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叶名琛,大家会感到很陌生。但如果说清朝的“六不总督”,可能就比较了解,而这个“六不总督”,就是清朝著名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以“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而被铭记。
叶名琛,湖北汉阳人,公元1807生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古自小就学习四书五经,少年时代的叶名琛就展现了惊人的文学功底,"以诗文鸣一时"。未满十八岁,就考取贡生,而当时年过七十还是个还是个秀才的数不胜数。道光十五年,时年二十六岁的叶名琛成功考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
平步青云的仕途
考中进士之后,叶名琛受封山西兴安知府官衔,之后便一路平步青云,从山西雁平道到江西盐道;从云南按察使到湖南甘肃广东的布政使。道光二十八年,就已经爬到了广东巡抚的职位,距离他初入官场,也仅仅十年时间。
当然,这叶名琛的为官之道有极大的关系。由于清朝中后期各地叛乱不断,叶名琛也在不断揣测帝王的想法,面对辖区内的各种起义和暴乱,叶名琛毫不手软,干脆利索地迅速铲平,实施起来也是雷霆手段。与此同时,叶名琛也不断地借此向朝廷邀功行赏。这也是叶名琛迅速崛起的关键所在。
咸丰元年,叶名琛也是凭借平叛有功,加官进爵,赏太子少保,连升三级升任两广总督,开启了两广的叶名琛时代。不过成也平叛败也平叛,平叛为叶名琛带来官职与地位,但平叛严重影响到了叶名琛的思维模式,将与他所关心的一切都放在了评判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还在平叛
英国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通过倾销手段换取更多的利益,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对于叶名琛来说,这似乎和他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这是与英国的斗争,自然应该是由朝廷出面解决。而叶名琛深信没有平叛就没有根基,也就意味着其爵位可能被随时剥夺。专注于平叛事业,成为了叶名琛走向权力中心的基础。至于处理夷人问题,而被他认为是费力而武功。即使是在1856年,广州城在不断被英法联军冲击的情况下,叶名琛也依旧在向朝廷递交“剿匪”的功劳。虽然他意识到英法联军的攻城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严重的影响,但是依旧相信平叛会保住他的乌纱帽。
效仿诸葛亮“空城计”,结果被洋人俘虏
咸丰六年,亚罗号事件爆发,迅速引爆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在此事上叶名琛做得有理有节。但依旧没能阻挡战争的爆发。同年十月,英军攻陷广州城,但是所得辎重和人员不足以支持长期占领,之后又撤出广州城外。
次年九月,英法联军再次千来攻打广州,这次的英法联军要求叶名琛在四十八小时内宣布投降,否则就武力进城。
此时的叶名琛似乎并没有展现出缴费时的魄力,效忠君主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英法联军兵临城下,这时他想到了孔明对抗司马懿的一招——空城计。
然而事与愿违,英法联军并不是司马懿。在绝对实力的碾压下,所有的谋略也就不值得一提。此时的叶名琛只好实行文章开头时候说的政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英法联军入城,践行六不方针的叶名琛称为了英国人的俘虏,登上了英国人返航的战船。
装进玻璃箱,供买票参观
叶名琛城破被俘,登上了英军的“无畏号”战舰,在舰上被英军以礼相待,毕竟是堂堂一国边疆重城。经过四十八天的航行之后,无畏号成功抵达印度加尔各答。原本以为是要见英国女王的叶名琛被要求换好朝服,前往觐见。本着想要和英王理论一番的叶名琛也是欣然答应。但他不知道的是,当他换好朝服之时,等来的并不是英王的接见,而是一大口玻璃箱。就这样叶名琛被塞进玻璃相中,360度无死角的供人参观,而他本人则被要求坐在玻璃房中出售门票,收取参观自己的费用,这对于堂堂大清边疆重臣来说,简直是一种天大的耻辱。
在返乡无望,又无法见到英女王的情况下,叶名琛选择绝食以报效大清王朝。1859年4月9日,叶名琛因绝食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