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曹操最疼爱的儿子之一,一度差点要立他为世子。但是曹植虽才华横溢情商却比较低,远不如他大哥曹丕来的狡黠。曹丕即魏王位后,处处提防着曹植,如果不是看在母亲卞夫人的面子上,曹植估计就和燕王曹鄣一样了(燕王曹彰在洛阳蹊跷死去)。
曹植是曹操最有才气的一个儿子,与父王曹操,兄长曹丕合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和集大成者,所著《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千古佳作,曹植的文学造诣极高,在历史上广受推崇,是一个有着有与李白、杜甫同等地位的文化名流。
作为三国第一大枭雄曹操的儿子,曹植继承了曹操的天纵才气,却没有继承他的为人之道,以至于在后来的立储之争中被大哥曹丕后来居上。
建安十九年(217年),二十三岁的曹植被封为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曹植被委以镇守邺都的重任,邺都是当时东汉名义上的国都,非亲信之人不能守,曹操如此安排,难免让臣下会联想这是要培养曹植做接班人的节奏,如此,杨修、丁仪、丁廙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豫,好几次几乎就要立他为王世子。然而,曹植身上的才子气太重,虽以才华横溢见宠于父王,但常常任性而为,嗜酒无度,不懂得修饰约束自己,让曹操越发失望。
建安二十年(217年),曹植乘曹操不在邺都,“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据《三国志》)私坐王室銮驾,纵马奔驰于只有天子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如此置国法于不顾,令曹操大为震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曹植也因为这件事逐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而他的大哥曹丕,则努力塑造出一个尊父爱弟、谦卑恭谨好学的形象,慢慢赢得了父王的信任,终于在这一年的十月,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立储之争中曹植彻底落败,心情无比低落和消沉,此后更经常借酒浇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魏王曹操病逝,王世子曹丕继承王位,同年接受汉献帝禅让建立大魏,曹植和护羌校尉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室悲伤哭泣,曹丕非常愤怒,说:“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据《三国志.魏书.苏则传》)曹植这种消极不配合的举动让曹丕非常反感,此后便处处提防这个弟弟。后来在母亲卞夫人的出面干预下,曹植多次徙封,苦闷无比的曹植在封地便纵情山水,饮酒赋诗。
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始终处于被打压和监视的状态,他的满腔热情和理想抱负都被深深的压抑在心里。黄初三年(222年),曹植再一次被徙封为鄄城王,食邑增加到了两千五百户。在这一次被封王回到封地鄄城的途中,曹植有感而发,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洛神赋》,这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全篇赋文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读来令人遐想连篇、意境悠远。
黄初四年(223年),曹植改封雍丘王。两年后,曹丕南征回来,路过雍丘,与曹植相约见面,兄弟二人算是难得一聚,但依然心结难解,曹丕出于哥哥对弟弟的关心,又给曹植增加食邑五百户。黄初七年(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皇太子曹叡即位,为魏明帝。
明帝即位,曹植的境遇依然没有好转,他虽有满腔的报国理想,壮心不已慷慨激昂,渴望能施展自己压抑了很久的才能,多次上书给明帝,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明帝和文帝一样,对曹植的提防之心不变,虽口头嘉许曹植的拳拳报国之心,却始终严守底线,对曹植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的境遇并没有所好转,在文帝、明帝两朝十二年的时间里,曹植多次徙封,始终没能安定下来。
晚年的曹植,兴许是看到了从政无望,报国无门,便索性静下心来,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1年)曹植最后一次徙封陈王,同年十一月在忧郁中去世,享年41岁,结束了他平凡而不简单的一生。依照他的遗愿,被安葬于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