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日本国内已经空虚了;虽然日本一直在叫嚷“本土决战、一亿玉碎”,但谁都知道:正规军打完了,普通民众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
虽然“盟军”是好几个国家组成的军队,但因为没有别的军队参加,最后是美军进入了东京,麦克阿瑟的指挥所也设立在日本天皇皇宫的对面,这就是“攻进了日本”。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权力就是军事、外交,美国打败日本以后,解除了日本武装、把日本拉进自己的同盟体系,不就是全面控制了日本的军事、外交吗?
到现在,即使是民航飞机降落日本机场,都要得到美军“空管”的允许才行。实际上,日本在二战后变得像美国的殖民地一样。
现在,日本政坛所做的一切,不管是“解禁自卫权”、还是“修改和平宪法”,都是想挣脱美国的控制,也就是想有更大的自主权。
一、二战在太平洋战场基本没有什么“盟军”;特别是对付日本,也只有中国和美国,苏联只是以日本为筹码,换取自己对欧洲更大的控制权。
二战战场主要分欧洲、亚洲两个战场;欧洲战场上,德国闪击波兰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了对西欧的占领。这时候摆在希特勒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英格兰、苏联。
一方面,因为打英格兰要渡过英吉利海峡,德国在这方面有困难,即使渡过去了,损失绝对小不了,这一点,德国人是想得到的;
另一方面,希特勒是有种族主义的,他对盎格鲁撒克逊人没有歧视,但对俄罗斯的斯拉夫人是不喜欢的,这一点也是希特勒进攻苏联的一个理由。
所以,欧洲战场打得最残酷的是苏联的卫国战争。当然,在此之前,欧洲各地都和德国在打,但没有苏联那样激烈。
二战另一个大战场在亚洲,主要是对付日本军队。其中,中国战场,是中国在顶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拖住了日军大部分兵力。
日军在南亚的行动基本没有阻力: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和日军达成协议;泰国干脆向日本投降,因为打不过;缅甸欢迎日军,因为英国在缅甸的统治太恶毒残酷了。
太平洋战场的海战就是美国和日本打的,没有其他国家参与,因为当时的亚洲除了日本,其他国家基本没有海军;而英国在新加坡的“Z”舰队被日本打掉以后,也没有军舰在亚洲了。
所以,当时的亚洲战场,陆战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在打,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海战是美国和日本在打,美国海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也许有人要拿苏联打关东军来说:苏联不也打了吗?实际上,苏联在意的是欧洲部分,那是他们的核心位置;远东部分,苏联只在乎东北,他们对日本没有强烈的兴趣。
后来进入东北打关东军,是在知道美国原子弹已经成功的消息。一方面,这时候日本快完蛋了;另一方面,苏联出兵东北打日本,是和美国有利益交换的。
因为苏联出兵打日本,减轻了美军在南边的压力,让日本军队不能增援南部;而罗斯福和斯大林在雅尔塔有约定:只要苏联在远东出兵,美国支持苏联在远东的利益。
要不是杜鲁门告诉斯大林“美国制造出了大炸弹”,苏联还不急着打日本呢。他一方面要等欧洲局势稳定,期望美国在和日本斗的时候,换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对德国的控制。
同时,苏联早期和日本打完“诺门坎战役”,签订了一个“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期限还没到,理论上来说,苏联出兵是“违约行为”。
总之,国家之间没有什么“情感”,主要在利益。当时的情形就是如此:所谓盟军,只有美国和中国,一个在海上、一个在陆上打日本,其他国家都有自己更加急迫的事要做。
这也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很少提亚洲、尤其中国对二战贡献的原因;在西方人眼里,二战是他们打的,亚洲战场只有“太平洋战争”,因为那是美国打的。
二、东京也好、日本全境也好,实际上已经被占领了,但不是全面的军事占领,而是以另一种形势被美国占领,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二战后期,对于怎么处理日本,“波茨坦会议”做出了明确安排:日本如果无条件投降,必须放弃侵略得到的领土;日本本土只限定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岛。
日本不无条件投降,盟军将效仿“欧洲分裂德国”的模式,对日本本土进行占领。基本设计就是:苏联占领北部,美国占领关东、中部等主要地方;中国大部分在南部,英国、法国在中南部。
随着战况的变化,美国对日本有了新的想法,因为日本接受了“无条件投降”,其实日本也是有条件的,就是保留“天皇体制”。美国人从有效控制日本的想法出发,也同意如此。
所以,瓜分日本的想法就这么无疾而终;相反,苏联大跑关东军,从北方四岛出发想占领北海道的时候,美国人还派飞机在北海道周边布雷,炸得苏联不敢再登陆北海道。
也是苏联在远东兵力实在太少了,他们没办法和美军争夺日本;最后,索性就不管了。当年苏联找美军抗议时,美军故作惊讶:你们攻占北海道怎么不提前通知?
后来的情况就简单了,美国保留了天皇,轻松占领了日本,开始了远东审判。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和日本天皇的照片天下皆知:麦克阿瑟才是决定一切的人。
实际上,美军到了日本,就是军事占领:他们把日本海军残存的军舰分掉,解除日本陆军武装,指导日本制定“和平宪法”,全面接管日本的防务。这是一种新的“军事占领”。
三、当时的日本政府是配合美国对它进行占领的,唯一条件就是“保留天皇”;美国答应了这个条件,换取了自己对日本的驻军和控制,得到巨大的东北亚地缘战略利益。
对日本来说,让美国占领、控制,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实际上,日本对“太平洋战争”的态度一直在变。
日本大本营批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时,他们的想法是:争取最少两年的时间,稳固日本对南太平洋的占领,打破美国的海上封锁,解决日本战略物资缺乏的问题。
当然日本失算的是,战争已经进入航空兵决胜的阶段,美国航母没有受到损伤;另外,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不断制造出军舰,让日本通过偷袭现成的对美国的海上优势化为乌有。
日本在保守的“保存实力、九段决胜”的战略指导下,海上打得一直不理想;在南太平洋的珊瑚海海战、瓜岛海战等,实际上在战术上是胜利的,但他们缩手缩脚以致后来不断失利。
马里亚纳海战失败后,日本大本营已经看到了失败的结局,这时候,他们又想通过一场大战的胜利,让美国被严重的消耗吓住,把美国逼到谈判桌上来。
但每一次日本都没办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只是实力不断被削弱,以至于后来的小矶国昭又想通过“本土决战、一亿玉碎”的办法吓阻美军。
没想到美国制造出“原子弹”这种毫无人性的大杀器,还炸了日本的广岛、长崎。日本受不了了,只能接受投降的结果。
实际上,他们从一开始就想“妥协”,只是妥协的条件一直在变。如果不是战场上决定性的失败,也不至于日本最后只有一个条件:保留天皇。
这也是日本一直不承认失败的原因,他们把战争结束叫“终战”;他们不认为自己被打败了,即使败了,也只是败给了美国,与其他国家无关。
就这样,日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美国,美国也在日本的配合下,完成了对日本的占领。而英国、法国根本没有力量介入东亚局势,他们在欧洲的利益还要美国帮着维护呢。
四、美国利用“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达成了对日本全面控制的目的。
美国占领日本以后,对日本开始了改造工程:
首先,美国保留天皇,换得日本人对美军的接受;美国保留了日本单一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同时,在政治上进行“民主、法制”改造。
其次,美国一开始为了自己的太平洋利益,准备“限制、削弱”日本实力,但朝鲜战争打完了以后,美国人怕了,他们对日本进行扶持,让日本成为东亚反共前沿。
第三,既然要让日本成为自己的“斗牛狗”,美国在经济上给了日本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取消日本的“战争赔款”,不准别国向日本索取,搞得小本子很舒服;
美国还把自己在亚洲的军事供应、装备维护等承包给日本,这对日本来说简直是一笔巨量生意,他们很快走出战后的萧条,工业、农业一派生机勃勃。
旧金山和会
这个会议最后形成了一个“旧金山和约”,片面规定了二战战败国日本的领土及国际地位问题。和约签订后,日本算是被美国绑定了,想逃都逃不掉。
因为只要日本想离开美国的控制,日本的国土、国际地位都成为世界上不确定的问题;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日本不管谁当首相,都不敢对美国有任何的“忤逆”。
美国对日本的控制深入到什么程度呢?举几个例子:
1、日本的领土、领空名义上是日本的,但飞到日本领空的飞机要降落必须得到美军的同意,日本自己是不能决定的;
2、日本不管什么大事,只要危及美国利益,马上会出大事,比如:首相遇刺、下台,特搜部掌握证据,要起诉政要等。只要危及美国利益的问题消失,这些问题也就没有了;
3、日本之前无论是制造业水平,还是经济实力,都危及到美国地位和美元霸权。1985年9月,美国打个电话给日本,西方几个国家签订了“广场协定”;
之后,日本半导体高级制造业被美国安排给韩国和我们的岛上;日本是个“外贸型经济体”,不出口只能等死,结果,日元大幅升值,出口货物价格暴增,出口大减、日本发展停滞;
4、2012年,推了多年的“中日韩自贸区”眼看着就要建成了,突然,韩国“天安号”护卫舰被莫名其妙地击沉;日本两个力推“自贸区”的高官西宫伸一和松下忠洋接连暴死。
······
一个国家能把另一个国家控制得如此紧,这不是“占领”,这已经是“吞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