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头二首》:“白发三千丈,斯言若未公。下梳惊落雪,倚槛且晞风。”
每个长发女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梳头,还好我们不是古代女人,不需要将头发梳成一个发髻,只要梳顺或者梳一个简单的马尾就能出门,整个梳头过程一分钟就能搞定。古代女人到了15岁就不能任由头发散落着,必须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父母还会举行笄礼表示女儿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如果谁成年之后还披头散发,会被人认为没有教养。
古代女子之美,一半在服饰,一半在发型,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加以笄、簪、钗、步摇、栉、珠花等饰品装饰,贫穷的女性因为要干活无法打扮得这么精致,梳一个简单的发型就可以了,而贵妇整天无所事事,可以用一整天梳妆打扮,《甄嬛传》等古装剧里随便一挽就做好了头发,那是电视剧骗你的。
古代只有清朝人留下了真实的照片,下面我们就从老照片去看清朝女人的发型,清朝早期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艰苦,贵妇们的发型比较简单,就是扎一条辫子盘在脑后,可以参考孝庄皇太后。如果不想头发轻易散乱与灰尘接触,就用一块布将头发包好,这种发型叫“包头”。
清朝中期,大清的根基基本上稳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开创“康乾盛世”,在此期间,GDP占据世界总量的1/3,国家发达起来后贵妇的发型也变化多姿起来,由包头发展出钿子头。
钿子头是满族贵妇出席重要场合的盛装,满族贵妇往凳子上一坐,就有梳头丫鬟主动为她梳头,梳头丫鬟将贵妇的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然后把像帽子一样的钿子戴在贵妇脑后。钿子的内胎是用纸壳、竹片、金属丝坐成的,为了遮挡内胎还要用黑色绒布覆盖缝合,梳头丫鬟可以把各种名贵的珠宝插在钿子上装饰贵妇,身份越高的女人钿子头越豪华,《如懿传》里周迅的钿子头还算简单的,裕德龄公主的钿子头才算夸张,钿子比她本身的头还大2倍,像帽子一样扣在头顶,不然无法固定。
清朝晚期道光年间流行两把头,这种发型是我们常在清宫剧里看到的,这种发型用发簪作为基座,头发拧成两股发辫,横向绕着发簪盘起来,两把头到了光绪年间演化成大拉翅。
大拉翅又称“旗头”,是慈禧太后发明出来的,有一年春天,慈禧在梦中梦见一位百花仙子,百花仙子留的就是这种头,高高的发髻像展开翅膀的蝴蝶,发髻两边有无数珠花,慈禧很喜欢这种发现,醒来之后就让人将她梦见的发型梳出来。
清朝贵妇为什么要用一整天梳头呢?其实她们不只是单单梳头而已,还要从洗头开始算起。清朝人没有自来水和电,洗头不是很方便,穷人两三个月才洗一次,贵妇可以一星期洗一次,慈禧这样的大人物洗头不用自己动手,下人会帮她准备好热水。
慈禧非常爱惜自己的头发,偶尔掉几根都会破口大骂,她为了保护头发经常用药材浸泡头发,由于她是油性发质,御医就用九种中药做成菊花散,将菊花散熬出来的药汁给慈禧洗头,慢慢的慈禧油性发质得到改善。
慈禧洗完头之后又要用御医配置的抿头方护法,抿头方里面有零陵香、白芷、薄荷、冰片、当归、侧柏叶等对身体好的东西,慈禧用抿头方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出现脱发的情况,花甲之年还是一头乌发。裕德龄曾在《皇朝的背影》大赞慈禧的秀发:“尽管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太后依然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其乌黑柔亮,如同天鹅绒一般。”
慈禧等头发干了之后就要李莲英梳头,慈禧以前的梳头太监是沈二顺,但沈二顺功力不行,翻来覆去都是几个同样的发型,她大为恼火。刚进宫的李莲英知道慈禧不满现状的梳头太监就跑去烟花之地看那里的女子梳什么头,他看到那里的女子每一个人的发型都不同,就悄悄学上手,然后向慈禧太后自荐自己。
慈禧常年深居宫中,没有见过宫外的发型,对李莲英非常满意,就把他视为红人。李莲英梳头非常仔细,使用的梳子都是用药水泡过的,这样就能边梳头边为慈禧做保养。
他有好几把梳齿程度不同的梳子,梳到头皮不同部位就用不同的梳子,梳出来的发型一丝不苟,慈禧看了十分满意,再也没有换过梳头太监,照这么一套工序下来,一天时间都过去了,慈禧不会天天洗头,她要睡觉的时候就把枕头枕在脖子下,第二天发型也不会打乱,可以为下次梳头节省很多时间。
现代女人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三天洗一个头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根本不能像古人一样把时间都用在梳头上,论压力还是现代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