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禄山,为何他还要造反?换作是你也会选择造反吗?一代昏君对臣子恩宠有加,却也孕育了叛乱的祸根。细思极恐,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厚爱反而让这位功勋赫赫的将领步步深陷囹圄,最终不得不背水一战。生死存亡之际,安禄山又有何选择?
唐朝开国之君李渊永徽四年,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突厥商人来到长安,带来了他刚满十岁的儿子安禄山。这名儿童生得相貌英俊,嗓音嘹亮,颇有雄风。当时朝野贵胄对胡人多有偏见,认为他们粗鄙无文,未料安禄山却颖慧过人,学什么都很快就能掌握。年仅十三岁,他已能驾驭骠骑征战沙场,力战群雄无不震惊。令人惊讶的是,这名少年居然能用流利的汉语回答士大夫们的种种难题,气度潇洒不失高贵,着实颇有书生风范。
朝野叹服于安禄山的非凡才能,太宗李世民便将其留在京师,遴选为亲卫武士,并赐他华夷之姓"安"字。安禄山从此就脱胎换骨,汉化成一名真正的唐人。及至高宗李治年间,他已是朝堂上了不起的武将,桃李满门,家资万贯。当时长生天子崇佑多福,朝野群臣无不奉他为宗主。谁也没想到,这位高人气的豪杰竟是唐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
真正令安禄山披毡戴花的,要数玄宗李隆基了。上位之初,玄宗就爱才疼贤,礼待羁旅降将无不优渥。尤其是看中了安禄山骁勇善战、才智过人的种种闻名天下。玄宗指望安禄山能为他守护四方,奋勇杀敌,替他建立盘石铭勋,赢家天下的威望。于是,玄宗亲自指点安禄山枕戈待旦,征伐有功,官拜上将军,地位仅次于亲王。
更令安禄山骄横自满的是,玄宗竟不顾众人反对,钦点这位降将做为三镇总管,掌管河北军务,兵权集于一身。万恐安禄山不自量力,玄宗又为他准备了十余万大军,饷银充沛,屯粮丰足,再不济也能坚守三年。实则玄宗对安禄山备加爱护,不仅供养其家属,还赐他大赦名单,助其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
安禄山的崛起可谓一日千里,来头实在不俗。然而谁也没料到,这位唐室功臣却狼子野心勃勃,最终翻手成云,竟吞并皇家江山!难道玄宗对安禄山如此厚爱,就是在孕育这场惊天动地的弑君大乱吗?
安禄山自幼在长安禁苑中接受正统教育,经师长们循循诲诲,他已是唐王朝的"汉化"儿童。更令玄宗钦佩的是,安禄山不仅才高气逸,还能书写华夏优美诗词。这着实罕见,远胜同龄人数倍,连朝廷儒生也自叹不如。于是玄宗亲自接见安禄山,金科玉契,授以机宜。这种殊遇令安禄山备受宠眷,风头一路扶摇直上。
起初,玄宗任命安禄山为御林亲军统领。安禄山沙场先辈高明,头脑灵敏过人,从不因血雨腥风而退缩。他手下甲士均是铁甲精兵,谨遵军纪,无不临阵卖力。凭借这种过人作风,安禄山旌旗到处猎猎作响,在边陲军阵立下赫赫战功。玄宗深以为然,遂擢升他为关内驻军大将,统领三十万雄师。
此后,安禄山接连征战,将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驱赶于国外,江山万里无虞。可谓马革裹尸,戈戟所向,尽显勇武本色。偌大河北三镇竟尽归其麾下,虽身份并非满人种,却兵权过于集中。有识之士早就警惕,这名开国将领野心勃勃无疑,若权力过于集中怕有后患。遗憾的是,当时朝野阁老多持这种看法,但玄宗明里暗里都无暇顾及,全心眷注着这位"独当一面"的武将呢。
随着年岁渐高,玄宗确立安禄山为禁军统领,将府兵二十余万尽数归他麾下。与此同时,河北三镇亦成了安禄山可以垄断兵权的重镇,并被册封为"东平郡王",位阶仅次于皇族。朝野震惊不已,有人暗中劝阻玄宗,毕竟安氏并非华夏正统高门贵族,竟被如此重用,岂不将引来灾祸?可是玄宗视而不见,执意对安禄山有恩有加。
直到贞元二十二年,太子李亨与玄宗反目成疾,当朝执政宰相杨国忠力主废储。倘若当真如此,没有后嗣能继承江山社稷,朝政必将大乱。玄宗犹疑不决,正当朝野哗然时,安禄山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喜过望,主动出面做和事佬。他私下找上宰相杨国忠商议对策,许诺若能除掉太子李亨,他必当竭力效忠朝廷,永不叛变。
杨国忠不愿发生储君被废的政变,因而未准安禄山的要求。安禄山因此心怀怨恨,他明白只要太子李亨登基,自己必将失势。倘若太子复仇,那些年的宠遇和权势都将化为乌有。于是安禄山暗自酝酿造反,在河北集结兵马。
贞元二十四年春,玄宗为避宦官阻扰朝政,携全家离开长安,前往终南山巡狩。这一走可谓离家万里,直至两年后才重回京城。离开期间,玄宗对安禄山备加托付,命他镇守京师内外,定能保全皇家基业。谁曾想这竟成了安禄山窥视帝位的绝佳时机。
一支由亲信督率的亲军背叛了长安城防,沿途劫掠财物杀戮无辜,更焚毁了佛罗门寺等名胜古刹。消息一传出,轰动朝野。宦官于,李府内外一片混乱。李亨太子闻听后大惊失色,连忙下令调兵御敌。可惜,先前太子就已疏于练武防患,加之兵力单薄,最终被安禄山的众将打了个措手不及。
尽管各路将领不断自长安赶来支援,但都未能扭转战局。安禄山调遣兵马一路从河北压境,势如疾风骤雨,漂进长安城无虞。他的这支主力舰队足足有七八万禁军精锐。正所谓"强虏入中国,纵横施蛮夷"
就在李亨连连败退之时,安禄山其实也面临严峻考验。他手下大军作乱,殷红累白人尸遍地,难以服众。而朝中亦有亲贵反对他背叛政权,声讨他"反佛灭佛"的作为。 然而,安禄山权力巩固,一改往日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他在军中大力做工作,树立自身权威,任命亲信把持军政大权,以此稳扎局势。而在长安城中,安禄山更采取了"杀戮朝臣、劫掠财富"的极端手段,维持统治。
安禄山这般明目张胆,勾连宦官、屠戮文武,朝野震惊不已。当朝宰臣萧绎亲自督军出征,却被安禄山俘虏。最终,萧绎见识到安禄山彪悍异常,动辄就逞凶杀戮。因此,他不得不向安禄山叩头下拜,认安禄山为"帝王"。由此,安禄山权力已彻底巩固,不仅占据都城长安,而且自封为"大都督皇帝"。此后,朝夕相处的玄宗自然也为安禄山所俘虏,成了他的阶下囚。
安禄山造反后,不仅长安陷入其掌控,就连玄宗亦被禁锢在宫中。虽然安禄山早年受恩于玄宗,但此刻却视其如草芥一般。玄宗曾亲手提拔重用安禄山,没想到如今竟遭此奇耻大辱。
眼见宫中珍宝尽数被掠夺一空,文武百官更被杀得血流漂杵,场面触目惊心。玄宗始料不及安禄山反骨入髓,竟如此缺乏君臣之义,肆意妄为。虽然他年龄已高,但落难之际仍显得垂垂老矣。只见玄宗被困禁宫中,连续数日不得饮食,几欲活活饿死。偶有宫人暗中送些馒头余饷,皆是从厨房舍下之余。有时更遭安禄山的屈辱羞辱,被人剃发簪绿以示贬低。
不过,玄宗虽受此凌辱,却并未就此认输。他暗中派出亲信前往河朔一带,散布谣言说安禄山曾因患传染病而死。消息一出,不少原本臣服安禄山的将士立即叛离,加入玄宗阵营。经此一役,玄宗终于集结了万余精锐之师,与安禄山对垒长安城下。彼时已是秋雨将至,安禄山眼见形势不利,遂带领大军离开长安,退至潼关固守。
临行前,安禄山对玄宗进行了一番羞辱,将其关押在马厩之中。玄宗深恨安禄山翻手作逆,但无可奈何。眼见自己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真是有生之年未曾经历如此屈辱。可怜玄宗曾经滔滔不绝地讲述安禄山的英勇事迹,哪知如今竟遭这般折辱。
事隔数月,天气转凉之时,潼关一带战火渐起。玄宗一边拼死拼活地扑灭安禄山余孽,一边又命人释放出被俘虏的宫人嫔妃。可怜宫中佳丽无一例外,个个遭蹂躏至伤残不堪。唯一幸存的竟是早年被遗弃在山中的中宗皇后武氏。经这一阵折腾,她已是两鬓苍白,面黄肌瘦,几不可见当年的英姿了。
不过,玄宗毕竟已年过六旬,更遭此大劫,实在无暇思虑其他,专心只想平息安禄山的残乱。是役,他更是下令命军士挖掘了潼关火药库,企图炸毁安禄山的营地。虽一度旗开得胜,可惜后继无援,玄宗仍然最终听凭安禄山节节败退。他只得退至华阴县,期待长安朝野再次支援。
安禄山的反叛给朝野带来空前灾难,然而也终于唤醒了人们抵御外敌的勇气。先是长安百姓发动自卫,驱逐安禄山屯兵的部队,迅速恢复了都城秩序。接着各地士绅、地主乡绅纷纷捐资筑城自守,甚至召集亲朋好友编伍结队阻击叛乱。
朝中王公大臣更是英勇卓绝。宰相元载恪守职守,坚持抗击叛军,一度被安禄山俘虏。虽遭严刑拷打,但他竟咬舌自尽,前赴后继为朝廷效命。太子党粲召集死士数百人,固守长安郊区,奋勇杀敌,与元载等人合力阻截叛军。
最为赫赫有名的要数宦官朱处训。他虽出身微贱,却英勇善战,手下坚实部队数万。朱处训一再击溃叛军,夺回长安周边几郡,遂受玄宗钦点为"护国大将军",统帅朝廷正军征剿安禄山。朱处训所向无前,数月大败叛军数十场,一举夺回潼关、凤翔等重镇。
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正所谓犬子今为虎,朱处训曾经无法在朝中伺候皇帝,如今却执掌重兵,屡屡大捷。虽是微贱之人,却忠心耿耿,力保帝国江山基业。
在各路军阀中,尤以封王尉迟恭最为卓越。他率领马步四万骁骑出阵,声威惊人。自汉中过境至潼关,仅数月就取得重镇十二座。尉迟恭打遍他们渭南、临潼等地,殃及广阔河南地界,俨然已是驰骋疆场的将军了。
当时已有朝野咸言:"汉武皇为不烦,封尉迟恭为大元帅"。真不愧是望族子弟兼将门虎将,看来天生就应为之足是。尉迟恭统军以来,不曾败绩。合围潼关时更是锐不可当,大败安禄山数万大军,将其赶出关中。
此役之后,安禄山四处流离失所,无可托庇。天下英雄济济一堂,如朱处训、尉迟恭、裴行则等人,个个斗志昂扬,誓要赶尽杀绝安禄山余孽。人心所向,草木皆兵。刘晏领陕西民夫数万人聚击,几乎将安禄山赶尽杀绝。最终,安禄山只得败退至汾州,被裴行则一军所杀。自此,安史之乱方算平定。
玄宗亲历这场浩劫,已是精疲力尽。虽安禄山被诛,但内忧外患并存,各地农田蕃息不振。为了恢复国力,玄宗先是下令减免赋税,以笃农桑。之后更多方布置,重振经济,收拢残局。终于,汉文化逐渐复苏,社稷太平,国运望重开。