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汉儿,妥妥的一枚人生大赢家。
汉初三杰,惟萧何资质一般,司马迁说他“録録未有奇节”。大汉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他却是排名第一,而且封妻荫子,别的“侯”传几代就完事了,老刘家却让他家传了17代,210年。
究其为人,其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一,跟对了人,而且终身不渝。司马迁说他“依日月之末光”。那意思,没有刘邦这日月,萧何啥都不是。在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就认了这哥们,多次凭借手里的小权利保护刘邦;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仍然经常提供帮助。刘邦去咸阳服差,别人送三百钱,他送五百。秦朝想征招他,他不去;刘邦起事,他率全族几十口子跟随。这宝押得无与伦比,盖世无双。
看来,萧何看人还是有一眼。不光跟对了刘邦,还看准了韩信,否则也不会大半夜地骑自行车去追他。识人也是一门技术活。要先有这个意识吧,慢慢看。
二,忠于职守。这事不需要很聪明,尽职尽责就行。刘邦到咸阳,别人都去抢金银财宝,只有他去收拾律令图书。估计边收拾边看着别人往口袋里装银子边心里犯嘀咕(咱小人之心哈),最后还是责任心战胜了利欲心。他是沛公的丞,大管家吧,认为自己该干这个。
后来留守巴蜀,特别是留守关中,萧何把事情整得井井有条,刘邦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让刘邦安心在前线打败仗,反正没兵了能从关中调,没粮没钱有地儿要。关键还有——这一点十分十分重要——萧何事事事先向刘邦请示,实在来不及的,事后必定赶快汇报,估计还要自我检讨,说实在来不及了,只好先斩后奏之类。
三,能听进去别人的话。其实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否则自己顺风顺水,哪里会把别人放在眼里。第一次是鲍生对他说,汉王在外面打仗,吃不饱穿不暖的,还多次派人来慰问你,这是对你有疑心,快把你家能打仗的男人都送前线去吧。萧何听了他的。第二次是召平。萧何助吕后杀了韩信,高祖加封他,别人都来祝贺,独召平来哀吊,说你家从此倒霉了,赶快推辞不要封赏,再把家财捐去打仗。这召平秦朝是位“候”,后来种瓜,有经验,萧何信了他。后面还有一次听门客的。结果高祖每次都是“大说”。
四,不发牢骚。前面论功行赏也好,其它什么也好,没见萧何摆功。后来因为劝高祖把上林苑的空地拿出来给百姓种,高祖把他交给廷尉,还上了枷锁。赦免之后,他光着脚去找高祖谢罪,没说自己蒙受不白之冤。这时候,萧何已是60来岁的老人,后面没活几年,可真是谦虚谨慎一辈子。
五,清廉,我把这个放在最后,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压阵的。只是对萧何来说,这事儿可能真没那么重要。但是,他仍然是廉洁,在穷困偏僻处购置田宅,不修高墙大院。他给子孙留下的少,结果子子孙孙得到更多。每次断绝继承人,天子总要想法找到他的后人继承爵位,所以才会传了17代,2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