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她为何被废?
创始人
2025-07-23 07:03:23
0

胡善祥尽心侍奉婆婆、打理后宫,堪称贤惠,却在没有犯错的情况下被明宣宗朱瞻基废掉。不仅百官反对此事,就连天下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表示同情。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在胡善祥在被废之后,朱瞻基和孙皇后的日子过得并不好。

话说回来,胡善祥之所以会被废,永乐大帝朱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元1399年,那时候朱棣还只是燕王。一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神奇的梦,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给了他一块圭玉,象征着无上皇权。同时还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意思是说,这皇位呀,只有传给朱棣的孙子才能保证明朝江山社稷永固。

朱棣一听乐了,这不是意味着自己要先当上皇帝,自己的孙子才能当皇帝?

朱棣一觉醒来,满脑子都是这件事。恰好此时有人禀报,他的长孙朱瞻基出生了。

朱棣闻言大喜,这可是他的第一个孙子,立刻跑去查看。越看他越喜欢这个孙子,觉得像自己。再联想到那个梦,朱棣相信这朱瞻基便是梦里的那个“传世之孙”,这大明的皇位一定要传到他手里。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的一系列错误决策让朱棣看到了希望,于是果断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取了皇位,开创了永乐盛世。

其实我们都知道,朱棣这个梦只不过是给自己夺取皇位找个托词罢了。但是他对朱瞻基这个孙子的喜欢是真真切切的。

当时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各方面条件都不如两个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熙,一直对太子之位念念不忘,总想将朱高炽取而代之。

为了让他断了想念,朱棣在朱高炽还健在的情况下,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其传达的意思非常明显:朱棣就是要把皇位传到这个孙子手里,因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及其稳固,谁也别想打他的主意。

事实上,朱棣一直在将朱瞻基当做储君培养,在他身上没少花心思。而随着朱瞻基逐渐长大成人,他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令朱棣非常满意。

当朱瞻基十八岁的时候,朱棣觉得是时候给朱瞻基选个太孙妃了。

关于这太孙妃的人选,其实很多人的心里都有数了。他们相信这太孙妃之位非孙氏莫属。

这孙氏乃山东邹平人,具体名讳不详。由于其父亲孙忠在河南永城县担任主簿,因此居家迁往永城县定居。

永城县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却住着一个贵人,那便是彭城伯夫人。而巧的是,这彭城伯夫人和孙忠的母亲关系很好,情同闺蜜,两家人时常互相走动。

老人家嘛,整天没什么事情,就操心子孙的婚事,彭城伯夫人见孙氏乖巧可人、非常懂事,于是便动了心思,想让她做自己的外孙媳妇。

而这彭城伯夫人的外孙正是皇太孙朱瞻基。

虽说这彭城伯夫人是朱瞻基的外婆,但是朱瞻基现在贵为皇太孙,他的大小事情就连他爹朱高炽说了都不算,要看朱棣的意思。

彭城伯夫人只得找到自己的女儿,当时的太子妃张氏,让她帮忙搞定此事。

既然是母亲的要求,张氏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她便借着入宫的机会,向自己的公公说明了此事。

当然,张氏说得比较隐晦,毕竟谁能当皇孙妃那是朱棣说了算的事情,他一个妇道人家可没法多嘴。

好在朱棣没太在意,既然自己的亲家都说话了,自己要是拒绝了反而显得不够大度,便让孙氏进宫陪着朱瞻基,算是给他找了个玩伴。

这孙氏打小就是个美人胚子,随着年纪的增长,越发是出落得水灵。加上她很会察言观色,宫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她。

由于孙氏和朱瞻基同岁,二人朝夕相处之下,已经是两小无猜了。对于情窦初开朱瞻基来说,孙氏不仅仅是自己的青梅竹马,更是自己的初恋,是自己未来的媳妇。

事实上,当时但凡知道孙氏存在的人都认为孙氏必定是未来的太孙妃,就连外庭的一些大臣、甚至孙氏自己都这么认为。

于是当朱棣准备给朱瞻基找太孙妃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直接册封孙氏为太子妃。

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朱棣却下旨为朱瞻基海选太孙妃。

这下子所有人都傻眼了,一些大臣甚至已经准备好恭贺孙氏成为太孙妃了,只好就此打住。而对此事最不满的当属朱瞻基、孙氏以及彭城伯夫人了。

他们都认为朱棣当初让孙氏入宫陪伴朱瞻基是打算让她当太孙妃的,此刻他们都觉得被欺骗了。

其实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尤其是孙氏和彭城伯夫人。朱棣对于他们的想法毫不在意,即使她们不满又如何?他们敢有一句怨言吗?那是万万不敢。

朱棣之所以安排海选太孙妃,原因很简单。太孙妃那就是未来的皇后,必须按照皇后的标准来挑选。

而且皇后母仪天下,要成为天下女子的表率,意义重大。皇帝喜不喜欢皇后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后够不够格做出这个表率。

因此,朱棣即使知道朱瞻基喜欢着孙氏,依然下旨要按规矩来。换句话说,朱瞻基当做宝贝的孙氏在朱棣看来远不够优秀。

好在虽然明朝选皇后的标准严格,但是并非只看德行,对于身材、样貌、举止、仪表等都非常讲究。

最后选出来的太孙妃便是胡善祥,可想而知胡善祥那可是万里挑一的佳人。

虽然朱棣不在意孙氏和彭城伯夫人的想法,但是朱瞻基的感受他还是要顾及。因此在册封胡善祥为太孙妃的同时,册封孙氏为朱瞻基的嫔。

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明史》

对此,反映最激烈的既不是朱瞻基,也不是孙氏,反而是彭城伯夫人。

毕竟她当初已经向孙家夸下海口说孙氏一定能当上太子妃的,结果她太把自己当回事,朱棣一道旨意下来,让她颜面全无,都不好意思去孙家串门了。

其实,就孙家那低微的身份,孙氏能给朱瞻基当嫔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的。以孙氏和朱瞻基的感情,将来朱瞻基当了皇帝,孙氏少说也是个贵妃,孙家那也是鸡犬升天了。

所以孙家比彭城伯夫人看得清,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反倒是彭城伯夫人银爵觉得落了面子,隔三差五去女儿张氏那里念叨没希望她去找朱棣说说里,收回成命。

张氏不愧是朱棣选出来的儿媳,非常懂事。她一边安抚自己的母亲,假意答应她的无理取闹,另一方面却什么也不做,坚决不给自己的公公添麻烦,随着朱瞻基的婚礼如期举行,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是一场颇为特别的婚礼,因为婚礼的参与者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胡善祥和孙氏同时嫁给朱瞻基,当然胡善祥和朱瞻基才是主角,孙氏的地位相当于妾,只能做配角。

好在胡善祥也确实优秀,不仅貌美、凹凸有致,还温婉贤淑,与她相处,给了朱瞻基一种全新的体验。加上有朱棣给她撑腰,朱瞻基对她那是好得不得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朱棣大的去世,情况慢慢发生了转变。

公元1425年,仅仅登基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去世,朱瞻基继位,便是明宣宗。而胡善祥升级为皇后,孙氏则升级为贵妃。

大概是觉得亏欠孙氏太多,朱瞻基在册封孙氏的时候,特意授予孙氏金册、金印。按当时礼制,只有皇后才能被授予金册、金印,贵妃是没这个资格的。

但是朱瞻基冒着违反祖制的风险,强行授予孙氏金册、金印。虽然有些不长眼的言官上书反对此事,不过大部分官员都假装没看见。毕竟皇帝刚登基,此时和皇帝对着干,必然会被杀鸡儆猴。大家都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自然不会在此时触朱瞻基的霉头。

由此可见朱瞻基和孙氏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罢了。

随着与胡善祥相处久了之后,朱瞻基一开始的那股新鲜劲全无,此时的胡善祥在他看来是一个无趣的女人。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是一板一眼的,一点情调也没有。

事实上,这便是当时的纲常对女子的要求,要像莲花一样,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朱棣费尽心思层层筛选选出来的皇孙妃,要是懂情调那才见鬼了。

不过朱棣已经不在了,朱瞻基没有什么需要顾及的。于是他开始冷落胡善祥。

更要命的是,孙氏依然贼心不死,时刻惦记着本该属于她的皇后之位。当她发现朱瞻基的变化后,开始对朱瞻基发起了甜言蜜语的攻势,想尽办法可以讨好朱瞻基,把他哄得开开心心的。

反观胡善祥那边,依然对谁都客客气气,一副大家闺秀的做派。她只想着把后宫打理好,从不争宠。

甚至在朱瞻基享乐的时候,胡善祥总是不解风情的跑出来劝谏,希望朱瞻基像朱元璋和朱棣学习,做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最好每天除了批改公文、处理政务,其他得啥都不做。

朱瞻基从小就被朱棣管着,什么事情都要让朱棣满意,早就厌烦了被人管教。现在好不容易朱棣不在了,他可以想做啥做啥了,自然特别排斥胡善祥的劝谏。

加上孙氏时不时的挑拨,朱瞻基下定决心要废掉胡善祥,改立孙氏为皇后。

不过胡善祥作为皇后非常称职,她的贤惠甚至连宫外的百姓都有所耳闻,人们对于这位皇后都是赞不绝口。

纵使想要废后,朱瞻基是一点理由都找不到。

朱瞻基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是他也没胆子公然挑战民心。别的不说,他在史书上必然会留下骂名,到时候他可没脸去见她的皇爷爷。

思来想去,朱瞻基只得从儿子这一点下手。

当时胡善祥给朱瞻基生了两个女儿,但是却一个儿子也没生。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尤其是在皇家,太子必定为皇后所生,而太子又是国本,关系到江山社稷。

问题是孙氏那边的情况还不如胡善祥,她只给朱瞻基生了一个女儿,也没能生下儿子来。

如果此时朱瞻基以生不下儿子为由废掉胡善祥,那么自然要册封一个生了儿子的妃子当皇后,照样也轮不到孙氏。

要知道,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再少也不可能只有两个女人的,朱瞻基宠幸的妃子可不止孙氏一人。

万一其他妃子先生下儿子,到时候朱瞻基辛辛苦苦废掉胡善祥,也只会便宜了其他女人,根本轮不到孙氏。

因此,在孙氏生下儿子之前,朱瞻基不敢动胡善祥。不仅不敢动,还要想方设法巩固胡善祥的地位,以免让其他妃子窥视皇后之位。这一巩固下来,胡善祥的名声更好了。

与此同时朱瞻基没日没夜的努力生儿子,这段时间里,他基本和孙氏腻在一起,碰都不碰胡善祥。

这样不仅提高了孙氏生下儿子的几率,同时也确保胡善祥没机会生下儿子。

最终在朱瞻基和孙氏的不懈努力下,孙氏终于给朱瞻基生下了一个儿子,便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孙氏有了儿子,而胡善祥只有女儿,朱瞻基终于可以开始施行他废立皇后的计划。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当他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出此事的时候,立刻遭到群臣的反对。其中以杨溥、杨荣、杨士奇、夏原吉等朝廷重臣的反应最为激烈。

这是让朱瞻基始料未及的,此前有一些阿谀奉承的大臣聚集在孙氏周围,纷纷表示支持孙氏当皇后,这使得朱瞻基误判了朝臣的反应。

结果此时由于群臣激奋,这一小波大臣也都不敢吭声了。

大臣们反对废后的理由很简单,胡善祥自从当上皇后以来,以贤明闻名于世。作为天下女子的表率,她非常称职。现在胡善祥没有犯任何错,却要废掉他,根本无法向世人交代。

朱瞻基眼看这朝会是没法开下去了,只得宣布退朝。但是他并未死心,而是积极寻找其他办法。

这时候就轮到那群支持孙氏的大臣们出场了,他们此时再不表现一下,他们心心念念的加官进爵怕是没机会了。

这群人可能别的本事没有,但是能在朝中当官的,书读的够多,很快他们便找到了解决之道。他们告诉朱瞻基,可以依照宋仁宗废掉郭皇后的旧例行事。

这郭皇后为人非常小心眼,而且仗着刘太后的宠爱,她在宫里一向飞扬跋扈,连宋仁宗都不放在眼里。

由于一直生不下儿子,郭皇后长期派人监视宋仁宗的一举一动,防止其他妃子得到宠幸生下儿子,进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一旦宋仁宗宠幸了其他妃子,那妃子就要倒霉了,必然会遭到郭皇后疯狂的报复。

有一次宋仁宗宠幸一个妃子,结果郭皇后直接带人冲进房里,当着宋仁宗的面命人将那妃子打了一顿。她还觉得不解气,竟然当众打了宋仁宗一巴掌。

宋仁宗那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脾气好,但是此时他忍不住了,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废后之事。至于废后的理由嘛,便是皇后剩不下儿子。毕竟总不能说皇帝被皇后打了吧?宋仁宗也要面子的。

即使如此,依然有范仲淹这样的重臣表示反对。当然了,范仲淹是为了宋仁宗的名声考虑。

但是宋仁宗咽不下这口恶气,最终还是将郭皇后给废了。

回到朱瞻基这边,这群大臣们建议朱瞻基依照前朝旧例行事,废掉胡善祥也算是说得过去。

不过朱瞻基也明白这胡善祥和郭皇后的情况差别太大,为了避免群臣继续阻止此事,朱瞻基特意去找胡善祥好好的谈了谈,让她自己上表辞去皇后之位。

胡善祥依然是那么的温婉贤淑,她一不哭二不闹,只是默默的答应了朱瞻基的要求。没几天,一份请辞的奏疏便败在了群臣的面前,称自己一直无子,不适合继续当皇后。

就这样,胡善祥让出了皇后之位。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朱瞻基搞的鬼,都不齿他的行为。人们都很同情胡善祥的遭遇,只不过这次是胡善祥自己请辞的,其他人没法插手。

朱瞻基并不在意这些,就在胡善祥被废后,立刻找来孙氏,希望她能担任皇后。孙氏假意推辞,说自己是不够贤惠,其实早就心花怒放了。

朱瞻基一看孙氏如此识大体顾大局,更加满意自己的眼光,也不啰嗦,直接就册封孙氏当了皇后。

此事看上去是胡善祥吃了大亏,朱瞻基和孙氏占了便宜。但是就结果而言,恰恰相反。胡善祥丢掉了皇后的位置,反而活得洒脱。而朱瞻基和孙氏却因为此事战战巍巍的度过了一生。

胡善祥被废后住在长安宫,潜心修道,道号静慈仙师。从此之后不再过问外事,安安心心过好自己的日子。

由于她这个儿媳妇实在是太优秀,和朱瞻基的生母张太后的关系非常和睦、融洽,使得张太后对于胡善祥被废一事一直耿耿于怀,隔三差五让他入宫陪自己唠嗑。

每逢宫中举办宴席,张太后也会派人让胡善祥参加。而且特意安排胡善祥坐在孙氏的上方,以凸显他的地位比身为皇后的孙氏要高。

别看张太后不问朝政,但是她在宫中的地位极高,就连朱瞻基都不敢招惹她。对于张太后的所作所为孙氏自然是有口难言,不敢有一丝怨言。

此外朱瞻基和孙氏也低估了胡善祥当时的影响力,他的好名声不仅在朝堂上人尽皆知,即使在民间也是家喻户晓。胡善祥被废后,表示同情者不计其数,与之相对的,朱瞻基和孙氏的名声算是臭了。

也正是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为皇帝的朱瞻基到了晚年也不得不服软,称当初不该废了胡善祥。很显然她是想挽回一下自己的名声。

皇帝都如此,当上皇后的孙氏说面对的压力肯定更大。她整天担心自己会被废掉。

后来张太后、朱瞻基先后去世,孙氏的儿子朱祁镇顺利当上了皇帝,虽然孙氏是不用再担心自己被废了,但是她所面对的压力依然不小。人言可畏并不是说着玩的。

她不仅没有像某些人猜测的打压胡善祥,反而对她还不错,时常赏赐些东西,还经常召胡善祥入宫陪她唠嗑、叙旧。总之她们二人的关系看起来还不错。

甚至在胡善祥去世后,孙氏下旨以嫔妃之礼安葬胡善祥。

孙氏知道自己的名声很差,她的地位已经尊贵无比,人生已经没有太多追求,就想要个好名声。这才是她余生最在意的事情,所以她才会善待胡善祥。

但是这样还不够,她还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挽回自己的名声。

而土木堡之变的发生,给了孙氏一个表现的机会。

当时,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直逼京师,朝廷人心惶惶,是孙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出来主持大局稳定住了局面。

孙氏另立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钰为皇帝,并重用于谦等忠臣,成功击退了瓦剌大军,保住了大明的江山。这些事情对一个妇道人家来说谈何容易。

后来朱祁镇被放了回来,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基称帝。而朱祁钰则被关了起来,孙氏暗中派人照料朱祁钰,使他少受了很多苦。

等孙氏去世,朱祁镇追封胡善祥为静慈皇后,并为她按照皇后的礼仪修建坟墓。此举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赞。

虽然都说这是朱祁镇的妻子钱皇后的主意,但是这应该也是孙氏授意的,毕竟钱皇后和朱祁镇和胡善祥不熟,他们犯不着做这事,反而是孙氏最有动力。

总之,朱棣当初乱点鸳鸯谱,造就了胡善祥、朱瞻基、孙氏三个人的悲剧。胡善祥不仅被废,还几乎是孤独终老。朱瞻基、孙氏则因此留下一世骂名,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名声而苦苦挣扎。

孙氏与其争一时之名非要当皇后,不如安心当他的贵妃,与朱瞻基恩爱一世来得幸福。可惜有些事情,人不经历、不犯错,永远也不会知道后悔的。

相关内容

正向闽浙沿海靠近!7号台风...
“范斯高”于近日生成,正以坚定的步伐正向闽浙沿海靠近。这股强大的台...
2025-07-23 12:37:45
潘国强任中共宁德市委副书记
近日,喜讯传来,潘国强正式就任中共宁德市委副书记。这一任命彰显了其...
2025-07-23 12:36:32
原创 ...
熟读三国的朋友一定知道,蜀国人才不多,尤其是关张赵马黄等精英人才死...
2025-07-23 12:34:10
原创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读过《三国演义》的都耳熟能详。 公元228年诸...
2025-07-23 12:34:01
原创 ...
同是无名小辈,商鞅有公叔痤举荐,魏惠王不用,为何重用庞涓? 说起魏...
2025-07-23 12:33:57
原创 ...
长平一战,赵国惨败,更让人震惊的是,四十万的降军全被白起给坑杀了。...
2025-07-23 12:33:56
原创 ...
背景:基督教的传播 西洋知识在明清两代进入中国,传教士是西方知识最...
2025-07-23 12:33:52
原创 ...
在历史上,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巧合,让人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2025-07-23 12:33:49
原创 ...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乱世,说到乱世,一定能够说到三国。三国时期是中国历...
2025-07-23 12:33:37

热门资讯

原创 友... 1935年9月,红十五军团首长决定派红81师243团围攻敌第110师驻甘泉城的一个营,采取“围点打援...
原创 缩...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青莲居士李太白的《侠客行》中的一句,寥寥几字就刻画出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士...
原创 神... 赊刀人,一个流传于江湖之中的神秘组织,其实说它是个组织也并不正确,因为没有人知道它的组织构架是怎么样...
浙是我的家 | 诸暨小山村里的... “这是我们家族遗留下来唯一一件战争年代的物件。” 今年60岁的傅海,从一个文件袋中,小心翼翼地拿出...
原创 诸... 公元207年的南阳一间茅草屋里,颠沛流离半生的刘备经人指点从在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而历史上著名的”隆中...
原创 苏... 苏伊士运河,位于亚洲和非洲地峡之间,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红海,是世界第一海上枢纽。苏伊士运河开...
原创 扬... 扬州一破墓出土最高规格的凤冠,起码价值10亿,专家:全力抢救 其实有很多在古墓中出土的文物并不是非常...
到民生现代美术馆探寻“文明的源... 古朴的巨型复制面具,庄严的祭祀复原现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象牙原件,在AI的帮助下设计自己的青铜器...
原创 教... 引言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英雄,他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后世学习的表率,正是因...
原创 欧...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欧洲那是近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大洲了,尤其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欧洲就占据世界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