则于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