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00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相信许多人即使不够了解历史,对于这句歌词也绝对不会陌生。这段持续了36年的割据局面可以说是展现出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的乱象。例如朝廷腐败、外戚干政、地方势力崛起,连地主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兵马。不仅如此,还有人口锐减、瘟疫等许多问题,给原本辉煌无比的东汉蒙上了最为黑暗的一笔。
说到东汉末年的乱世,这里有个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董卓。用宋朝名人钱时的话来说:卓,诚巨奸,无所逃罪也。但其实少有人知道,董卓在年少之时也曾有一颗侠义之心。
第一、出生破落豪门
凉州可以说是董卓发家的地方,但其实他并不是出生在这里,他出生的地方是颍川。因为他父亲当时还在颍川郡的一个地方当尉氏县尉,所以董卓和弟弟董旻都是出生在那里。一直到父亲离职才回到了凉州。
虽然是个官,但其实董卓父亲这个官很小,也就是一个缉捕“盗贼”的武官。尽管董氏一族算得上是当地豪强,但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等董卓出生时,已经在走下坡路。也就是说,家庭背景对于董卓来说没有什么助力,这以后的路都是他自己用拳脚拼出来的。
第二、随父回凉州
董卓会回到凉州是因为父亲的离职,于是跟随父亲一起回来发展。那时的董卓还没有成年,最喜欢的就是四处游玩,行侠仗义,常去的就是羌族的部落了,因此与他们友谊深厚。
深厚到什么地步呢?在董卓回到凉州后,羌人的首领还专门来看过他,这让董卓也是十分感动,于是回家就把耕地的牛杀了,用来款待他们。
耕牛在东汉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劳动力,在非常时期甚至都不能私自宰杀。可以说董卓的做法证明了那些羌人在他心里的重要性。
在回到自己部落以后,那些羌人首领开始东拼西凑,很快给董卓送来了各种牲畜,足足有上千头。这件事情也成为董卓侠义之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一、大破匈奴,斩获千计
东汉时期除了后来的“内战”其实朝廷一直都有外敌,那就是匈奴。匈奴人时常骚扰边境地区,让百姓们苦不堪言。为了维护治安,当时的凉州刺史就找到了在陇西郡当官吏的董卓,让他带兵征战匈奴。
这董卓也没有辜负凉州刺史的期望,一战下来斩获了数以千计的匈奴士兵,大获全胜。这一战不仅换来了片刻安宁,也让董卓一战成名。
随后被并州刺史推荐入朝廷公府。到了汉桓帝末年,董卓已经成为了羽林郎,随后就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第二、拜将封侯,官运起起落落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都说乱世出英雄,这个时候便是各位将领出头的最好时候,对于董卓来说也不意外,但这第一战就差点让董卓送命。
北中郎将被罢免后,董卓被封为东中郎将,负责冀州战区。本来他应该围攻广宗县,却改道围攻下曲阳县,结果围攻了两个月就打不下来,最后朝廷直接判董卓“减死罪一等”。
如果不是年末大赦天下,怕董卓早已没命。没过多久,凉州地区发生叛乱,董卓为破虏将军随车骑将军张温出战。张温一开始并不看好董卓,还因为董卓迟到批评过他。
谁知董卓利用天象和障眼法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成为了张温六路人马中唯一一队全军班师的,董卓也因此被封为斄乡侯。
第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中平六年,汉灵帝刘宏离世,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的斗争到了最后的决赛阶段。大将军何进作为新帝的舅舅有权有势,司隶校尉袁绍劝他在这个时候将宦官一网打尽。
就在何进犹豫之时,遭到了宦官的反杀,还想要昭告天下。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袁绍杀了一个回马枪,把京城里的宦官全部除之,短短几天时间就已经屠杀了上千名宦官。
到了这个时候,持续了近百年的外戚、宦官斗争以同归于尽的方式落幕。一直按兵不动的董卓于北宋营救了被挟持的皇帝,成为了斗争中的胜利者,说一句躺赢也不过分。
第二、不愿同流合污,士族代表讨伐董卓
董卓权力的顶峰时期是在汉献帝即位之后,不仅手握三项特权,还毒杀了太后,断了外戚之路。从此董卓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选拔名士,亲近士族,重用蔡邕、荀爽等人,他想要借由门阀士族的力量将原本散去的中央统治一步步恢复。
以当时的情况,士族入朝参政的确可以改善朝廷的环境,可问题是他们并不愿意这么做。也不是愿意入朝为官,而是不齿董卓纵容手下抢杀掠夺的行径。
这才有了后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故事。而为首的人多数是董卓想要拉拢的,甚至盟主袁绍还是董卓自己认命的。可以说董卓的权势是他自己拼来的,最后也还是毁在了自己的手上。
初平三年,董卓死于自己义子吕布的矛下,听闻死讯,士兵高呼,百姓欢笑,就连珠宝都可以换成酒肉,只为庆祝董卓被杀。到了这个时候,有谁还会记得当年那个大破匈奴,守护地方百姓安定的少年?
权利是毒药,能够让人迷失,对于年少时行侠仗义的董卓来说也不例外。对于设计剿灭董卓的王允来说亦是如此。看似乱局到曹丕称帝才结束,但是其动乱的时代才是一个开端。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直到隋军南下灭陈朝,这分裂的局面才算结束。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