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刘备在自己即将逝世之前把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并且给诸葛亮留下了一道旨意,大意是“如果他是一个可造之材那你就忠心辅佐,如果他并非什么人才,你就可以取而代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得出来,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才能以及智慧是非常信任的,这才把国家与未来的国主都托付于他。后来果然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当时对于刘备的承诺,不仅亲自担起国家大事,更是对于主君之位没有任何觊觎之心。
甚至在出师表当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虽然刘备给他的旨意是如果刘禅并非人才,你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却从未想过真正的对于刘禅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可见其中确实有他对于刘备当年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的想法;但是难道真的只是因此,才导致他从来不曾想要真正的取刘禅而代之得原因吗?如果说诸葛亮能够取代刘禅成为蜀汉真正的掌权人,可以随意调配朝政,也能自主决定是北伐还是修养生息,他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匡复汉室的大业呢?
我们知道蜀汉有刘禅位置最高,虽然看似他并没有什么能力,做决定的也都是诸葛亮,即使是这样他的一些决定也需要刘禅同意才行。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有些决定是否能够真的施行,还是要问过刘禅才可以,毕竟人与人的信任,即使再亲近也不可能达到100%。所以事实上在我们并不曾了解过的时候,刘禅对于诸葛亮也有过一些约束的行为,就怕他真的有了想要取而代之的想法,因此很可能诸葛亮总是在四处奔波的不停打仗,就是得益于刘禅的命令,才导致他最终因为身体拖垮而死。
相信当时刚刚接到刘备托孤之后的诸葛亮也有分析过,自己掌控朝政,是否真的能够打败当时的曹魏大国以及与他不分上下的司马懿,经过多重分析,结合当时蜀汉的弱势,诸葛亮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只为了在两弊取轻当中搏一个好的名声,让自己不至于因一时冲动而遗臭万年。毕竟诸葛亮的谋略以及聪明才智虽然众所周知,被人称赞,但是司马懿能够以一个让人忽略之势,陡然夺下曹魏掌权地位,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之人。
再加上诸葛亮当时所处的蜀汉之地,特别的贫瘠、弱小,再加上多年经历打造,这个地区早已千疮百孔,再也不能承受更大的负担了。因此事实上摆在他面前的只有唯一可行的一条路,那就是好好的经营蜀汉,使蜀汉国内经济以及物质都富饶起来,但这样一来相信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想要恢复汉室的荣耀基本上就不可能了。即使他想要一边恢复蜀汉的经济,一边挥师北伐,想要成功也根本就不可能。
司马懿这个人非常有能力,也很聪明,能够不战而胜之这是他最想看到的。蜀汉国内经济落后已经贫瘠到连正常的军粮、军费都筹集不出来,司马懿在受到攻打的时候只需要坚守不出拖个几日,自然诸葛亮也就没办法只能退兵了。所以说优势一面依然在司马懿一方,可能正是因为分析了这种利弊的原因,诸葛亮才做了与自己最为有利的一种选择,最终也没有对于刘禅取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