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商议战后的利益瓜分问题。在这次会议中,就连“五大强国之一”的中国,主权都遭到严重践踏,小小的朝鲜更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过,美国在朝鲜问题上本来想坑苏联一把,没想到却差点“翻车”,这也最终导致了“三八线”的诞生。
德国投降后,日本也是强弩之末,罗斯福敏锐地意识到,一旦日本投降,朝鲜半岛必定出现政治真空。对美国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占领日本,朝鲜半岛在战略上并没有太大意义。
但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美国必须在朝鲜半岛保持存在,使之成为阻止苏联进攻日本的缓冲地带。因此,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提出战后朝鲜由美、苏、中、英“四国托管”。
4月中旬,罗斯福总统突然病逝,斯大林向他的继任者杜鲁门保证,苏联依旧坚持“四国托管”朝鲜的政策。
虽然是美国提出的朝鲜由“四国托管”,但它心里却打着如意算盘,企图占领整个朝鲜。不过,想要实现这个计划,却面临着两个难题:第一,若是把美军投送至朝鲜北部,就无法保证在日本抢先登陆;第二,美军攻占朝鲜半岛,极有可能付出重大代价。
既然如此,何不把“可能遭受的重大伤亡”留给苏联承担,我坐收渔翁之利,岂不美哉?因此,当苏联宣布对日作战、进攻朝鲜,询问美国是否可以配合进攻时,马歇尔拒绝了苏联的请求。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然而,苏联在朝鲜半岛势如破竹,日本挨炸之后也决定投降,这完全出乎美国的意料。此时,距离朝鲜半岛最近的美军,还在千里之外的冲绳。只要苏联全力以赴,朝鲜半岛就没有美国一寸落脚之地。
波茨坦会议期间,苏美两国曾划定了海、空对日作战分界线,唯独没有划定陆上作战分界线,因为没人想到会这么快打入朝鲜。为了阻止苏联独占朝鲜,美国急需在朝鲜半岛划定一条军事分界线,让美苏在朝鲜分别接受日本投降。
这条分界线既要满足美国的政治需求,又要考虑苏联能否接受,那究竟划在什么位置合适呢?为此,美国国务院、海军部、陆军部的官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众人一直吵到凌晨,却没拿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
会议结束后,陆军参谋处的拉斯科上校,望着半岛地图发呆,突然注意到了北纬38度线。这条线将朝鲜半岛大体分为两半,若以此划分,首都汉城就在美国的受降区内。更巧合的是,这条线跟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两国在此的势力分割线一致。
第二天,拉斯科的方案在会议上获得通过,并得到杜鲁门总统的批准。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苏联能否接受这个方案了。以当时的军事态势而言,哪怕苏联不同意,美国不仅没话说,也无力阻止。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喜欢讨价还价的斯大林竟然没有异议,同意了美国的方案。其实,斯大林也有他的小心思,想用38度线以南的朝鲜半岛,换取日本38度线以北的北海道地区。但是,美国人拒绝了苏联的要求,而“三八线”却从此定了下来。
关注并私信我,发送文字“朝鲜战争”,可获得24G珍贵朝鲜战争视频和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