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秦琼、尉迟恭
,几乎是家喻户晓,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习俗就是每年春节在大门的两侧贴上此二人的画像,寓意为除妖辟邪、岁岁平安。
?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晚上经常梦见不干净的东西,就在他寝卧难安之时,秦琼、尉迟恭两位大将主动请缨晚上为其守护站岗。说也奇怪,自从他们二人为李世民站岗后,李世民一夜安好,再没发生什么鬼怪之事。此事传到民间,家家户户效仿其法,每逢春节,就将秦琼、尉迟恭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保佑平安。
秦琼、尉迟恭平起平坐,但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尉迟恭排名第七,秦琼排名第二十四,即倒一,为何二人差距如此巨大?
先说秦琼:
?
公元619年,李渊称帝的第二年,天下群雄割据,藩镇拥兵自重。秦琼与程咬金等人离开洛阳的王世充,投奔到了李唐阵营,效力于秦王李世民帐下。秦琼作战英勇,每战必冲锋在前。在李世民帐下先后击败河东宋金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和刘黑闼等,秦琼亦因功获封翼国公。
但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就在李世民即位后,好像突然消逝了一般,再无过多表现。按照秦琼自己的说法就是:打了这么多年仗,落了一身病,我也该好好歇歇了。
《旧唐书?秦琼传》:“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就这样,淡出十余年后的秦琼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病逝,李世民追赠其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再说尉迟恭:
?
尉迟恭是于公元620年,李渊称帝的第三年,在宋金刚兵败后归顺李唐阵营的。后来,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同秦琼一道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立下了不少战功。
重点来了:李渊即位的第九年(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李渊禅位于他,从而顺利登上皇位,是为唐太宗。而在此次政变中,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等则是秦王李世民的铁杆支持者。
?
尉迟恭时为秦王府的左二副护军,在李建成、李元吉拉拢引诱不成后,就要陷害将其致死,幸亏李世民再三请求李渊才保得其性命。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拉拢陷害李世民身边的其他人,房杜二人亦遭到斥逐。
可见,李世民当时的情况确实是被逼得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了,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不仅李世民身边的人遭到陷害,就连李世民本人也会性命难保。
储位之争真是血雨腥风,就连亲兄弟都不放过。
?
最后是李世民先发制人,预先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在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时,将二人射杀。
具体过程中,尉迟恭大显身手,不仅在关键时刻救了李世民一命,还亲手将李元吉射杀。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
李世民登立帝位后,第一件事自然是论功行赏。大致就是以鄉食多少户分了六个等级,尉迟恭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为二等一千三百户,秦琼与高士廉、程知节等为六等七百户。
不论你前期表现有多好,关键时刻没出了力,领导同样不感冒你。大俗话是: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就打不长眼的。
整个政变过程中,尉迟恭表现很抢眼,秦琼表现平平。尉迟恭是秦王府左二副护军,人家秦琼已是翼国公了,尉迟恭你得加油努力啊,前途无量!反观秦琼,已身为大唐翼国公,几个小孩子争夺储君之位大打出手,在情况还不是很明朗之前,最好还是静观其变的好。
所以,差别就在此处了。
?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为大唐江山立下功劳的开国元勋,命人修建了凌烟阁,并让著名画家阎立本在阁中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二十四位功臣的排名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排的,而是按照官职高低排的,已经死去的就按照获赠官职来排,同样官职的就以死者为大排在前面,综合下来,尉迟恭排名第七,秦琼排名第二十四,即倒一。
今天,看到门神秦琼和尉迟恭,不知是尉迟恭沾了秦琼的光还是秦琼沾了尉迟恭的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