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提起周立波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联想到经常活跃在银幕上的那个主持人周立波,但今天要讲的周立波是民国时代的一个著名作家,他不仅是一位有名的作家文学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是一个执笔为剑,为祖国和人民呐喊的爱国战士。
周立波出生在湖南的私塾先生家庭,也相当于是一个小小的书香门第了,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的良好教育与熏陶,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那年的周立波在11岁,当他看到街上的爱国青年满腔热血地高喊着救亡图存,自由与民主等一系列新思想的时候,小小的周立波被这些年轻热血的学子深深震撼到了,从那时起,追求进步思想的种子子周立波幼小的心里悄悄萌芽了。
积极的思想催人向上,周立波在成长的路上一直没有忘记当初那场轰轰烈烈的进步运动带给他的感触,他也一直保持刻苦学习新知识新思想的精神,凭着优异的成绩一路考入了理想的学校,周立波也立志以后也要为追求真理与崇高的思想理念而奋斗。
在周立波生活的时代,国家正值水深火热,他也时刻不忘为祖国尽一份力量,曾经想过为祖国为人民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几经思之后还是决定拿起“战笔”这把武器,以扎实的文字功底为祖国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哪怕能够为乱世之中的百姓带来一丝慰藉也是值得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选择这条路,并不是周立波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鼠辈,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和勇敢的路。周立波毅然决然地跟随我军去了作战前线,当了一名战时记者,这个工作并不比那些真正的士兵轻松,相反,他肩膀上的任务反而更重,而且危险也是无处不在的。
但是周立波从来没有想过退却,他始终坚守岗位,在艰苦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为组织带回前线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在工作职责之余还要挤出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1979年周立波先生因病去世,临终前交代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捐给祖国,谁也没想到当了一辈子文学家的他,毕生的积蓄加起来只有800块,看到积蓄数目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不禁让大家潸然泪下。周立波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战士,也是一位淡泊纯粹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