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六年,胡适到英国出席“中英庚款委员会全体会议”。沿途上,他看到西方国家的先进文明,有感于中国的落后,提笔写下了一篇《漫游的感想》。
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自己的六点感受。其中有一点提到:中国的麻将曾经“出口”西方世界,有过“昙花一现”的风光经历,但是现在已经没落了。
于是他发出感慨道:西洋勤劳奋斗的民族决不会做麻将的信徒。同时他痛批“麻将”:我们走遍世界,可曾看见哪一个长进的民族,文明的国家,肯这样荒时废业的吗?
胡适还批评“中华民族是一个懒惰、不爱惜光阴的民族”,甚至质问,为何“没有人说它是可以亡国的大害”。
胡适有这样的反应,是对当时国人的“恨其不争”。不过他的反应,总是让我想起,现在网络上反对“打游戏”的呼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麻将”可以亡国这个观点,并不是由胡适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出自明代遗民吴梅村的《缓寇纪略》。“打麻将亡国”,如今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谬论。不过,网络游戏“毒害小学生”的事情,还待商榷。
一、美国人不打麻将了,真好!
胡知在他的《漫游的感想》中提到:中国的麻将,曾经在20世纪初传入到西方世界,并且在当时的欧洲非常流行。
最流行的时候,书店里面都摆满了教人打麻将的书。一个中国留学生,可以靠教西方人打麻将赚取生活费。不过,对于这种现象胡适是非常不理解的。
好在到了1926年他访问欧洲的时候,发现西方人已经不打麻将了。他们只是将那些装饰精美的麻将像古董一样包装起来,束之高阁。
于是,胡适就去问他们为什么不打麻将了?对方告诉他说,太太小姐们喜欢打,但是她们的丈夫坚决反对,所以这个就流行不起来了。
然后胡适开心地在文章中写道:我早就知道,西方勤劳的民族不会被这种东西迷惑。只有懒惰的中国人,才会沉迷在麻将游戏里面,导致亡国。
胡适一心想玩西化,但骨子里还是很传统。他本着那时中国“重男轻女”的情况,自动忽略了西方女性们喜欢麻将的诉求。最后还引用一个明朝遗民的话,提醒大家,打麻将可以亡国。
胡适曾说,从前中国有三害:鸦片、八股和小脚。麻将其实和它们都一样,现在前三样都消失了,但是麻将却还没有消失。
而且麻将不但没有消失,还一度“出口”到了西方。当时还有人提出这是一种“文化输出”,这一点,让胡适尤其不能忍。
所以当他发现“麻将”潮在欧洲“熄火”之后,感到非常开心。他一边表扬欧洲人、日本人勤劳有智慧,一边又趁机把中国人大大地贬低了一通。
然后他又说,美国人的国戏是棒球,英国人的国戏是板球,日本有摔跤,中国人却只有打麻将。这个话也不全对,因为中国的农村有舞龙,还有丰收锣鼓。
只是由于中国太大,与欧洲、日本的情况不同。这些国家,一个国家只当中国的一个省。所以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中国各地的民间体育,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全国统一。
但是在胡适的眼里,他根本看不到这些。因为他一早就认定了中国比西方落后,所以中国的一切都是坏的。麻将本质是一种娱乐活动,而那时的中国破败不堪,你们还有资格娱乐吗?
于是,他讲了三句非常“经典”的话。在这三句话中,第一句比喻十分犀利,第二、三句基本囊括了他所有针对“中国文化”创作出的文章的主要思想。
第一句,“麻将文化”的输出,等于是中国对“鸦片”、“杨梅疮”输入的“回敬”。
第二句,咱们是一个“不长进的民族”。
第三句,“麻将只是我们这种好闲爱荡、不爱惜光阴的精神文明的专利品”。
二、以偏概全的“民国公知”胡适
近代中国持续落后与挨打的局面,让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感到非常着急。他们拼命地从中国文化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想要找到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的办法。
为了救亡图存,胡适他们那一批知识分子的焦虑,甚至是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如今的中国人还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让中国“生存”下去,他们当初甚至想废除中国的文字,全盘否定掉中国的一切。后来只是骂一下打麻将亡国,简直不要太平常了。
只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对中国整体的“精神文明”存在严重偏见与全盘否定的情况下,胡适等人讲出来的话难免会有些偏激。
就说麻将在西方流行这回事吧,西方的男人不打麻将,他们也可以打纸牌,他们还可以下象棋。他们不喜欢中国的麻将,或许仅仅是因为,看不得他们的女性为中国这个落后国家的游戏沉迷罢了。
只不过如今的中国男女平等,中国的男性不可能像当年欧美的男性那么野蛮霸道,仅仅是自己不喜欢,就不让它流行。
不过,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就一定比中国人勤奋。尽管当时的欧洲人多半勤劳,但是要动不动上升到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儿都是懒惰的,都是喜欢浪费光阴的,就太偏激了。
可惜,胡适没能活到寻找,否则他就会看到:如今的中国人,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勤奋的一个民族。如今的中国人依然可以打麻将,可见麻将并没有什么影响。
事实上,麻将只不过是所有娱乐活动当中的一种而已。任何的娱乐活动,都有让人沉迷的风险,包括如今网上最热衷讨论的网络游戏。
很多家长在网上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说学生是打游戏才荒废了学业,于是他们要求运营商关闭网络游戏。其实这个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使没网络游戏,还会有别的游戏出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网络游戏这种玩意儿。这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还能干什么?他们好好学习了吗?那部分爱学习的学生,荒废学业了吗?好像也没有!
如今,有了网络游戏以后,爱学习的学生还是在学习,不爱学习依然不爱学习。所以,学生是否爱学习,与娱乐活动的关系并不大。
当然,我不是说少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好事。我只是想说明,麻将和网络游戏,本身都只是一种娱乐活动,适可而止就行,过分沉迷都不好。
但是,完全没必要因为一部分人热衷于打麻将,或者打网络游戏就上纲上线。特别是像胡适这样,由“恨其不争”发展到进行“民族自虐”,就大可不必了。
结语
小的时候读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其实一直不赞同他偏激的观点。比如,中国人做菜放调料,从来都是放“少许”。做平常的事,确实也“差不多”了。
虽然中国人在很多地方都是“少许”、“差不多”,但是也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在大事上也玩儿“差不多”。不过,他能这样做反思,也是出于那时“公知”的一片爱国热情。
后来,有一段时间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十分流行。有的朋友看完了,当着我的面就向作者发起了一顿“素质三连”。
于是我就劝他说:不要太激动了,冷静一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这个社会总要有人来说一件事的反面,才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