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自古以来,吃饱穿暖都是天大的事,而古代在两件事情上都做得不太好,有钱人家还好一点,基本能保持温饱,而贫穷人家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维持。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时局又比较乱,问题必将更加严重,就比如安史之乱后,杜甫来到了巴蜀地区,由于没钱时局又乱,他就只能住在茅草屋,结果茅草屋上的茅草,还被小孩子偷拿了一部分,这让他无比的感慨。一方面杜甫感叹自己居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另一方面他也在担忧,没有了这些茅草,自己该如何度过寒冷的秋冬天。
杜甫的故事就非常有代表性,他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在古代怎么都算得上是中产,可居然要担心温饱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吃饱肚子很重要,让自己保持温暖也同样重要,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今主要用棉花来保暖,比如用棉布做衣服,用棉絮做被子,可是在明朝之前,根本就没有棉被,那古人如是如何抵御寒冷的?专家对此表示:这是老祖宗的智慧所在。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古人冬天如何御寒的讲述。
在明朝之前,棉花真的只是一种花,一些人家还会将棉花当作观赏植物来种植。后来朱元璋成立明朝后,下面人告诉他棉花有多么的好,再加上那时的纺织技术已经得到了突破,于是他就以皇帝的身份下令,在全国各地区推行种植棉花,因此大家就过上了穿棉衣、盖棉被的生活。而在明朝之前,大家的御寒方式就有些不同了,总的来说采取的有三种方式。
一、烧火御寒
当火焰熊熊燃烧时,会带来很高的温度,于是大家就开始使用生火来取暖,这种方式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实行了,后来到了古代,这种方式又有了突破。在最开始的时候,取暖方式非常的简单,那就是点上一把篝火,大家围在一起取暖,而到了后来,大家在自己的屋子里点火炉取暖。直到如今,在一些较为寒冷的地区,依旧保存着这样的方式,比如壁炉,又比如炕。
除了使用木材直接燃烧外,古人还会使用炭来取暖,这一点在教科书上的《卖炭翁》中就有所体现。古人会去山上砍伐木材,然后烧制木炭,大家到了冬天时,就会将这些木炭点燃,木炭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性质,能长久的保持温暖,这就有效的解决了保暖问题。直到如今,还有很多不发达的地区,依旧保持了使用木炭来取暖的方式,由此可见,这种方式还是非常有用的。
二、使用动物皮毛御寒
人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御寒,但动物不行,它们想要度过寒冷的冬天只能靠自己,于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很多动物进化出了一身厚实的皮毛。动物能够靠皮毛御寒,人自然也是可以的,于是每年都不知有多少动物被扒皮,这正是因为人们需要它身上的皮毛。到了后来,一些动物的皮毛还脱离了取暖的功效,转而变成了社交功效,比如一些人会花大量的钱去购买一些皮毛衣物。
除了直接用皮毛外,古人还会使用鸡绒、鸭绒来取暖,大家会将这些绒毛塞进衣服里,然后就可以有效的保持温度。这种方式在如今也有很多,比如大家穿的羽绒服,基本使用的是鸭绒作为填充材料。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做法,古人养的鸡鸭除了会拿来吃之外,还会用来做衣服。
三、穿麻衣或者木棉衣
明朝之前虽然没有棉花,但是有木棉,大家会使用这种材料来制作衣服,直到如今,因为木棉的确有着很多优点,依旧有着很多由木棉制作的衣服。除了木棉之外,麻衣在古代也非常多,不过由于麻衣的保暖性不好,古人需要穿很多件才能够温暖,这一点在一些服装比较考究的历史电视剧中就有体现,古人身上穿了一层又一层的麻衣。
结语:
通过最基础的衣服,大家都能知道如今的时代有多么美好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现代人之所以不用再过古人那样的生活,根本原因还是科学得到了突破,如果科学没有突破,可能我们还得过祖先那样的生活,只能依靠皮毛、木炭等方式来取暖,空调、地暖这种东西想都不敢想。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发展科学,既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也为了子孙后代考虑。
参考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