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阔大的分裂时期,你来我往之间不知道给后人提供了多少经验,而且非常令人疑惑且有意思的是,大家这么乱,但外族入侵的情况却很少,或者说被外族打扰内战的情况几无所见,这是为什么?难道外族这么好心,知道中原自己打自己非常辛苦,干脆不来分羹,打算捡漏?
其实不是的,是因为那时候有很多优秀的“戍边战士”。
一、陆逊
陆逊出生于公元183年,203年开始为孙权效力,是集谋略和军事才能于一身的全面发展人才,当时孙权定江东,但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山越是大家一直争论的一个民族,有的认为他们是少数民族,有的认为是占山为王的土匪,但是不管是什么,因为丹阳郡被山贼大帅祖郎所袭,陆逊觉得不平定不行,于是自荐上场。
当时孙权虽然同意了他的想法,但手上也抽不出兵力了,不过陆逊一点都不在乎,自己带着那点人马就上山了,陆逊虽说真刀真枪的稍微差一点,但才智什么的一点不输啊,在山中燃起了大批的火把,导致在曹操授意下跟孙权作对的山越头子费栈以为他人很多,最终一溃而散,山越就被讨平了。
二、董卓
大家对于董卓的印象坏的那一面应该比较深刻一些,但早期的时候他却是东汉征讨羌人和鲜卑族的一把好手,这起因为出生于偏僻地区的董卓少年的时候非常喜欢去羌人部落玩耍,爱和羌人打交道,是难得对少数民族没有歧视的人,所以那里的羌人也都对他很有好感,他给人耕牛吃,对方就愿意给他送上千头牲畜。
这也就导致了后来公元166年羌人和鲜卑人联合作乱,他反而成为了最能说上话的那个人,于是被朝廷封为中郎将前往平定叛乱,公元167年在斩掉首领,俘虏数万人之后,他成为郎中,一时间风光无限,而羌人因为他之前积累的名声,之后也不怎么再犯,甚至后来他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羌胡兵。
三、曹操
曹操一生打过太多战了,很多可能他自己都不清楚,这一次也并不是他主观主动或者早就想打的战,只是到那个时候必须得打,事情起因是公元178年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后来他的外甥又和袁绍联手,袁绍的儿子袁尚与袁熙公元250年又逃到了乌丸领地避乱,导致曹操对这两个族都没有什么好感,于是干脆一起灭掉。
公元207年夏天出征,结果遇上大雨,这时候田畴建议他走小路攻其不备,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骗乌丸自己班师回朝,打算秋冬再说,乌丸因此松懈,而曹操携轻骑疾行数百里,命令张辽一鼓作气突击,以至于乌丸措手不及之下大败,连他们的单于蹋顿也被杀,最终投降了20万人,部分成为了曹操的精锐将士。
四、诸葛亮
蜀国这边比较方式的应该就是南蛮了,说是说南蛮但是成分也复杂,只是一个统称,而三国具体的南蛮就是益州这边的人,也就是西南夷,当时是公元223年刘备死了之后,这边的人相继造反,比如说高定、孟获等人,而刘备的儿子暂时没什么用,诸葛亮只能自己上阵杀敌,他本来是偏向治国的,但有谋略,于军事上的作用也很突出。
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发了,马谡建议他攻心为主,于是他重用地方势力,一反先前委官统治的局面,保证了当地人的利益,同时也不留人留兵在那里驻守运粮,这样一来反而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后来从这里获得了大量的物资,从而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队伍,为后来北伐奠定了基础。
除了以上这些人之外,其实三国有很多的将才为讨伐外族、守卫领土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当然陆逊、董卓、曹操、诸葛亮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戍边战士”,他们是当时情形下主动进行进攻的领导者,而戍边战士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一个地方听候调遣,更受考验的人,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类的不可撼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