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在那封建王朝的帝王之家里,人与人的情感通常被皇权、利益所裹挟,帝王与后妃的婚姻往往是基于政治目而缔结,是没有所谓的情情爱爱的,就连妃子侍寝的多寡、是否允许妃子留嗣都要经过一番权衡。
因此也有人说,古代的后宫中很少有真情真爱发生。
尽管皇帝结婚多数只为政治利益,但清朝历史上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却极为著名,二人之间那段堪比偶像剧一样的爱情简直赚足了无数人的眼泪。
纵然董鄂妃这位儿媳妇对婆婆孝庄太后孝顺有加,可孝庄却对董鄂妃厌恶至深,即便后来正值华年锦龄的董鄂妃匆匆病逝,孝庄太后仍然“旧恨难消”。
这对皇家婆媳之间究竟有多么深的嫌隙,当人们读到顺治帝为董鄂妃所作的4千字祭文时,谜底便昭然若揭了。
18岁的汉人女子“超龄”入宫,凭魅力赢得顺治专宠独爱
古时候,女子年及12岁便可婚嫁生育,清朝规定,凡八旗官宦、军士另户等家庭,只要家中有年满13岁至17岁的女孩都必须参加皇家选秀。
这样看来,清代的皇室认为女子如果过了17岁便不算是青春正盛的最佳年龄了,基本上已经算是“老姑娘”了。
除了对待选秀女的年龄要求具体,清朝皇室还对各地选送秀女的血统特别看重。
准备入京待选的秀女要在应选的前一天梳洗打扮整齐,然后坐进骡车里由本旗的参领安排面见帝后的顺序,
原则上是先满族,后蒙古族,最后才是汉族。
然而熟悉清朝后宫史的人会发现,让顺治皇帝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董鄂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例外:她18岁进宫便被拟立为贤妃,36天之后便获封为皇贵妃,尽管董鄂妃死在了22岁的芳华之年,但她在皇家生活的4年里始终都是顺治皇帝钟爱无比的绝世宠妃。
董鄂妃的生母是汉人,这位有着汉人血统的女子究竟有什么独特魅力,为何能令一代帝王神魂颠倒、爱得入骨入髓呢?
为何说“顺治虽有过情,董鄂却无败度”
《清史稿·后妃传》有载:董鄂氏,内大臣鄂硕之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三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特赦。
纵观大清后宫史,在世人心中留下轰轰烈烈爱情传奇的董鄂妃当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女子。
董鄂妃貌美端贤、品性高洁,与顺治皇帝的性情非常洽合。
再加上她自幼生长在江南,不仅气质温婉而且知书识礼、富有才学,
大概在顺治帝眼中,这位满汉混血的小女子浑身散发着绮丽而致命的吸引力,直教已有不少后宫妻妾的顺治帝甘愿倾尽心血和热情去呵护她、宠溺她、爱慕她
。
史书记载,顺治帝是个清高、固执,怀着理想主义风度且有一身浪漫细胞的帝王,他自幼便接受了汉人文化的熏陶,熟读诸子百家经典,能说满蒙汉3种语言,因此可以将其称为“才子型帝王”。
如此年轻不羁同时又才情卓著的皇帝,想来肯定不太喜欢那些粗俗
无识
的女子,在顺治帝遇见董鄂氏之前,孝庄太后已经给他娶了若干位后宫妃嫔,但那些宫妃几乎都是满蒙部落目不识丁的女子,样貌和才情乏善可陈,即便顺治帝可以勉强接受她们,但那都是出于政治目的和生理之需,毫无男女间的恋慕与情爱可言。
顺治十三年,年已18岁的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奉诏入宫为侍。
在顺治帝与董鄂氏初次相见的那天,面容清丽柔婉、周身带着江南氤氲气息的董鄂氏一下子就令顺治帝心如鹿撞。
再加上后来顺治帝了解到董鄂氏饱读诗书、富有学识,便无法自拔地倾心于这个温婉可人的小女子,将她留在了后宫中。
一夕亲近与临幸,让顺治帝真切地感受到了董鄂氏的恬静和柔美,而且他还渐渐发现董鄂氏不但谈吐雅致、能诗善画,还精通书法和音律,
故而在满蒙女子遍地的后宫之中,唯有董鄂氏恰好是顺治帝寻觅了很久的那朵“解语花”
。
因为有了真爱的加持,董鄂氏不仅受尽了恩宠,而且刚刚入宫36天便被册封为贤妃。
又过了月余,顺治帝干脆将董鄂氏封为皇贵妃,给了她超越祖制的荣耀——要知道,清朝后宫普通妃子即便被晋升妃位,也应当先升为贵妃,再升为皇贵妃。
然而顺治帝已经对董鄂氏爱到炽烈无比的地步,满脑子只想把这世界上最好的一切都快速奉送到心爱的女子面前。
按照史书记载,极富才学的美女董鄂氏着实赢得了皇帝无以复加的独宠:为了给董鄂氏无上的荣光,顺治帝不但给了她一个盛大无比的皇贵妃册封典礼,
还大赦天下以示殊待。
承宠1年后,董鄂妃便怀孕并生下了一个皇子,这个皇四子在被顺治帝连连称作“朕之第一子”的同时,
还让激动万分的顺治帝再度下诏大赦天下,
母子二人其后便被顺治帝视为了极致的珍宝,顺治帝甚至还打算将皇四子封为大清的储君。
然而,万般荣宠加身的董鄂妃始终都不曾恃宠而骄、有恃无恐,她一如既往地礼待他人、精心侍奉孝庄太后、努力协助皇后打理好后宫内务,尽显贤妃良妇的懿德善行,赢得了很多宫眷的认同和赞誉。
因此,即便很多史学家都说董鄂氏不该接受皇帝如此越格的宠爱,但“美而贤,聪慧能文”的董鄂妃依旧能够在青史上流芳著华,得到了“顺治虽有过情,董鄂却无败度”的美好评价。
董鄂妃死后为何孝庄“旧恨难消”,答案在顺治帝的亲笔祭文里
顺治帝与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命薄无福,仅仅出生了4个月便夭折了。
儿子的早夭令董鄂妃悲痛欲绝、伤心难抑,其后又过了不到3载,董鄂妃便撒手人寰,离开了她心爱的顺治帝。
任谁都看得出来,董鄂妃的死令顺治帝的精神都到了垮塌崩溃的境地,孝庄太后虽然一直都不悦纳董鄂妃,但也因为害怕儿子哀及肺腑、情难宣泄,所以就同意了顺治帝提出的要给董鄂妃追封独立皇后谥号的想法。
最终,董鄂妃的谥号为
“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她是大清历史上唯一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不加皇帝的号而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曾经,端慧贤良的董鄂妃即便孱弱体虚也能坚持在婆婆孝庄患疾期间废寝忘食般地侍奉左右,使得孝庄太后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好转。
董鄂妃的良善孝举与2任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信心明眼亮的孝庄太后心里也是有数的。
可种种迹象表明孝庄太后着实不喜欢董鄂妃这个贤惠端淑的儿媳妇,即便董鄂妃已逝,孝庄太后还是“旧恨难消”。
其实细究起来,孝庄太后不喜欢董鄂妃也有她的道理,因为一些客观因素,顾全家国大局的孝庄太后的确“不能”喜欢董鄂妃。
顺治帝的后宫中佳丽无数,可他却只为董鄂妃亲笔写下了一篇逾4千字的祭文。
祭文里不但洋洋洒洒、辞藻恳切地追忆了董鄂妃生前的种种懿德善举,还透露出了这样一个事实:
董鄂妃死后,悲痛至极的顺治帝甚至强迫30余名太监、女官为其殉葬,
而那些女官多数是世家闺秀出身,她们的父母和宗亲自然非常愤怒,但却又无法驳斥皇帝的决定。而最后可为顺治皇帝的任性而收拾残局的,自然便是处处思虑周祥的孝庄太后。
此外,董鄂妃生前受尽了优待和圣宠,而出身于草原蒙古部落的孝庄太后则肯定要维护娘家人的皇室利益,孝庄太后曾满怀希望地给儿子顺治帝先后择选了2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希望中宫皇后之位能永远属于博尔济吉特氏。
无论是孝庄还是朝臣,都不希望有着汉人血统的董鄂妃成为大清皇后,因此,行事一向都要顾全政治利益的孝庄太后自然不会打从心底喜欢董鄂妃这个儿媳
。
董鄂妃身
殁
后的第四个月,痛失至爱的顺治帝也因悲伤过度而驾崩了。
孝庄太后原本以为顺治帝已经长大了、成熟了,长期辛苦辅佐儿子的她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了。
可那个“足以占据顺治帝整个身心”的儿媳董鄂氏却还是“勾走”了顺治帝的心魂与性命,令孝庄晚年失去了唯一的爱子,这又岂能不令孝庄积恨难消!
看来,皇家亲情的确总是那般复杂沉重,孝庄太后倾尽所有地爱着独子顺治帝,却不曾想儿子竟特别宠爱董鄂妃,生生地让孝庄感受到了什么叫“有了媳妇忘了娘”。
即便董鄂妃懿德淑贤、不妒不懒、不争强好斗,可她依然不是孝庄太后心目中的好儿媳,谁叫她不姓“博尔济吉特氏”,不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