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是在中国人尽皆知的一项民国国策,由蒋介石提出,国民党政府践行。不少中国人都以为这是一句古语,是古代哲人提出的大道理,谁能想到这是蒋介石率先提出的。
1929年6月时,蒋介石同冯玉祥等实力派军阀内战时,便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并付诸实际行动。从1929年6月蒋介石讨伐冯玉祥开始,到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总计7年时间。那么蒋介石坚持7年的“攘外必先安内”,得到了什么呢?伟人毛主席,用数据说出的一句话,直接暴露出来。
首先我们要清楚,“攘外必先安内”的提出,具体是在什么时间。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在“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11月30日,顾维钧就任外交部长仪式上,蒋介石进行主持和演讲:“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悔。”
还有人认为,那是在1931年7月23日的南昌,蒋介石发文《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喊出口号:“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
还有人说,“攘外必先安内”并非蒋介石首倡,而是1929年12月3日,石友三在安徽蚌埠的讨蒋通电中提及。
从具体资料看,“攘外必先安内”还是蒋介石提出的,提出的时间还很长,目标是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系军阀。1928年年底,东北易帜,东北各省形式上归顺中央。至此,南京国民党政府对全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这种统一是虚幻的,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
南京国民党政府,外有列强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内有反蒋派系林立,面和心不和、心和面不和的都有。北洋军阀刚被打倒,国民党就开始内讧起来。1929年2月,蒋介石通过军事和政治一同出击,化解了桂系军阀的蠢蠢欲动,紧接着又将收拾对象换成军事实力最强的西北冯玉祥。
蒋冯大战尚未开启,蒋介石就先用上政治手段,以国民政府中央的名义先发制人,指责冯玉祥“背叛中央,祸国乱党”,号召各地军阀“拥护中央”,一起讨冯。1929年6月7日,蒋介石致电四川众军阀:“讨冯即所以安川,安内方可以攘外。”
这招“攘外必先安内”,让蒋介石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目的,整合了国内各军阀和国民党各派系的力量。这让蒋介石尝到了甜头,但这种针对国民党政府内部,血腥镇压政治和军事上异己的手段,也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不满。
1931年夏天,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大势已成,就将目光转到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日寇上,也准备采用“攘外必先安内”的方法去完成目标,但这并未形成系统的政策。甚至在1932年3月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被参会的代表们否定、不执行。
1932年5月,南京政府同九一八事变后的日寇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大多数国民党军政要员,认为中日矛盾既已缓和,那就由着蒋介石的方法来,“攘外必先安内”至此也成国民党的基本国策。
蒋介石和国民党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攘外”无非是侵华日寇,“安内”是我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和地方实力派。
提起“攘外必先安内”,九一八事变是怎样都绕不开的话题。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是“不抵抗”政策,而东北军主力进行不抵抗,将东北全境拱手相让给抱着试一试态度侵略的日寇。这样的行为,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都会怒不可遏。可偏偏,它就发生在中国近代,明明白白写着。
“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军全军将士直接下达不抵抗命令的是张学良,而幕后主使者却是蒋介石。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关押囚禁时,蒋介石曾提出要以交出自己“九一八”下发给他的“不抵抗”手令为要求之一,释放张。从这里可以看出,蒋介石确实是要求了张学良实行不抵抗。
但,这也不是说张学良没有错。他老子张作霖拼搏奋斗大半辈子,宁死也不跟日本合作出卖国家,打拼下的偌大家业,张学良一声不吭,就听蒋介石的“不抵抗”,放弃了。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同时,也引人嗤笑。但张学良通过西安事变,也算是将功补过、弥补回来了。若不是老蒋的命令,张学良哪来这么大胆子下这种古怪的命令,放弃生他、育他、他立身之本的东北。
“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蒋介石在9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
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以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哀痛之至,抛碎茶杯,撕破倭本,不觉失态。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部叫《邪不压正》的电影,里面有一句对白很有意思:
“靠谁,老蒋?”
“更靠不住。”
“一个写日记的人?“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是啊。”
“你会写日记吗?”
“我不写,你写日记吗?”
“谁能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
“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吗?”
“下贱。”
“下贱。”
蒋介石的日子分明是在作秀,“九一八事变”的后续就是他“攘外必先安内”的计划手段之一。否则在日寇侵犯当时民国工业最重要的东北地区时,国民党军就该大兵压境,与之抗衡,将其驱逐。
可是,蒋介石一再强调,若想要抵御外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之统一。”
“九一八事变”爆发,举国沸腾,全国上下,社会各界,抗日气氛高涨,全民奋起要求对日本全面作战,但蒋介石还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日的做法。
日寇大举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危如累卵,蒋介石还是认为这是“肘腋之患”,继续对日坚持妥协退让的政策,把精兵强将压到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发动数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把中共视为心腹大患。
南京政府是在饮鸩止渴,“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年初,日寇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蒋介石继续退让,还同本不能有半点退缩余地的日寇签下屈辱丧权的“上海停战协定”。
每每忍不下去,蒋介石都说“非至最后关头”,“不作无益之牺牲”,即使他也知道侵华日寇的野心大得很:“彼之处心积虑,乃企图亡我整个中华民族。”可这又怎么样呢,蒋介石继续放纵,继续“剿共”。蒋介石对日是一退再退,“剿共”一日不成功,一日不抗日。
再看到1934年12月,蒋介石口授发表的一篇长文:“中日两国本为兄弟,无不可合作之理。日中平等互利相提携。一般理解的中国人都知道日本终究不能作我们的敌人,我们中国终究须有日本携手之必要。”
这是什么意思?日寇侵略如火,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最高领袖,还在叫嚣着:日寇不是我们的敌人,中日以后一定会携手前进、互利互惠。这滑天下之大稽,你这起码把侵华日军赶出中国,夺回所有属于中国的国土和权益,再说这话也不迟。
要知道彼时的侵华日寇,不但将东北三省侵占了,热河省、长城各关隘均被占领,其还向关内的华东、华北地区进行步步蚕食。国民党军不抵抗日军的军事进攻,还大肆鼓吹中日兄弟的“合作、提携”。这完全是着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魔法。
华北、华东有义士、义军自发抗日,浴血奋斗,保卫家园,抵御日寇入侵。但蒋介石以最高领袖的名义,三令五申,不许与日交火,严令禁止国民党军参与到对日作战中。
很多学者说,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其“必先”的妥协退让的限度。其实不然,若无西安事变,及之后的卢沟桥事变,蒋介石还是很可能要求国民党军继续消极抗日、积极“剿共”的。
自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蒋介石的“攘外”一直只存在口头上,对于来犯日寇的军事侵占、挑衅和无理要求,完全按照两个要求来——不抵抗,不扩大,只要不全面开战即可,其实质就是投降。
说完蒋介石的“消极抗日”,那他是怎样“积极剿共”的?1931年9月,蒋介石指挥部署的“第三次围剿”再度失败。蒋介石还是不甘心,选择重整旗鼓、秣马厉兵。在1932年6月,调集60余万精锐部队,发动“第四次围剿”战争。次年春天,又派出50万部队,大举进攻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四次围剿”失败,蒋介石还是不放弃,亲自任总司令调配,坐镇南昌,集结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再次进行“第五次围剿”。为了“剿共”能做到尽善尽美,蒋介石亲上前线指挥鼓舞,举办军官训练团拉拢人,对“进行围剿的部队”的中高层军官进行战略、战术、政治等方面的教育。
西安事变的爆发,其本质就是国内要求抗日的社会高潮达到顶点的表现。而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7年时间内,最终得到了什么呢?
先反蒋后抗日,还是先抗日后反蒋,或是抗日反蒋一起,这个决定由蒋介石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插手解决”了。工农红军底子薄,国民党军又步步紧逼、严密封锁、反复围剿,因此只能选择先反蒋后抗日,这是危及生存根基的问题。
可从1931年到1934年,毛主席逐渐遭到排挤,正确领导最后遭到全面否定,因此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工农红军主力被迫退出经营多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上长征,来到“反蒋”和“抗日”齐下的陕北。
1940年1月,毛主席曾评价蒋介石坚持7年的“攘外必先安内:“剿‘共’四年之后,就已经‘剿’出了一个‘满洲国’;再加上六年,至1937年,就把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剿’进中国本部来了。”
日寇侵华是因为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吗?日寇愈发嚣张,日占区愈不断扩大,是因为工农红军革命的存在吗?当然不是。侵华是日本既定的国策,是蒋介石非要将其与我党划勾;抗日救国才是蒋介石所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最应该做的事,而不是纵容危如累卵的民族危机不断扩大。
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可能蒋介石到死都没有捋清楚。他或许读过毛主席的《矛盾论》,但他没有明白;他要是明白,台湾也不会到他死,到他儿子蒋经国死,还没回归祖国,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