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陈赓和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38军和第四、九纵队跨过黄河。
向河南西部推进,这支部队,简称为陈谢兵团。
同年11月至12月间,陈谢兵团在南阳地区上演了精彩的“豫西牵牛”一幕。
陈谢兵团一战成名。
担任陈谢兵团政委的谢富治,沉稳低调,不仅擅长于政工工作,还对指挥作战见解独到。
建国后,谢富治不仅被授上将军衔,还一度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
但为什么在八十年代,他会受到开除党籍,骨灰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处分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谢富治的经历。
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兵团政委
谢富治(1909年8月-1972年3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长征。
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129师385旅政委。
第8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等职。
建国后,曾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公安部部长、副总理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当然,轰轰烈烈的黄麻起义也震撼了青年谢富治的心灵。
促使他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1930年,鄂豫边的红军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根据地也不断扩展,谢富治所在的农民武装也被编入了工农红军。
参加红军后,谢富治作战还是很勇敢的,打仗也有办法,很快就升任红军的连指导员。
此后,他从基层干起,一步步晋升,先后当过团、师、军政治部主任。
30岁还不到,就成为红军高级将领,谢富治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
他带部队有一套办法,打仗也肯动脑筋。
在开辟和巩固鄂豫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战绩。
可以说,青年谢富治在人生道路上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上世纪30年代初,在张国焘主持工作的那一段时间里。
鄂豫皖苏区曾经实行了一套过“左”的政策,有许多红军将领和干部被迫害。
好在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中,谢富治表现出色。
宣传工作得心应手,和上级、同袍的关系也都相处融洽。
这一时期,谢富治是紧跟张国焘的。谢富治审时度势,及时和张国焘切割。
在毛主席和组织的安排下,谢富治进入红军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