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太平盛世造反的人不计其数,真正成功的人却屈指可数,或者说仅有一人,他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的靖难之役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归结于朱棣本人的军事能力很强,在历史上造反的人中可以说独树一帜。其次的原因是当朝皇帝朱允炆用人不明,更主要的是无人可用,朱元璋在太子朱标薨后,为了使皇太孙能够顺利继位,将当初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名将们都屠戮殆尽,仅剩的几人也因为大臣的构陷和皇帝的猜疑而不能得到重用。
朱棣
然而,即使在军事人才不成对比,燕君屡屡胜利的情况下,朱棣依然是打了四年才成功进入南京城。甚至几度差点身亡军中。还是出其不意直取京城和城内守军里应外合才勉强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靖难之役的成功,只是意味着朱棣能够当上皇帝,并不意味着朱棣能够一直在皇位上坐稳,而是为了能够维持自己的统治,以及给自己的靖难正名。朱棣在进入南京后将整个朝堂中的人杀了一半还多,甚至波及到整个大明朝,因为朱棣靖难之役而死的大臣们不计其数。铁铉,耿炳文,方孝孺…
朱棣
然而,为什么朱棣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杀朝臣呢。原因就在于他要向天下展示自己自己造反的合理性和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合理性体现在造反的口号上。名不正则言不顺,当有了合适的口号,就意味着自己起兵造反是合理的。是为国除贼的正义之师。当初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吴王刘濞就是借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造反的。曹操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借着自己是皇帝委派,所以干什么都是皇帝的意思,打谁都是正义之师。而当初明亡以后,清军入关就是借着为明朝报仇的口号。今天在我们看来似乎很没必要。然而在当时有一个合理的口号,就意味着自己首先在道义上就已经处于不败之地了。而且还能最大限度争取到百姓的支持。
朱棣
我们再来看朱棣起兵造反的口号“靖难”,意思就是皇帝身边出了奸臣,谁是“奸臣”呢。就是向建文帝建议削藩的齐泰和黄子澄。然而他们是不是奸臣呢。所处的角度不同对于奸臣的理解就不同,在我们看来,他们只是各为其主谋事,而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除了为自己的主子谋事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他们眼里,自己的主子是上一任皇帝指定的正统的继承人,是天理所归,而即使是朱元璋的亲儿子现在皇帝的亲叔叔,在没有上一任皇帝亲口承认可以作为继承皇位的候选人的时候,朱棣即使当了皇帝,在他们看来也只是谋权篡位,乱臣贼子。得不到他们的承认,也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认。
这就引出第二个原因。朱棣在登上皇位后要争取到或者说展示出来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以此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建文帝
所以在朱棣攻克南京后,首先想到的便是取消建文帝的年号,想借此来展示自己是从自己父亲朱元璋手中接手的皇位,是正统所在,接着又让当初替建文帝写讨贼檄文的文人领袖方孝孺现在替自己写登基诏书,没有比这样更能彰显自己起兵造反是正义之师,是建文帝死后天下没人能主持大局,所以自己出来控制局面的无奈之举。就像当初曹操打败袁绍后,让当初替袁绍写讨贼檄文骂自己的陈琳现在替自己骂别人。
然而,方孝孺不是陈琳,在朱棣让他替自己写登基诏书的时候,方孝孺不但不写,还在朝堂大骂朱棣是乱臣贼子,堵得他说不出话来。所以即使在当初黑衣僧人姚广孝叮嘱自己不能杀天下士子的领头人方孝孺而且自己也答应他的情况下,他依然为了自己能够在道义上站住脚而杀了方孝孺。也许还有赌气的成分。而当方孝孺死后,朱棣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杀戮一开始就不会停下了。所以他便一直在杀大臣。
方孝孺
或者说杀反对他的人。所以当方孝孺说出“便十族又如何“的时候,朱棣真的将他的十族全部杀尽;所以当齐泰、黄子澄被捕押入京后,朱棣又将他们九族全部诛杀,将他们的女人充入官妓;而面对当初率领朝廷的军队来攻打自己的武臣的时候,朱棣虽然爱护他们的才能,也只能将反对他的全部杀尽,朱棣又是个常年军旅的人,明白斩草除根的重要性,所以他面对反对自己的一切人全都是满门抄斩或者是株连。一方面是害怕他们继续反对自己,另一方面还有为了显示自己的继位的合法性,因为他们反对的声音一日不停,就意味着自己的得位一日不正。所以他一直在杀戮,将所有反对自己的建文旧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地位看起来是合法的。
铁铉塑像
只是,朱棣还是低估了士子们对皇帝的忠心,或者说低估了正统思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正如宋朝都城被攻陷后,剩下的宋朝旧臣一直在反抗元朝,即使在崖山,剩下的臣下依然选择了跳海自尽为自己的国家殉葬,为自己的节气殉葬。在《明史》中记载当建文帝不知所终后,天下到处都有反对朱棣的人,从朝中大臣到各地的县令县丞都在反对朱棣。而当朱棣将方孝孺和其他的臣子杀害后,他们的家眷、学生、朋友并没有屈服于朱棣的威胁,而是接二连三地选择自杀。要么投河自尽,要么引颈自杀。一时间死去的人被流放的人不可计数。有些人甚至等到几十年后才被赦免。
我们在肯定朱棣作为皇帝的22年内建立的功业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当初为了自己内心的正道而为建文帝殉葬的忠臣们,虽然我们常说各为其主,然而,正是他们所坚持的道义,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赞同和为之奋斗的士子精神、中国精神。他们值得被肯定,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