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人很有趣,他的成长十分明显,最初只是一个作风比较剽悍的小队长,之后成为人望出众的善战良将,再往后个人特征越发突出,最后成为了一名精通战术、爱用险招的军事统帅。
如果说曹操是越到晚年越力不从心,那刘备则是越到晚年用兵越顺手,在身居高位之后依然酷爱弄险。刘备在入蜀、取汉中、东征这三次战斗中用的都是极度冒险的打法,赢了收益极大,输了一把赔光,完全不考虑本钱,尤其翻越定军山的行为几乎是在逼着夏侯渊来和自己以命相博,也许是因为刘备早年习惯了居无定所吧。可惜夷陵遇到用兵极度谨慎的陆逊,一下子就撞上了克星。
刘备的用兵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是涿郡人,在吕布口中和自己一样是边地出身,早年沾染上了边地人的剽悍习气,一怒之下暴打过督邮,属于作风比较生猛的那类人。刘备是从下级军官干起,年轻时就有勇名,是在尸体堆中爬出来的,他与孙坚有些相似。
袁术和刘备交战时,按照英雄记的记载,双方互有胜负。而在被吕布偷袭之后,刘备军展现出了令人恐怖的凝聚力,在部下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时,依然有一帮死忠在散尽家财相追随。相比于军事能力,这才是刘备在乱世中赖以生存的资本。
曹操南征时,面对自发跟随的百姓,刘备做出的决定是兵分两路,关羽率领水军,自己带领其他人员撤退。这种决定也许整个三国只有刘备做得出,在危险的时候不抛弃主动跟随自己的人,把能打的部队交给手下,自己以身犯险。于是后来上演了张飞据水断桥、赵云身抱弱子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这个规模不大的团队里惊人的凝聚力。
刘备的两个特点在其晚年越发突出,一是喜欢把最危险但最关键的任务交给自己来做,二是喜欢破格提拔人才予以重任。这种野路子模式其实不是刘备这种级别的君主常干的事,大概只有多次丢掉地盘又多次死里逃生的刘备才会养成这种习惯。
而夷陵之战其实是刘备一生最强的时候,他的用兵模式已经完全成体系,一个诱敌让吴军诸将集体中计。同时又招引蛮夷,荆南四郡有三个郡都在响应。接着刘备又玩起了自己拿手的以身犯险,深入战线后方围攻夷道,而陆逊不敢解救夷道,案剑说刘备是曹操都忌惮的强敌,最后还称其为猾虏。
但刘备在交锋中也被陆逊吃透了,陆逊深知,和刘备作战时不能陷入刘备的节奏,论战场嗅觉,当时可能没人比得过经常上演死里逃生的刘备,很多时候宁肯笨拙一点也不要想从他身上去讨到便宜,夏侯惇、夏侯渊、刘璋都吃过大亏,这就是陆逊称刘备为“猾虏”的原因。于是被完全吃透的刘备最后成了陆逊的手下败将,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