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官场,能被各地民众赞美的清官,可谓是寥寥无几,而提起清官,宋朝的“包青天”包拯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数百年历史中,包青天这一铁面无私的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他断案如神,忠于职守,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后世的戏剧、小说,都将他神化为正义的化身。
然而,作为一名高官,包拯的收入到底有多少?
历史上记载,包拯每年的俸禄高达18000贯铜钱,但这个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若按现代货币计算,这又相当于多少?答案或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包拯的生平和宋朝的俸禄制度,看看这位千古第一清官如何在巨额俸禄与廉洁自律之间找到平衡。
包拯,字希仁,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他的家族并非显赫的权贵之家,其家族世代居住在安徽合肥。
包拯的父母虽然不是官宦之家,但包家从小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包拯自幼便聪慧勤勉,酷爱读书,凭借出色的才华和毅力,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这是包拯仕途的起点,但他的官场之路并不像他取得进士头衔那样顺利。刚刚考中进士,朝廷便打算让他出任江西省的知县。
然而,包拯的父母年迈,他不愿离家太远,便上疏请求调任至离家较近的地方,以便照顾父母。这一请求居然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将他调回安徽任职。
即便如此,包拯仍选择了放弃官职,留在家中孝顺父母。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他默默无闻地履行孝道,直到父母去世。
他在父母的坟前搭建了一座简陋的草棚,守孝三年,期间从未离开墓地一步。
村里的长辈和亲族见他如此孝顺,纷纷前来劝说,希望他能够放下悲痛,重新回到官场,为国家效力。
包拯最终听从劝导,在三十八岁那年结束守孝期,重新步入仕途,开始了他在天水县的知县生涯。
包拯的这段孝行与仕途的结合,体现出他对家庭和国家的双重忠诚。这段经历不仅为他树立了清廉的形象,也在未来的官场生涯中为他赢得了百姓和同僚的信任。
然而,包拯并不是一位生活清贫的官员。实际上,他在后期担任开封府尹时,作为二品官员,包拯每年的俸禄达到了18000贯铜钱,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
宋朝时期,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朝廷的官员俸禄制度。与其他朝代不同,宋朝奉行“高薪养廉”的政策,给予官员丰厚的工资和福利,以减少他们在任职期间产生不法动机。
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时,年俸为18000贯铜钱,这一数字不仅是他的基本薪资,还包括了其他的实物补贴和福利。
为了理解这18000贯的实际价值,必须首先了解宋朝的货币购买力。在宋朝,一贯钱可以购买大约100斤大米。
如果我们将这个数字转换成现代货币,按照如今每斤大米2.5元人民币的价格来计算,包拯的年俸大致相当于现代的1367万元人民币。
这一数目足够在当时支撑包拯过上非常富裕的生活,甚至放在今天也足以让许多人感到震惊。
然而,包拯并没有将这些收入用于个人的奢华享乐。相反,他保持了极为简朴的生活方式,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赠贫困百姓。
即便是在如此高的俸禄背景下,包拯依然坚守清廉,始终不曾贪取一分不属于自己的财富。他的清廉形象正是在这样一个高薪环境下得以巩固,成为了当时官场中难得一见的典范。
除了18000贯的铜钱年俸,包拯还享有其他实物补贴。这些补贴包括大米、小麦、布匹、木炭等,在当时的物价体系下,这些实物补贴进一步增加了包拯的实际收入。
尽管收入丰厚,包拯从未利用这些福利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这种自律让他在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包拯的清廉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在他历任的官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在他担任端州知府期间,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廉洁作风。
端州以出产高品质的砚台闻名,这些砚台不仅受到朝廷重视,甚至被视为皇室的御用物品。历任端州知府,往往借助砚台的进贡机会,谋取巨额利益。
包拯的前任知府们通常会通过多收砚台,进贡朝廷之外的余下部分私自出售,从中获利。
然而,包拯到任后,彻底打破了这一贪腐的链条。他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贡品砚台,不多收一块,甚至拒绝了那些以“孝敬”名义送来的砚台。
在他的任期内,京城的权贵们突然发现他们手中的端州砚台供应骤减,往年那些源源不断的贡品突然消失不见了。
权贵们对此感到困惑,怀疑包拯私吞了这些砚台,于是派人前往端州调查。
调查结果令权贵们大吃一惊。包拯不仅没有贪占任何砚台,甚至连他自己使用的砚台也并非端州的名贵砚台。面对这场“突袭式”的调查,包拯坦然应对,最终调查人员无功而返。
这一事件很快传回京城,御史中丞王拱辰对包拯的清廉行为深感钦佩。他向朝廷上报了包拯的事迹,包拯因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开启了他更加重要的官场生涯。
在端州担任知府的三年间,包拯的廉洁自律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尽管他手握重权,年俸丰厚,但他从未利用权力为自己牟利。
相反,他始终如一地遵守法纪,维护了地方的清廉和正义。这种清正廉洁的作风为包拯在整个宋朝官场中树立了独特的地位,也让他成为了后世口耳相传的“包青天”。
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后,包拯的廉洁与刚正进一步凸显出来。在宋朝的官场中,监察御史的职位尤为重要,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弹劾不法官员。
包拯上任后,毫不犹豫地行使这一职责,屡次上奏弹劾不法高官。他不畏权势,连皇室宠妃的家族也未能幸免。
当时,张贵妃的大伯利用权势谋取了一个官职,包拯得知后,立即上书弹劾,请求取消此人的官职。
宋仁宗非常欣赏包拯的直言进谏,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没有因为张贵妃的关系而包庇此事。
这一事件让包拯的名声进一步扩大,朝廷上下皆知他不畏强权,敢于为民请命。
与此同时,包拯还多次揭发朝中的其他不法官员,三司使张方平因非法购买货物而被包拯弹劾,张方平被罢免后,接替他的宋祁也是个贪官。
包拯再一次毫不犹豫地上书弹劾,最终宋仁宗迫于形势,将宋祁也撤职。
包拯的这番举动引来了不少权贵的敌意,甚至连文坛大儒欧阳修也公开批评他,说他为了自己的仕途不惜连续弹劾两位大臣。
然而,包拯并没有因此而妥协。他依然坚持原则,继续揭发不法行为。尽管他在朝中树敌无数,但他的正直与廉洁让他在百姓心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包拯的俸禄虽高达18000贯,但他从未利用这些财富进行个人享乐。
他拒绝了亲友的说情,不允许家人和亲戚借助他的权势牟取私利。甚至在去世时,他还立下遗训,要求以最简朴的方式下葬,不允许家族为他修建豪华的墓地。
包拯的这些行为使他在当时的官场中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即便是在“高薪养廉”的背景下,许多官员仍然无法抵御财富和权力的诱惑,而包拯却能够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也通过立下家训来约束后代,禁止他们从事不法行为。包拯的廉洁不仅成为了当时官场的风向标,也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
包拯的清廉事迹不仅在他生活的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后世的文学和戏剧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南宋和元代,包拯的故事被改编成戏剧作品,如“包公戏”就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包拯的形象开始从现实走向神话。
民间的戏曲、说书逐渐将包拯塑造成了一位不但能断阳间冤案,还能处理阴间冤情的神秘人物,进一步巩固了他“包青天”的形象。到了元代,包拯的故事被大量编入杂剧中,成为了“包公戏”的核心题材。
元杂剧中的包拯不仅正义无私,还带有一些传奇色彩,他常常被描述成能够与鬼神打交道的人物。
从现实中的清官到神话中的正义使者,包拯的形象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他在历史上的廉洁作风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民间百姓将他作为自己的英雄,表达了他们对正义的向往与追求。
包拯的形象逐渐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的清官代表。
包拯的形象不仅在历史中得以流传,更通过这些戏剧成为了公正与正义的象征。他的清廉与高薪俸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故事将他塑造成了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清官典范。
无论是在历史记载中,还是在民间传说里,包拯的形象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了后人追捧与景仰的对象。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