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总共有十二位皇帝,入关定都北京后有十位皇帝。纵观这十几位皇帝,大体上类似于今天的“职业经理人”,是在特定的皇家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具有职业素养的皇帝。相对于此前明朝的皇帝,清朝这些皇帝更加有皇帝的“专业精神”,都是一心一意做皇帝,没有去干木匠、当画家的。
即便清朝中晚期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皇帝,虽然越来越没有作为,越来越没有实权,但总体上还是有一颗想励精图治、做个好皇帝之心的。比如傀儡皇帝光绪一生并无实权,但却和有实权的慈禧太后斗了一辈子,希望能够将大清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最后的小皇帝溥仪虽然确实做错事了,但他建立伪满洲国的一个初衷也是想恢复大清祖业。晚清的同治、光绪、溥仪都是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三人登基时年纪尚小,同治、光绪时又慈禧把持朝政,溥仪幼小,而且那时清朝的实际统治权已经不在皇族手里了。大清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是咸丰。咸丰皇帝1850年即位,虽然当时只有19岁,但还是颇有一番作为,即位之初便开始清洗朝中旧臣,提拔新的改革派大臣,打击腐败、励精图治,使得清朝衰败的局势有所改观。他还广开言路,号召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是几乎没人敢真正指出他的不足,有奏言的也说得十分委婉,让咸丰看着也舒坦。
但偏偏他遇到个曾国藩,当时的曾国藩没到创办湘军的时候,还在京城为官。他一直抱着救国救民之心,眼见大清种种弊像,皇帝又愿意虚怀纳谏,于是便给咸丰上了个折子,指出当前大清国用不足、兵伍不精,建议淘汰一些绿营兵,但最后只收到个“知道了”的回复。曾国藩不甘心,后来又上了一份奏言,叫《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用了两千多字,详细论证了咸丰皇帝的三大毛病:1、指出咸丰小事谨慎大事糊涂,国家大事不从全局着眼,只关心一些细枝末节,因小失大;2、指出咸丰虚怀纳谏是假,徒尚文饰是真,群臣奏言普遍回复个“知道了”草草了事,没有诚意;3、指出咸丰的旷然、广大之美德,容易助长骄矜之气。这份奏折确实是一篇极好的文章,有理有据有节,成为后世学者学习的典范。但咸丰看了却大怒,据说还没读完就把它扔在地上,大吼“狂妄!放肆!”,还召见大臣要给曾国藩定罪。
眼见皇帝震怒,文武大臣也都胆战心惊,还好此时有和曾国藩关系不错的同僚站出来,指出曾国藩确实狂妄,罪该万死,但念他也是视皇上为尧舜之君,才冒死直谏,请求皇帝宽恕他一次。况且如果因为谏言而杀了曾国藩,反而会招致朝野对皇帝的非议。咸丰皇帝虽然盛怒未消,但这里面的道理他也是听得明白的,况且又有这些大臣为曾国藩求情,最后也就网开一面,只批评曾国藩“迂腐欠通”,而将此事了结。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