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到东吴派出10万大军,莫惊慌,莫害怕,假如是孙权领军,那就可以安心了,好像只要有800人,就能打赢孙权。
那孙权打仗真的就是个笑话吗?会不会是错误的印象呢?今天我们就深入《三国志》历史记载,好好确认一下孙权亲征的战绩。
01
第一,以《三国志》原文为主;第二,君王有出征,写到明确的胜败,即为一次胜负。
孙权最初参加的两场战役,就是跟着他的孙策哥哥,征讨刘勳跟黄祖。这两场都是胜战,但这两场主帅都是孙策,有一个能干的哥哥真好。
当孙策过世后,孙权扛起了接班的重责大任。孙权20岁那年西征黄祖,攻破了黄祖的水军,但还没打下城池,后方山贼作乱,只好退兵回去,这当然是一次胜绩(1胜0败)。
说起刘表的大将黄祖,这是孙家的死对头,孙坚就是被黄祖的军队所杀,所以孙策跟孙权一直在打黄祖。黄祖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虽然常常打败战,但还是保住城池,还是能全身而退。
这次黄祖军兵败,但皇黄祖的部将甘宁,射杀凌操,让黄祖脱险。4年后,甘宁转投东吴,并且提议再次攻打黄祖。
孙权听从甘宁的建议,西征黄祖,掳获了当地百姓回来。其实这一战,不能算是打胜战,东吴一位擅长算命的吴范,他对孙权说:
今年攻讨不利,明年再打吧。依我算来,明年刘表将死,那才是用兵的机会。
神奇的是,刘表真的就在隔年病亡。在《吴范传》中,说孙权这次出兵没能攻克黄祖,虽然掳获了部分百姓回来,但应该视为没有明显的胜败比较合理。
02
隔年春天,孙权又打黄祖,由吕蒙击破黄祖水军,凌统跟董袭攻破城池。
黄祖逃跑中被斩下首级,孙权得到了数万人口,这是一场漂亮的大胜战(2胜0败),孙权夺得江夏的南方区域,扩大了领土,还杀了他们孙家的大敌,江夏战神黄祖。
这年是东吴创造奇迹的一年,同年冬天曹操南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赤壁之战,东吴打下胜利,写下历史的新页,黄盖诈降,让火计成功。
不过这一战的记录,因为左右都督是周瑜跟程普,那孙权呢?其实孙权有带兵亲征,周瑜打江陵,孙权自己在东边打合肥,结果孙权打不下来,只好退兵。
如果用严格的标准来看,这一胜不能算在孙权的头上,不过帮他求个情,最初动东吴内部害怕曹操,很多人都说要求和,孙权是主张硬起来打的,所以赤壁之战的结果,应该可以让孙权的胜场数加一。
虽然他没有斩下敌人,但他也有斩下桌脚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孙权第一次亲征合肥,这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打开了一个不该碰的副本,以后孙权数次挑战合肥都没有好结果,这就是一个地狱级的副本。
03
第一次合肥之城,孙权有兵力优势,但曹魏的蒋济伪造书信,假装援军就要到了。孙权久攻不下,又听到援军将至,只好退兵。
为什么合肥这么重要?为什么往后孙权死盯着合肥?长江以北的濡须口(濡须水流进长江的地方就是濡须口),孙吴的水军可以从长江至濡须口,从濡须水进入居巢湖口,再往上走,就是合肥。
这一条水路,可以发挥出东吴水军最大的价值。曹魏当然也知道,这是东吴的主要进攻路线,所以合肥必须加强防守。
另一边,对东吴来说,濡须口就是攻守最重要的据点,于是孙权跟吕蒙决定,在濡须口增设船坞和防御的堡垒,马上就派上用场。
曹操进攻濡须口,虽然先攻破了孙权的都督,但接下来孙权亲自督军,曹操赞叹孙权的军队军容整齐,选择退兵。再对照《甘宁传》,甘宁胆气过人,带着100人去劫曹营,重挫曹军锐气。
而曹操退兵前,还有段有趣的小插曲,孙权亲自乘船去查看敌情,曹操下令放箭,孙权的船被乱箭攻击,重量全集中在一侧,孙权不慌不忙回转,用船的另一面受箭,就这样平安无事的撤退。
这年,孙权才在31岁,临阵应变,指挥若定,就是曹操说出了那句名言:
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孙权还写了封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警告曹操说,水战只会对你们不利,你们还是快退兵吧,又补了一句,
曹公你若不死,我心总是不安稳啊。
04
这句话非常霸气,孙权除了砍桌脚,又多了一个代表作。孙权这年击退曹操,攻克皖城(4胜0败),太神奇了!这时候的孙权,满心相信他能打下合肥。
吴军连战连胜,感觉充满希望,孙权趁曹操征讨张路鲁,合肥空虚,孙权率10万大军进攻,却被张辽击退,这是孙权的第二次合肥之战,也是张辽用800人缔造传说的战役。
这边直接说结果,孙权败场数加2。
一是孙权率大军围城,被张辽杀退;一次是孙权退兵时亲自断后,张辽又杀了过来,还好吕蒙、凌统、甘宁拼死保护孙权,不然孙权差点就丢了性命。
这一战或许也让孙权心里留下阴影,合肥与张辽,成为孙权挥之不去的梦魇。两年后,曹操从居巢下濡须口,又在这个熟悉的战场打架了,只是《武帝纪》说,孙权退兵。孙吴的传记中却说,是曹操撤退,其实就是两军相持后各自退兵。
不过对照来看,曹操军应该是损伤比较严重的一方。孙权以吕蒙督军,吕蒙据守之前建造的濡须口堡垒,设置一万张强弩,击退了曹操大军。
05
这一战,徐盛也立下功劳,当时江上突起强风,直接把孙吴的战船吹向曹操阵营,人人都感到惊恐。徐盛却带头冲杀,反而变成一次成功的突袭,也为孙权打下胜利,这是第二次濡须之战。
5年后还有第三次交战,这次则由曹丕发起攻击。由于孙权向魏国称臣,态度却反反复复,曹丕决定出动大军兵分多路,由曹仁攻打如濡须口,但还是无功而返。
孙权没有亲征,他让朱桓督军对抗曹仁,杀退了魏军,这一胜就不列入孙权的个人战绩了。
曹丕这次发兵的时机并不恰当,为什么不合适以及孙权后续的征战记录,我们下篇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