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国以550万兵力攻打苏联,违反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人在列宁格勒的一次攻击中取得了胜利,随后又对莫斯科和基辅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那时,在基辅地区的苏联的红军仍由谢苗·布琼尼将军指挥,尽管此前在“乌曼战役”中死伤无数,但仍有超过一千万的红军在东南地区驻扎。但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为什么苏联军队只坚持了两个多月,就被德国军队击败,甚至还被六十万士兵给抓了起来?
从子渊的角度来说,有五个理由。首先是装甲和机动性不足。在“乌曼战役”期间,由于德国军队的疯狂攻势,苏联的机械化力量几乎全军覆没,“基辅会战”期间,由于没有装甲单位的保护,大量的苏联士兵被敌军火力覆盖,仅靠他们的身体很难与德国军队抗衡。实际上,当没有了机械化的军队,无论是兵力的投放、撤退还是物资的运送,都会让指挥官头痛不已。在那片区域之中,无数的战斗机都是来去匆匆,无论是攻击,还是后退,都需要大量的机械力量才能够维持这样的规模。
其次,布琼尼并没有对德国的行动作出更精确的预测。“乌曼战役”之后,苏军陷入了一种颓废的状态,而南方集团军和中部集团军则在商量着,到底是攻占苏联首都,或者歼灭大部分的红军。最终,德国总司令下令,从中央军团调集一支部队,前往南线,对红军进行包围。布琼尼的军队虽然损失了不少重武器,实力也下降了不少,但胜在人数众多,如果能早作防备,德国人很难攻下这座要塞。可惜苏联的情报局一直没有发现敌人的踪迹,所以当布琼尼被彻底围困在这里的时候,他终于回过神来。
第三点,就是上面的命令有问题。斯大林知道了德国的入侵,立刻命令所有的士兵都留在了基辅。在这一年七月十一日,眼看着德国的机械化军队被基辅的防御圈给堵住了,朱可夫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退路机会,他请求斯大林交出基辅,并把西南集团军撤回第聂伯河,以免遭到德国人的包围。但斯大林还是拒绝了,他又下达了固守基辅的命令,把朱可夫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撤了下来,他被任命为后备集团军指挥官。
第四点,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可以随时换人。在基辅之战中,布琼尼将军为了拯救自己的部队,不惜违抗斯大林的指示,向斯大林报告了撤退的消息,斯大林对他的忠心荡然无存,他被解除了西南军区司令的职位,任命了铁木辛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总指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朱可夫被撤掉了,基辅附近的军队失去了指挥,德国人乘胜追击。
第五,苏德军队的武器和武器都有很大的区别。“基辅会战”期间,德国人的武器和武器都是苏联的两倍以上,甚至还有一架战机。苏联的红军没有足够的装甲兵做掩护,其他的武器也没有德国那么好对付。
在这一次的战斗中,苏联的军队虽然很难突围,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只是苏联轻敌,让整个西南方面军都陷入了困境,再加上斯大林的坚持,让他们失去了几个突破的可能,最后俘虏了66.7万名红军,而基辅则是一个倒霉的敌人。斯大林再怎么懊悔,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